闻金莲(富阳市高桥镇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一、初中科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布置太多,筛选不够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应该是根据教学进展而设计的、配合性的学习任务。但目前从现成的资料中信手拈来的作业,往往未经教师的分析与筛选。作业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往往存在着疑问。这就势必会导致作业的无效,无法达到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
2.作业形式单一,检查不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目前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课外作业多于课内作业,书面作业多于实践作业,识记理解作业多于表达运用作业。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形式求新求异却难以落实,如布置搜集课外资料却不检查不交流。这种作业形式上的失控不同程度地导致学生科学能力不全,学生作业兴趣减弱,作业质量下降,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3.作业类型重复,练习机械
现成的作业类书籍,可以用“量多类杂”来形容。现成的作业本,除了与教材配套的《作业本》外,市场上教辅材料可谓琳琅满目。不少教师懒于设计作业,推荐一两本练习册让学生购买。除此之外,学生自己还会自行到市场上去购买,不少学生家长也会另外购买教辅练习。这些作业虽然数量不少,品种也多,但是内容重复者多,机械练习等无效或低效作业多,学生实际收益却并不多,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作业有效布置的策略
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避免那些枯燥乏味的作业,能使作业形式多样化,充满科学的乐趣,使学生“我想做”;其次能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变为学生“我要做”;最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达到使学生“我能做”,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1.生活实例法
教师在选择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应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精心研究、设计、组织多样性的作业,从而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趣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效率。
2.实验替代法
科学学科与别的学科不同,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来代替部分的科学作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性,促使他们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能量转换———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布置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准备一根细绳和一块橡皮,把橡皮系在细绳的一端,一手拿绳的一端,另一手拿橡皮,让细线绷直并使橡皮刚好碰到鼻子,摆成单摆的形式,放开橡皮,预测结果并观察结果。同时,家中有溜溜球和橡皮球的同学可以体验3分钟,想一想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
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都动手去做了实验。第一,他们觉得简单容易操作,不同于课本的书面作业,新鲜而好奇。第二,对某一些有挑战性质的实验,他们觉得更能体现他们的智慧。既给了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又给他们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给予他们一个创造性的学习,在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实验能把抽象问题给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学生觉得容易理解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专题量化法
科学和数学一样,需要一定的公式和特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操练。
在解浮力计算练习时,先给出浮力求解的基本方法一是称量法,即第一次空气称重为F1,第二次水中称重为F2,前后两次示数之差为F浮=F1-F2。
二是平衡法,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物体受到重力,浮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F浮=G物-F拉。
三是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的浮力。
四是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且形状规则的物体。
学生做题时利用上述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练。运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时,要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弄清已知条件,不可乱套公式。
4.计算模型法
化学中的内容,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解,可以采用分步计算,寻找规律,成为一个模型。
①分析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哪些,其中谁是溶质。根据反应规律,溶液间的反应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溶液+固体=溶液+气体,如酸+金属=盐+H2;第二种:溶液1+溶液2=溶液3+气体(沉淀),如酸+碳酸盐(可溶性)=新盐+H2O+CO2;第三种:酸+碱=盐+H2O。由方程式看出,溶质为除气体、沉淀、水之外的物质。
②利用化学方程式,已知一种纯净物,求未知物(对应的溶质质量)。
③利用质量守衡定律求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公式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溶液(固体)的质量和—气体(沉淀)。
④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求解,即②&pide;③
5.问题开放法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以书面作业为主,更应该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和电视,多角度的、多形式的作业,使学生喜欢科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可以提前通过电视和网络让学生去查阅天气预报,获得一些关于描述天气的专业术语和怎样看卫星云图的图片符号。查阅预测天气的谚语,比一比,谁查得最多。调查发现,平时上网较多的同学都或多或少查得一些,反而还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忙碌的同学因没时间而没完成。投其所好,既让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多少也促动他们学习。
三、作业有效布置的原则
1.面向全体,实施分层
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具体的作业布置中,可以采用“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作业布置或辅导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到有差异的发展。分层次的作业布置更能体现教学的层次剃度,对低层次的要“抓起始”,中层次的要“打基础”,高层次的要“重能力,促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面向班级后面30%学生的基础类作业。此类学生一般占班级人数的30%,要求采取“慢进度,多反复,常反馈”的方法,以落实双基为主,降低难度,甚至可以照搬书本的知识。由于作业难度和要求的降低,多数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2)面向班级中间50%学生的巩固类作业。此层次的学生一般占班级总数的50%,为中等生,以模仿学习为主,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让他们认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布置作业时,以作业本为主,适当增加同种题型的计算和前面的知识的巩固。这样一来,学生觉之间能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
(3)面向班级前20%学生的拔高类作业。此类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有很强的进取心,竞争意识浓厚。他们是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是班级的中心人物。他们在课上已能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仅局限作业本作业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多接触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明确中考的形式、难度、展的趋势。此类学生的作业除此以外,可以自选,真正做到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得更好。
分层作业,既能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消,又使中等生能承受此负担。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认识,扩展了学生掌握新知的内涵。
2.多元作业评价,完善个性发展
作业评价个性化,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评价量表、测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它除了可用于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更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不宜量化的品质,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师生互动的环境中进行。
(1)注重质量评价。学生作业分平时作业,课后作业。平时作业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习困难生多采用表扬性评价,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2)参与情感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对科学作业是非常关键的。它包括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评价和课堂外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课堂内可以将前后四人组成一小组,开展讨论或竞赛,看哪个小组讨论最热烈,作业完成的态度好,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和激励。课堂外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如课后有否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作业的完成数量及解题的过程完整与否,此评价要将个人自评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对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要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教师在指出不足和错误的同时,也要发现其中的“蕴含的思维火花”,积极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学习热情。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永恒追求;有效作业是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作业形式多样,分层要求合理,及时评价反馈,激励学生内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做到“轻负优质”,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