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英语听力课堂组织中教师的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杨越墀[1](2021)在《英语学科工具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
姚婧娴[2](2021)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康凤[3](2021)在《学科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材文本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文中指出
梁宇[4](2021)在《基于SPOC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后疫情时代,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基于MOOC、SOP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应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基于SPOC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旨在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积累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经验,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泛在学习理论指导下,本文分析了基于SPOC开展汉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了听力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教学要素和具体教学步骤,分析了听力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并对今后的汉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提出了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与实际意义,整理前人对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SPOC的汉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最后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第三部分进行基于SPOC的听力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应用研究。首先分析混合式教学的相关要素,然后进行具体课时安排和线上教学资源设计,最后设计了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并实施教学实践。第四部分从混合式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与分析三个方面探讨听力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五部分对研究成果做总结论述并阐述得出的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相关研究的方向,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沈焱[5](2021)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英语课程作为学生认识世界,增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学科,中国教师和学生越来越重视学习英语,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英语的重心往往更多的放在阅读、写作以及语法的讲授上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听力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项重要技能,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当时受到许多教师的关注。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中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口讲英语,有效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因此,本研究将情境教学法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结合起来,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2.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3.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否有效?笔者用三个月的时间对选取的哈尔滨市某普通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4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研究。首先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听力测试卷并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现状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听力的态度。其次,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教学研究。最后,用SPSS软件对实验前后两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力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实验班不同层次的六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学生对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听力教学中的满意度,验证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有效性。本实验研究历时三个月,通过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结果以及经SPSS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力成绩,笔者最终得出结论: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实验的实验班学生的听力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成绩。
吴梦婕[6](2021)在《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教师课堂话语研究是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文章聚焦对外汉语听力课堂的教师话语,在现有教师话语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听力课教师话语的原则和总体观测框架,据此从话语特征、话语功能、话语策略三个维度出发,对浙江科技学院初中级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进行考察。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收集了该校五个教师的课堂话语语料,对话语的显着特征做描述分析,并从新熟手教师以及初中级教学层次两个维度入手作对比分析。其次,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进行了语料转写,选取了话语量、语速、中英文比率、话语词频等几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再次,文章依据研究对象话语特性,从课堂组织管理、讲解说明、提问、反馈、策略指导、有效粗调输入等几项教学功能入手,对教师课堂话语语料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听力课教师能对课堂话语有意识地做调整,教师话语与学生水平间呈现良好的适应性,较好地实践贯彻了可懂性输入原则,体现了一定的自觉示范意识。但是,在话语的策略及情感支持作用、语码转换策略水平、提问和反馈的层次性、课堂即时语境的生成性利用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针对该校听力课堂教师话语的问题和不足,文章由此从教师话语的形式、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为初中级听力课教师话语有效性的提升,新手教师话语质量的改进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1.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3.提升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4.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5.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语言焦虑;6.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7.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了解该校留学生对听力课教师话语质量的主观评价,研究还通过实施问卷调查,考察了研究对象在话语难度、媒介语使用恰当性、与学生水平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作为研究分析的辅助材料。
吴凯[7](2020)在《基于智能语音学习系统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代表着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不断衍生出来的人工智能产物也是层出不穷,大量的智能系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新的学习模式。智能学习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中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中解脱出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智能语音学习系统是针对中小学学生培养英语听说能力新型学习工具,作为一款英语听说类学习工具,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庞大的语音语料资源库吸引了很多学习者。听力与口语教学一直是初中年级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让学生们培养英语听说能力、获得丰富的语音语料资源、营造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等都是广大英语教师较为困扰的问题。“口语易”智能语音系统作为国家第一批已备案的教育应用之一,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音语料库,提供科学系统的及时评价与反馈,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关于智能语音系统在大学英语听说学习中应用较多,但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发展最为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应用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通过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听说培养现状,分析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便利为英语听说教学提出新的策略。借助智能语音系统的优势,提出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和准实验研究法,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访谈、测试卷、智能语音系统,所得部分数据利用SPSS 2.0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多个方面证明本研究的实验假设基本正确,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即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是有效的。
李倩倩[8](2020)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历史使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英语听说技能水平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因语言环境和应试机制的限制,课上学习者的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容易受到忽视,课后学习者又缺少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机会和环境,这就使得学习者的英语听说技能水平较为薄弱,进而导致了“哑巴式英语”现象的产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翻转课堂为英语听说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相结合,借助雨课堂平台设计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即文献综述阶段、教学活动设计实施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具体所开展的研究如下:第一,在文献综述阶段,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内外英语听说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并总结了前人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设计思路。第二,在教学活动设计实施阶段,笔者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习者的听说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教学活动设计依据进行分析,初步设计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流程。之后,笔者依据教学活动流程图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完善教学活动设计。第三,在反思总结阶段,笔者通过对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测验,并配合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验证了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效果。研究结论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设计改善了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使学习者在英语听说训练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个性化的评价,并能够使学习者对英语听说课的学习态度发生积极的转变。
刘小玲[9](2020)在《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及积极的情感态度”,其中“学习策略”不仅指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也指其与他人合作开展探究的能力,在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的当代,倡导“合作学习”是教育的重要思想。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也成为教师实现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举措。然而,在当下的现实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化问题却成为影响合作学习本体功能发挥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使合作学习有效地在课堂中发挥其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动机理论、认知理论以及社会互赖理论,以25个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片段、811名中学生以及218名初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与问卷调查法,试图探究三方面问题:第一,从教师课堂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成果三方面探究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第二,从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检查三个阶段,分别从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探究导致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第三,针对以上特征及原因,结合案例提出优化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对策。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片段和师生关于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发现:1.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为:(1)从教师课堂行为的角度来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任务类型多样,但部分任务不适用于合作学习,小组分配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且任务要求阐述不具体,对任务完成评价标准缺乏关注;教师监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监控意识较强,但指导意识仍需增强,同时教师缺乏对边缘学生的关注;教师检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到教室中各个位置的学生,但检查方式单一且抽查学生数量较少;教师反馈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反馈语单一无实际意义,且教师缺乏对小组学习过程的关注;(2)从学生课堂行为的角度看,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大多情况下均能参与小组互动,遇到困难时会积极询问教师或同学,具有一定的主动积极性,但是小组交流缺乏一定的交流技能;学生小组成果检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汇报人展示答案时其他成员无提示或补充,学生之间缺乏自我与互相评价;(3)从学生学习成果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方式多为口头汇报与个人汇报为主,学生学习成果基本达成教师预期目标,但学生学习成果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且会出现语法错误及发音错误。2.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诱因有:(1)在合作学习组织阶段:从教师维度来看,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相关指导与培训,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分配缺乏合理性,教师未能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应用于实际课堂;从学生维度来看,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但是教师在具体组织中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在合作学习实施阶段:从教师维度来看,教师基本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监督力度不够,教师对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缺乏认识且解决问题方式单一;从学生维度来看,学生缺乏交流技能与合作意识;(3)在合作学习检查阶段:从教师维度来看,教师检查方式单一且抽查学生数量较少,教师反馈语单一且无实际意义,且缺乏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从学生维度来看,学生之间缺乏自我与互相评价。3.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解决对策有:(1)在合作学习组织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入分析教材,构建明确目标,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流程,明确活动任务;尊重学生“个性”,合理组建小组;(2)在合作学习实施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使学生掌握交流方法;加强教室边缘学生的关注且丰富解决问题方式;(3)在合作学习检查阶段:教师需要丰富检查形式,鼓励学生参与;重视小组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反馈;重视合作学习后小组的自评与互评。
张琳[10](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二、谈英语听力课堂组织中教师的角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英语听力课堂组织中教师的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SPOC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2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基于SPOC的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及总体设计 |
2.1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泛在学习理论 |
2.2 基于SPOC的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2.2.1 SPOC概述 |
2.2.2 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概述 |
2.2.3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2.2.4 基于SPOC实施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
2.3 混合式教学总体设计前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2.3.1 学生的基本信息 |
2.3.2 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情况及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 |
2.4 基于SPOC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总体设计 |
2.4.1 SPOC教学平台的选择 |
2.4.2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
第3章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
3.1 教学设计的相关要素分析 |
3.1.1 课型及教材 |
3.1.2 教学对象 |
3.1.3 教学目标 |
3.1.4 教学主要内容 |
3.1.5 教学重点与难点 |
3.1.6 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
3.2 教学设计的课时安排和线上教学资源设计 |
3.2.1 课时安排 |
3.2.2 线上教学资源设计 |
3.3 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步骤 |
3.3.1 课前在线学习 |
3.3.2 课堂教学活动 |
3.3.3 课后作业巩固 |
第4章 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分析与评价 |
4.1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 |
4.1.1 线上学习情况统计与分析 |
4.1.2 线上视频、音频任务完成情况 |
4.1.3章节测验完成情况及线上学习成绩 |
4.2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激发了学习兴趣 |
4.2.2 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
4.2.3 满足了差异化学习需求 |
4.3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
4.3.1 汉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
4.3.2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
4.3.3 对基于SPOC开展听力混合式教学的建议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混合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汉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C 混合式教学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
(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要求 |
(三)初中生英语听力学习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情境教学法研究综述 |
(一)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
(二)情境教学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 |
(一)英语听力教学的定义 |
(二)国内外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综述 |
三、情境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一)情境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情境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理论介绍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 |
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
(一)理论介绍 |
(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一)理论介绍 |
(二)情境教学理论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 |
第四章 可行性研究 |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实验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测试卷 |
(三)访谈提纲 |
(四)课堂观察记录 |
五、研究阶段 |
(一)实验前测阶段 |
(二)实验阶段 |
(三)实验后测阶段 |
六、情境教学法指导下听力教学案例 |
(一)教学原则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三)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
(三)情境教学法在听力课堂上对初中生英语听力的影响 |
三、研究发现与教学启示 |
(一)研究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结论 |
一、总结 |
二、论文局限性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前测听力试卷 |
附录5 后测听力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第2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概况 |
2.1 初级A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
2.2 初级A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3 初级A班新熟手教师课堂话语对比 |
2.4 初级B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 |
2.5 商务汉语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6 中级D班熟手教师课堂话语 |
2.7 初级和中级阶段研究对象话语对比 |
第3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量化分析 |
3.1 话语量 |
3.2 语速 |
3.3 目的语和媒介语比率 |
3.4 话语词频统计 |
3.5 小结 |
第4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功能分析 |
4.1 教师听力课堂话语的功能分类 |
4.2 课堂组织管理 |
4.3 言语示范 |
4.4 目的语知识讲解说明 |
4.5 课堂提问 |
4.6 课堂反馈 |
4.7 听力策略指导 |
4.8 有效粗调输入 |
第5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5.1 课程中的小型投票 |
5.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 |
5.3 小结 |
第6章 听力课堂教师话语教学建议 |
6.1 教师话语质量提升总体目标 |
6.2 提高对话语形式特征的示范意识 |
6.3 教师话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目的语知识 |
6.4 提升教师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 |
6.5 教师话语应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 |
6.6 教师话语应富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
6.7 增强教师话语的交际导向性 |
6.8 发挥教师话语对学生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 |
附录2 听力课教师语言评价问卷主观题作答详情 |
附录3 对外汉语初中级学生听力水平标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基于智能语音学习系统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缘起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 |
1.1.2 国家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
1.1.3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
1.1.4 人工智能技术对英语教育教学的影响 |
1.1.5 我国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模式亟待突破 |
1.1.6 项目启示 |
1.1.7 问题陈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技术 |
2.1.2 智能语音学习系统 |
2.1.3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情境认知理论 |
2.2.2 语言输出理论 |
2.2.3 混合式学习 |
2.3 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3章 研究内容 |
3.1 影响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质量的原因及分析 |
3.2 智能语音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教学实证 |
3.3 基于智能语音学习系统的听说能力教学实践应用效果分析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调查研究法 |
4.2.3 准实验研究法 |
4.3 研究环境 |
4.4 数据来源的收集与处理 |
4.4.1 “口语易”英语智能学习系统中的伴随性数据 |
4.4.2 课堂教学数据 |
4.4.3 教师访谈数据 |
4.4.4 学生问卷数据 |
4.4.5 口语测评数据 |
第5章 吴忠四中初中生七年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研究 |
5.1 实验工具的设计 |
5.1.1 初中七年级听说能力测评量表设计 |
5.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5.1.4 初中七年级英语测试卷设计 |
5.2 调查设计思路 |
5.3 调查结果分析 |
5.3.1 学生听说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3.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基于智能语音系统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应用策略 |
6.1 明确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
6.2 提供丰富的语料语境 |
6.3 培养学生的自主听说能力 |
6.4 重视学生听说感受和听说兴趣 |
6.5 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
第7章 基于智能语音系统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验研究 |
7.1 “口语易”在初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分析 |
7.1.1 英语智能语音系统的功能分析 |
7.1.2 “口语易”系统功能分析 |
7.1.3 “口语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
7.1.4 “口语易”应用于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可信性分析 |
7.2 实验方案设计 |
7.2.1 实验假设 |
7.2.2 实验变量 |
7.2.3 实验模式 |
7.2.4 实验对象 |
7.2.5 实验工具 |
7.3 实验实施 |
7.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同质性分析 |
7.3.2 实验实施过程 |
7.4 实验结果分析 |
7.4.1 学生听说能力对比分析 |
7.4.2 学生英语听说兴趣对比分析 |
7.4.3 学生听说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7.4.4 学生英语口语测试分析 |
7.4.5 相关性分析 |
7.4.6 家长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7.4.7 实验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7.5 实验结论 |
7.6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思考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主要工作 |
8.1.2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2:家长调查问卷 |
附件3: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英语口语测试题 |
附录6 :英语测试卷 |
附录7 :“口语易”智能语音系统简介 |
个人简历 |
(8)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学变革 |
1.1.2 .英语新课标对听说技能提出新要求 |
1.1.3 .翻转课堂提供教学新思路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结构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翻转课堂 |
2.1.2 教学活动设计 |
2.1.3 英语听说能力 |
2.1.4 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英语听说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 翻转课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3 前人研究的总结和不足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行动研究法 |
3.2.2 文献研究法 |
3.2.3 调查研究法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工具 |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设计 |
4.1 学习者听说学习现状调查 |
4.1.1 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 教学活动设计依据 |
4.2.1 课程标准分析 |
4.2.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2.3 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
4.2.4 教学环境分析 |
4.2.5 学习资源分析 |
4.2.6 教学评价分析 |
4.3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的初步设计 |
4.3.1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
4.3.2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3.3 教学活动流程图应用说明 |
5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 |
5.1 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前期测验 |
5.1.1 学习者听力能力前期测验 |
5.1.2 学习者口语能力前期测验 |
5.2 第一轮教学实践 |
5.2.1 计划 |
5.2.2 行动 |
5.2.3 观察 |
5.2.4 反思 |
5.3 第二轮教学实践 |
5.3.1 计划 |
5.3.2 行动 |
5.3.3 观察 |
5.3.4 反思 |
5.4 第三轮教学实践 |
5.4.1 计划 |
5.4.2 行动 |
5.4.3 观察 |
5.4.4 反思 |
5.5 实施效果分析 |
5.5.1 问卷调查 |
5.5.2 师生访谈 |
5.5.3 学习者英语听说能力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英语听说课学习者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习者听力能力前期测验 |
附录五 学习者口语能力前期测验 |
附录六 学习者听力能力后期测验 |
附录七 学习者口语能力后期测验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程标准下初中生合作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阐释 |
(二)英语课堂中初中生合作学习的必要性阐释 |
(三)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合作学习的溯源 |
二、合作学习内涵、要素研究 |
(一)合作学习定义 |
(二)合作学习要素 |
三、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研究及述评 |
(一)英语听力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及述评 |
(二)英语口语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及述评 |
(三)英语阅读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及述评 |
(四)英语写作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及述评 |
四、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研究及述评 |
五、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对策研究及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动机理论 |
(二)社会互赖理论 |
(三)认知理论 |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操作性定义 |
(一)英语课堂合作学习 |
(二)教师课堂行为 |
(三)学生学习行为 |
(四)学生学习成果 |
(五)合作学习阶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一)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如何? |
(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
(三)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优化对策有哪些? |
二、研究对象及语料 |
(一)研究对象及语料遴选的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语料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方法的内在关联 |
四、研究工具 |
(一)观察类工具:课堂观察量表 |
(二)调查类工具一:调查问卷(教师用) |
(三)调查类工具二:调查问卷(学生用) |
(四)统计类工具:Excel表格、SPSS19.0 |
五、研究过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准备阶段 |
(三)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
(四)数据统计阶段 |
(五)论文撰写阶段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
一、教师课堂行为特征 |
(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特征 |
(二)教师监控合作学习特征 |
(三)教师检查合作学习特征 |
(四)教师反馈合作学习特征 |
二、学生学习行为特征 |
(一)学生小组讨论过程 |
(二)学生小组成果检查过程 |
三、学生学习成果特征 |
(一)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形式特征 |
(二)学生学习成果完整度特征 |
(三)学生学习成果创新性特征 |
(四)学生学习成果语言准确性特征 |
第五章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组织阶段的问题归因 |
(一)教师维度归因 |
(二)学生维度归因 |
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实施阶段的问题归因 |
(一)教师维度归因 |
(二)学生维度归因 |
三、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检查阶段的问题归因 |
(一)教师维度归因 |
(二)学生维度归因 |
第六章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优化对策 |
一、合作学习组织阶段对策 |
(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
(二)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构建明确目标 |
(三)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流程,明确活动任务 |
(四)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合理组建小组 |
二、合作学习实施阶段对策 |
(一)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
(二)教师需要加强教室边缘学生的关注且丰富解决问题方式 |
三、合作学习检查阶段对策 |
(一)教师需要丰富检查形式,鼓励学生参与 |
(二)教师需要重视小组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反馈 |
(三)教师需要重视合作学习后小组的自评与互评 |
第七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行为观察量表 |
附录2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3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用)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课程实施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
第三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培养成效 |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谈英语听力课堂组织中教师的角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学科工具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实证研究[D]. 杨越墀.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 姚婧娴.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学科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材文本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D]. 于康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SPOC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混合式教学设计[D]. 梁宇. 沈阳大学, 2021(09)
- [5]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对外汉语初中级听力课的教师话语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D]. 吴梦婕.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7]基于智能语音学习系统提升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实证研究[D]. 吴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研究[D]. 刘小玲.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