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微循环调节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
作者: 王世波
导师: 许百男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微循环,脑血管痉挛
文献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sam,CVS)是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aemic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DIND),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颅内大动脉的CVS研究较多,结论基本一致,即SAH后大动脉呈现以管腔狭窄和管壁增厚为特征的血管痉挛变化。但大动脉CVS表现无法完全解释如“有血管痉挛无症状”和“有症状而无血管痉挛”等临床现象,最终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微循环改变。SAH后脑微循环改变的研究相对较少,微动脉是扩张还是收缩存在截然相反的结论。SAH后脑微循环各级血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改变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近来研究发现生理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在脑微循环血流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提高多种酶系的活性水平(主要是环氧合酶COX和细胞色素P450),导致脑微动脉扩张。病理情况下,如SAH后脑组织中AS细胞COX表达如何改变;对脑实质内微血管形态、微循环血流量的有何影响尚缺乏相关研究。 实验目的:1、探讨体外培养AS细胞在不同时间孵育的血液裂解产物作用后Ca2+的浓度和COX-2表达的改变规律。2、观察血液裂解产物对大鼠软膜微血管形态以及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规律。3、研究大鼠枕大池注血模型实质内脑微循环变化特点,以及AS细胞通过COX-2表达改变参与微循环调控的可能机制。 实验方法:实验1、血液裂解产物影响AS细胞Ca2+浓度及COX-2表达的研究。原代培养AS细胞分6组,经孵育0、1、3、7、14d的血液裂解产物作用后与Ca2+染剂Fura-2 AM负载,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Ca2+浓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COX-2表达情况。实验2、血液裂解产物对大鼠软脑膜微循环影响规律的研究。36只雄性SD大鼠分6组。开骨窗,显露皮层及软膜血管,录像记录0、1、3、7和14d血裂解产物作用前后微动脉、微静脉血管管径变化,Image-Pro Plus5.0软件测量微动、静脉的外径。激光多普勒仪测量滴血裂解产物前,及滴后1、5、10min和洗去裂解血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血液裂解产物影响星形胶质细胞Ca~(2+)浓度及COX-2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血液裂解产物对大鼠软膜微循环影响规律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大鼠枕大池注血模型实质内脑微循环改变及COX-2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一、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帕金森病中谷氨酸转运体表达变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D]. 张云龙.南方医科大学2015
- [2].星形胶质细胞CD59低表达参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病灶的形成[D]. 王震.天津医科大学2018
- [3].光遗传学特异性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在皮层癫痫中的作用研究[D]. 赵俊利.浙江大学2018
- [4].星形胶质细胞Drd2-β-arrestin2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神经炎症的调节[D]. 朱佳蕾.南京医科大学2018
- [5].星形胶质细胞Kir6.1/K-ATP通道调节线粒体功能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D]. 胡兆丽.南京医科大学2018
- [6].GW501516在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的抗炎机制研究[D]. 陈林芳.南京医科大学2018
- [7].IL-17A介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调控Act1/IRF-1信号通路在POCD形成的机制研究[D]. 华福洲.南昌大学2016
- [8].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水的转运中的作用[D]. 李燕华.重庆医科大学2004
- [9].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体外体内研究[D]. 邓方.吉林大学2004
- [10].由CX32和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蔡正旭.吉林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PKC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力强.河北医科大学2003
- [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 徐宁.吉林大学2004
- [3].NADPH氧化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杰胜.浙江大学2005
- [4].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分子机制研究[D]. 康治臣.吉林大学2005
- [5].SAH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损伤的相关研究[D]. 陆士奇.苏州大学2005
-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于耀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 于涛.苏州大学2005
- [8].SAH后PKC、NF-kB和ICAM-1表达变化及其与CVS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D]. 冀勇.苏州大学2005
- [9].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德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 [10].p38MAPK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陈泽军.苏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