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豆粕及其副产品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饲料原料,同时也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果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超过了动物的耐受范围,就会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均产生不利的影响。豆粕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脲酶、抗胰蛋白酶、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为此在不影响大豆中营养物质作用的前提下,灭活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可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例如通过对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过程;可进一步提高饲料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有效性,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可以节约饲料原料,增加大豆的附加值;研究抗营养因子,对特种经济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效地灭活大豆中的抗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对合理地利用大豆资源、提高大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对提高大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大豆粕去异黄酮等活性物质后,抗营养因子的残留量及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营养物质情况下的最佳灭活方法的研究。这对有效地节约紧缺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对普通豆粕和去异黄酮后的豆粕进行干热和湿热处理,干热方法将时间设定为5,10,15,20 min 4个梯度,温度设定为90,100,110,120,130,140℃6个梯度进行处理;湿热方法将时间设10,20,30,40 min 4个梯度,温度设90,95,100,105,110,115,120℃7个梯度进行处理。在此条件下,分别测定普通豆粕和去异黄酮后的豆粕中脲酶活性、抗胰蛋白酶含量、凝集素活性和蛋白质溶解度,以确定最适合的热处理方法,为大豆粕的合理使用提供最佳参数值。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热处理过程中,短时间的热处理对脲酶、抗胰蛋白酶和植物凝集素的影响不大。去异黄酮后的豆粕比未经加工的豆粕经热处理后脲酶、抗胰蛋白酶和植物凝集素活性降低明显,热处理能够使豆粕中脲酶、抗胰蛋白酶、植物凝集素和蛋白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含量降低。其中在测定脲酶、抗胰蛋白酶和植物凝集素的试验中,湿热处理要比干热处理使脲酶活性、抗胰蛋白酶活性和植物凝集素活性降低明显,说明脲酶、抗胰蛋白酶和植物凝集素在干燥条件下具有耐热性。而且抗胰蛋白酶含量和脲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测定未处理的去异黄酮后的豆粕时,未发现其含有凝集素。本试验中干热方法处理普通豆粕的最佳条件是130℃10 min。干热方法处理异黄酮后的豆粕可选择在130℃条件下处理10 min为效果最佳。湿热方法处理普通豆粕,在115℃40min条件下相对较好。湿热方法处理对去异黄酮后的豆粕的最佳条件在110℃4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