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Homoptera: Aphididae),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中国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而甘肃河西春麦区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为优势种群。研究小麦与蚜虫之间的抗感性机制,选育抗蚜品种是防治蚜虫危害的根本措施。本研究选择了12个在田间表现稳定的抗蚜和感蚜春小麦品种(系),在甘肃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农场(甘肃武威市黄羊镇)对春小麦形态特征、生化物质与小麦抗蚜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研究了麦蚜危害对春小麦面粉品质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12个小麦品种(系)在灌浆期的旗叶叶毛长度、旗叶叶毛密度、旗叶叶面积、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株高、芒长、穗密度、分蘖等9个形态指标与旗叶抗蚜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旗叶蚜量比值与芒长和分蘖数无相关性,而与株高、旗叶面积正相关;与旗叶蜡质含量、穗密度、旗叶叶毛密度、旗叶叶毛长度、旗叶叶绿素含量负相关,而且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此7个指标中,株高、旗叶面积及穗密度较为直观,田间易于观察,可作为抗蚜育种田间选择的重要的形态指标。株高较矮,旗叶面积较小,穗密度较大品系比株高较高,旗叶面积较大,穗密度较小的品种(系)更抗蚜。2.对12个小麦品种(系)在灌浆期的旗叶可溶性糖含量、丁布含量、总酚含量、脯氨酸含量等4个生理指标与旗叶抗蚜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蚜量比值与这4类生化物质含量均存在相关性。其中蚜量比值与旗叶总酚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30(p﹤0.01),r=0.8412 (p﹤0.01),与旗叶丁布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84(p﹤0.01), r=-0.8771(p﹤0.01)。从相关系数来判断,这4种生化物质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丁布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总酚含量。3.小麦在灌浆期受到蚜虫危害后,小麦面粉品质降低。在测定8个指标中,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变形功、面团延伸性、沉降值降低,颗粒度变大,灰分含量增加。多元相关性分析表明,蚜量比值与面团变形功和面团延伸性的变化值(处理/对照)均与蚜量比值相关性最强,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67(P=0.0168),r=-0.781(P=0.0131)。因此,蚜虫危害所引起的小麦面团变形功和面团延伸性下降与品种(系)的抗蚜水平相关。抗蚜性强,蚜量比值小,面团变形功和面团延伸性下降幅度小。此外,蚜虫危害后,蛋白质含量变化值与面团延伸性,面团变形功及颗粒度变化值呈负相关,面团延伸性变化值与面团变形功变化值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