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曾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一生横跨了创作、翻译和文学出版活动等诸多的文学领域。梁启超等出于“新民”的需要,因高度评价小说的启蒙价值而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文学价值观。但他以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功利性作用作为衡量小说价值的尺度,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性特征。作为反拨,王国维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学自己之价值”在于审美,是一种“无用之用”。这两种现代性文学价值取向都对曾朴造成了重大影响。曾朴对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自觉性。就创作活动而言,表现在对《孽海花》写作旨趣、白话语言与“东亚病夫”的小说署名;就翻译活动而言,曾朴不仅注重翻译对象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也注重接受群体的广泛性,并力求把这三个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文学传播活动而言,曾朴明显地经历了一个由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转向注重文学自身整个领域的建设这一变化过程。更为难得的是,曾朴还力求把他对文学的认识与理念有意识地进行理论化表述,以理论话语来阐释自己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是强调文学的启蒙与革命价值;二是逐渐认识到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领域,具有独立自足的价值;三是提出“群众的文学”观念,用以在理论上调和前期与后期的文学价值观。曾朴由早年启蒙与革命的文学价值观彻底转向文学自身,更多着眼于文学自身内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可以说是以其毕生的文学活动与理论思考完成了文学价值取向的现代性转换。在中国传统文人社会角色的现代转型中,与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李伯元等人相比,曾朴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所反映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一是曾朴从事的文学活动从创作、翻译到传播,是全方位的文学活动且影响巨大;二是曾朴的人生历程在中国现代社会早期的职业文人中极具代表性:三是曾朴经历了一个由注重文学功利性到注重文学自身独立领域的显在变化过程,相当突出地体现了早期职业文人社会角色转型的艰难与困惑;四是作为早期的职业文人,曾朴更多地保留了前期的理想主义精神,因而更具有早期职业文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