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论文题目: 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宗教学

作者: 高小强

导师: 陈兵

关键词: 唯识学,转识成智,研究,先验方法,智证修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代以降,西学东来,本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国人始而茫然,无所适从。继而有激进反传统者,叫嚷全盘西化。有文化守成者,主张中西融合。但是中西如何融合?恐怕当务之急应当首先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与认识西方文化及文明,尤其如何理解与认识西方哲学及科学,宗教及艺术?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成功地融合与汲取了印度佛家的精神与智慧,今天,昔日成功的经验能否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孜孜以求的人们重新发现与发掘出那称得上佛家最高智慧样态的法相唯识学,想以此来抗衡乃至融合一种新的异质文明,一时间研究唯识学蔚然成风,学人僧人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研究成果斐然。尤其熊十力先生竟依此创建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彪炳后世。我研究唯识学自觉是接续前贤的。而研究一定是以问题——考虑再三最终选定“转识成智”这个唯识学乃至整个佛学的中心问题——为主线,在厘清这条问题主线的过程中,达到重新安排与展现,乃至于更明晰地揭示唯识学的义理系统,并尽可能地在正确理解与深入阐释的基础之上,尝试看能否尤其将唯识学修行实践的原理转化为我们现实及未来至少重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支重要资源。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全解决的,也许我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其可能性罢了。论文的具体结构则为: 第一章是关于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阐明我通过研究西方哲学而特别体会和总结出来的一种被称为“先验思路”的哲学及其相应的“先验方法”。人类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财富,尽管它们也许在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先验方法能否也算作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先验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佛学尤其在法相唯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问题——哲学上的先验方法

1. 非对象性或纯粹对象

2. 形式性或纯粹形式

3. 观念性或纯粹观念

4. 现象性或纯粹现象

5. 规定性(非生成性)或纯粹规定性

6. 主体性,亦即先验主体性或纯粹主体性

7. 纯粹性或绝对性,亦即非相对性

第二章 佛家唯识学的“识”与自我

第一节 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

第二节 佛家唯识学的“八识”说

一、第八识及其种子

二、第七识及自我或无我

三、第六识与前五识及其心所法

第三节 “三界唯心”与“万法唯识”

第三章 转识成智的证修:部派佛教之“智”与中观之“智”

第一节 部派佛教有关“智”的各种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中观之“智”与菩萨道

第四章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证修

第一节 修行以明道:论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

一、资粮位(顺解脱分):十住、十行、十回向——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二、加行位(顺抉择分):暖、顶、忍、世第一法——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

三、通达位(见道位):真见道与相见道——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

第二节 论修习位

四、修习位(修道位):住十地,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真如——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第三节 论究竟位

五、究竟位(佛果之位):成就如来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具足无量功德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成唯识论》与《新唯识论》

主要参考文献

声明

后记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 刘连朋.南开大学2006
  • [2].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 徐东来.华东师范大学2002
  • [3].《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 孙克昱.复旦大学2010
  • [4].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 李广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 [5].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 夏金华.华东师范大学2002
  • [6].《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 黄敏.武汉大学2010
  • [7].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D]. 陈芷烨.湘潭大学2008
  • [8].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 朴均吉.华东师范大学2000

标签:;  ;  ;  ;  ;  

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