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骨神经痛俞穴证治(论文文献综述)
方颖博[1](2020)在《齐刺法为主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湿型腰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探寻更加有效且可推广的方法。方法:本临床研究所纳入的患者均为2018年09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门诊及其住院处就诊的患者,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并自愿参与本试验研究的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齐刺法为主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取穴相同:病变腰椎间盘对应的双侧腰夹脊穴,双侧肾俞;患侧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三里。治疗组选择在双侧病变部位的腰夹脊穴,患侧环跳、阳陵泉用齐刺法,余穴用常规针刺,两组均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1次,1周针刺6日为1个疗程,针刺2个疗程。通过对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活动程度JOA腰痛量表、治疗总疗效的前后对比,判断治疗效果。以上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P<0.01,差异均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P<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JOA腰痛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P<0.01,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疗效分析:两疗程结束后,两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4例、16例、8例、2例、93.30%,对照组2例、9例、15例、4例、86.70%。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齐刺法为主结合常规针刺法与单纯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寒湿型腰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2.齐刺法为主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寒湿型腰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王卉[2](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探讨龙虎交战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提供临床思路。方法:病例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龙虎交战针刺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两组治疗取穴相同,主穴为腰三针(包括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委中)、腰夹脊穴(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其相邻上下的椎间盘两侧)、环跳(患侧)、阿是穴。配穴根据经络辨证分型选取足太阳膀胱经沿线:秩边、承山、昆仑;足少阳胆经沿线:阳陵泉、悬钟、丘墟。治疗组主穴采用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操作,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对照组各穴均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5次,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通过数字疼痛评分(治疗前、第一次、第二次治疗结束后、第一、第二、第三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第三疗程结束后),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治疗前、第三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整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基线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经络辨证分型、数字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腰椎疾患综合评分,均为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数字疼痛评分(NRS评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各观察时点自身NRS评分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过程中各观察时点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或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NRS评分与治疗前基线差值在治疗后第1次、第2次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与治疗前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第2疗程结束开始,治疗组各观察时点分值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中主症、次症、兼症各项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腰椎疾患综合评分(JOA评分):通过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试验治疗全程,未发生严重及不良事件,59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无异常变化,提示本研究安全性良好。结论:(1)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及腰椎功能。(2)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腰椎功能方面疗效相当,在改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方面龙虎交战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且在治疗初期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其时效性更强。(3)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上官晓宇[3](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提高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提供新手段。方法按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疼痛科门诊或住院部的病人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组和电针组,每组各30例。针刺取穴: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尖处)、肾俞穴(双)、气海俞(双)、委中(双)。电针组不予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龙虎交战组在患侧阿是穴处分部施行龙虎交战手法操作,后加TDP治疗,治疗结束前再次于阿是穴处行手法操作。两组每次治疗时长30min,每周5次,后休息2天,即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周。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疗效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说明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DI功能障碍评分:两组治疗前后ODI功能障碍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P<0.05)。2.Mcgill疼痛量表: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该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电针组(P<0.05)。3.临床疗效:龙虎交战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电针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龙虎交战组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和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改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且龙虎交战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方面显着优于电针组。因此,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管子金[4](2020)在《基于R语言的王乐亭近代经验治疗肝区痛、腰腿痛用穴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王乐亭教授作为现代针灸处方学的创始人物之一,其创立的针灸处方在当代针灸处方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极具研究价值。本研究首次对王乐亭教授记录于1959年——1975年的500余份病案进行整理,并将整理出的完整的王乐亭教授在1960年1月——1974年9月针灸治疗肝区痛和腰腿痛处方分别进行分析。首次引入R语言作为工具进行针灸处方的数据挖掘全流程分析,对王乐亭教授临床治疗用穴针灸处方特点开展探析,旨在解析其中的选穴规律和成方特色,为推动中医药学术研究和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选用整理出1960年1月——1974年9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和病房就诊记录出现肝区痛/腰腿痛的134首/104首针灸处方。纳入标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案中有完整的关于肝区痛/腰腿痛的主诉、针灸处方、王乐亭教授签名或盖章的病案。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2.建立数据库:将纳入的134首/104首针灸处方参考《针灸学》分别进行标准化并录入到Excel 2016中,建立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腰腿痛穴位库。采用第三人校对的方法保证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录入内容包括:医生姓名、穴位、就诊时间、性别、病人编号、年龄。3.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方法:本研究基于Mac系统,采用R 3.6.1进行数据清洗、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这是首次将R语言引入针灸处方数据挖掘的全流程分析,以区别目前采用多种数据分析软件配合使用的针灸处方数据挖掘方法,另可基于R语言优越的可视化技术绘制出散点图、网状图和热力图,同时保留R源代码,以保证可重复性,提高了数据挖掘分析的效率。在本研究中的采用arules version 1.6-4进行关联规则分析,R基础包stats中hclusts函数进行层次聚类,和arulesViz和heatmap函数进行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1.王乐亭教授在治疗肝区痛时,使用穴位51个,总频次577次,使用最多的穴位为:合谷(73次)、肝俞(55次)、足三里(52次)、脾俞(51次)、曲池(45次)。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132次),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121次)和足阳明胃经(83次)。特定穴使用个数为34个,占总经穴数的65.38%,总使用频次为729次。交会穴的使用穴位数量和频次最高(133次),其次为背俞穴(125次)、五腧穴(120次)和募穴(120次)。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治疗肝区痛,穴位关联度最高的为肝俞=>脾俞。聚类结果显示,有四种类穴位组合。2.王乐亭教授在治疗腰腿痛时,使用穴位95个,总频次598次,使用最多的穴位为:阳陵泉(36次)、环跳(34次)、足三里(30次)、曲池(25次)、委中(2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使用个数为62个,占总经穴数的65.26%,总使用频次为690次。五腧穴的使用穴位数量和频次最高(218次),其次为交会穴(139次)、下合穴(104次)、八会穴(62次)和背俞穴(60次)。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治疗腰腿痛,穴位关联度最高的为肾俞=>委中、环跳=>委中、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曲池=>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聚类结果显示,有两类穴位组合。研究结论:1.在建国早期,由于当时整个北京地区卫生条件的限制和疾病预防条件的缺失,罹患肝区痛和腰腿痛的患者年龄多集中于中青年,发病年龄区间大致在26-45岁之间,以男性患者为主。2.本研究在临床上总结出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主症配穴组合为:合谷、脾俞、肝俞、足三里、期门、曲池、章门,核心穴位组合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合谷,具有疏肝理脾,止胁痛的功效。确定了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多采用调补五脏兼理气血治痛的法则,体现了其“治其本,以胃为先”的学术思想和重视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选穴原则;在名老中医针灸处方的研究方法上,首次引入了R语言作为工具,拓宽了应用于名老中医针灸处方的数据挖掘思路,对于已经故去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传承与创新,以及针灸处方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通过本研究,立足于真实病案,发现王乐亭教授在腰腿痛的针灸治疗上从腰腿痛所在的胆经循行部位入手,多选择五腧穴中合穴和输穴,重视多条阳经间、同名经间、同经间、和表里经间的配伍使用,核心穴位组合为委中、环跳、足三里、肾俞、命门。通过针刺进而调整整体脏腑(肝脾肾)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并在王乐亭教授“腰痛八针”针灸处方的基础上归纳出“腰痛十针”,穴位依次为: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具有临床价值的名老中医思想的穴位配伍组合。对于已经故去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发掘和整理、研究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叶光明(TUP KUANG MING)[5](2020)在《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来评价腰三针结合火针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下腰部功能改善情况,以达到本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患者及脊柱科门诊,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腰三针结合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共治疗3周,每周共治疗3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疗效评分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采用 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算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按照α=0.05,P<0.05为检测标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资料,显示结果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治疗前VAS及JOA评分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前在VAS、JOA评分方面P>0.05,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临床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而对照组中30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结论:1.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均有显着疗效。2.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赵敏[6](2019)在《不同针刺深度治疗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不同针刺深度对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差异,总结毫针深刺治疗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优势特点。方法:将64例血瘀型腰痛(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浅刺组和深刺组,各32例。深刺组穴位处方为如下:主穴为肾俞、大肠俞、关元俞,配穴为膈俞、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昆仑。根据患者不同体型,在针刺肾俞、大肠俞、关元俞三穴时深度为2.5-3.0寸,以患者产生从腰部向下肢放射样针感为最佳,配穴进针深度为1.0寸,要求出现局部酸、涨等针感后留针20分钟。浅刺组选穴同深刺组,根据患者不同体型,在针刺肾俞、大肠俞、关元俞三穴时深度为0.5-1.0寸,要求产生局部得气感,同时不要求产生放射性针感,余穴针刺方法同深刺组。每周治疗2次;以5次治疗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设置5个评测时间点,分别为首次治疗后、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和治疗结束4周随访时。客观评价两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定、ODI腰椎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 23.0软件完成。结果:患者基线比较:64例患者性别、年龄、现病程、体重指数,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和治疗前ODI指数的基线情况无组间差异(P>0.05)。即时效应:首次治疗后,浅刺组和深刺组患者腰部和下肢VAS评分均下降(P<0.05),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提高(P<0.05),深刺组即时效应优于浅刺组(P<0.05)。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在治疗1个疗程后,浅刺组和深刺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18.75%和21.88%(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93.75%(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浅刺组和深刺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1.88%和46.88%(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96.88%(P>0.05)。累积效应:经过1个疗程和2个疗程治疗后,浅刺组和深刺组患者腰部和下肢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ODI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深刺组对腰痛和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积分、膝踝反射及ODI指数的改善效果优于浅刺组(P<0.05)。而两组对下肢肌力和趾背伸力的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结论:(1)针刺对瘀血型腰痛(腰突症)具有即时效应,毫针深刺对腰痛和下肢痛以及患肢直腿抬高试验的即时效应优于毫针浅刺。(2)针刺治疗瘀血型腰痛(腰突症)效果确切,毫针深刺对腰部和下肢疼痛、患肢直腿抬高、膝踝反射以及ODI腰椎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效果优于毫针浅刺。两组均能显着改善下肢肌力和趾背伸力,治疗效果无差异。(3)治疗2个疗程后,毫针深刺对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临床治愈率高于毫针浅刺。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总有效率,但组间差异不明显。
廉华英[7](2019)在《舒筋活血汤与针刺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舒筋活血汤与针刺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论证舒筋活血汤针药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理论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组坐骨神经痛92例,随机分成针药并用治疗组31例,针刺对照组31例,中药对照组30例。针药并用治疗组用舒筋活血汤加针刺治疗,舒筋活血汤组成: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每天一剂,30天为一疗程。针刺取穴:大肠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委阳、承山、昆仑、阿是穴。针具采用0.30×40mm一次毫针,每三天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针刺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中药对照组单纯中药治疗。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临床观察疼痛疗效;根据JOA评分法,临床观察下腰背痛、痛兼/或麻刺痛、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睡觉翻身、站立、洗脸、长时间坐立、持重物上举、行走等;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观察抑郁情绪和精神性焦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总体疗效。结果:1.在治疗步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洗脸、持重物或上举方面针药并用治疗组分别优于针刺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无效。2.在治疗直腿抬高试验方面针药并用治疗组分别优于针刺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无效,而中药对照组有效。3.在治疗站立、弯腰、长时间(1小时)坐立方面针药并用治疗组与针刺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疗效相当。4.在治疗抑郁情绪和精神性焦虑方面,三组均疗效显着,针药并用治疗组治疗后与中药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比较均疗效显着,中药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差别。5.在总症状和体征的总体疗效方面,三组均疗效显着,针药并用治疗组治疗后与中药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比较均疗效显着,中药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无差别。结论:1.舒筋活血汤针药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是一个新的治疗途径。2.坐骨神经痛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针药并用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的通络止痛作用。而且作用起效较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治疗快而持续。由于疼痛的缓解,改善抑郁情绪和精神焦虑症状,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赵硕[8](2019)在《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次实验过程中,以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电针针刺大鼠“环跳”穴和“委中”穴,观察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从神经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HE染色、神经透射电镜和以L4-L5脊神经节中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和雪旺细胞为指标,评价针刺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和评价针刺不同穴位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大鼠80只,体重250±20g,月龄23月,雌雄各均,大鼠购入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每组各20只(治疗组再细分为治疗7天组和治疗14天组,每组各10只)。通过神经钳技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不做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模型组:成功造模后,不进行任何处理,缝合皮肤,并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正常喂养。环跳组和委中组:造模第8天开始电针干预,使用毫针针刺环跳穴和委中穴,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分别治疗7天和14天。在造模后第1天、治疗7天和14天后,对各组大鼠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index,SFI)检测,据此评估损伤后大鼠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取大鼠的L4-L5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体化学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区域的雪旺细胞、NCAM及CNTF的蛋白表达。最后,将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性指数(Functional finger number of sciatic nerve,SFI)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的SFI值接近0;在建模的第7天,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环跳组和委中组的SFI值显着降低。针刺治疗后,两电针治疗组指数仍未恢复正常,但其SFI值仍高于模型组(P<0.05),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P<0.05)。治疗14天比治疗7天效果好。可见针刺治疗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2.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MNCV):运用神经电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结果显示,模型建立成功后,这些模型组的MNCV数据低于假手术组(P<0.05),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在进行治疗以后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的数据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7天治疗效果,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3.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髓鞘完整,神经纤维连续,雪旺细胞、轴突排列整齐,清晰可见,毛细血管管腔呈规则形态。模型组神经轴突消亡,髓鞘崩解,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消失,细胞核模糊,神经纤维间毛细管管腔形态不规则。委中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轴突排列模糊可见。环跳组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神经纤维紊乱程度减轻,髓鞘结构有所恢复,周边有大量增生雪旺细胞,轴突清晰。从病理图片上显示:环跳组的病理变化改善程度优于委中组。4.神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电镜下观察假手术组的神经纤维截面呈现出近似圆形且神经的轴突外面有由雪旺细胞质膜形成的髓鞘紧紧将其包裹住,轴突内轴的质地比较均匀,微管、微丝(神经细丝)完整,线粒体排列均匀,核内线粒体嵴密集且均匀。电镜下观察模型组,核膜破裂或核孔扩张,内质网扩张,异染色质凝聚靠近核膜,轴突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紊乱,轴索缩,线粒体肿胀变形,线粒体嵴不规则或消失。电镜下观察环跳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多的线粒体。电镜下观察委中组,轴突内神经微丝、微管及线粒体结构较不是特别清晰,轴索内可见较少的线粒体。环跳组较委中组分布排列均匀,神经轴突发育较好。5.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及雪旺细胞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结果显示:5.1四组实验中NCAM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高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模型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中NCAM蛋白平均光密度的数值与较委中组相比下降,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2四组实验中CNTF蛋白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CNTF蛋白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5.3四组实验中雪旺细胞均有阳性颗粒。与7天治疗相比,14天治疗效果优于7天。(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假手术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模型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与委中组相比,环跳组雪旺细胞平均光密度低于委中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蛋白的表达显示:已知四组大鼠的L4-L5脊神经节NCAM和CNTF的蛋白分子用荧光素标记,当相应的抗体反应时,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有一定含量的荧光素,可以看到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结合部位,也能看见荧光所在的位置,根据荧光显示的位置来确定抗体的相关性质和位置,定性以后,再通过定量技术,测定在该实验中荧光含量具有的重要意义。结论:1.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并且对坐骨神经所管辖区域组织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着优势,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环跳组优于委中组。且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有很好的的疗效,没有副作用。2.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可以改善因病变导致受损的神经纤维,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环跳组恢复优于委中组。3.电针针刺大鼠的“环跳”穴和“委中”穴能够上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中NCAM、CNTF和雪旺细胞的表达,且环跳组优于委中组。
朴正茂[9](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医学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针灸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与应用。八会穴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稳定、配伍规律性强,历代针灸大家对其理论研究颇多,也是现代学者多从事的研究。“八会”一词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并且具体提出了八会的概念。而“穴位化”为“八会穴”的最早文献是公元1220年宋代王执中所着《针灸资生经》,在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篇中得到了叙述,至此“八会”被“穴位化”之后“八会穴”一直沿用至今。本课题明确了国家标准中八会穴的定位,总结了八会穴的主治作用。从现代学者对八会穴的研究入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从数据挖掘角度,围绕八会穴分析文献发表时间、文献作者共现、文献作者机构共现、文献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文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演进等规律,寻求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会穴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有王玲、曹方、焦召华等,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的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文献研究、针灸疗法、取穴规律、临床应用、数据挖掘、阳陵泉、绝骨、悬钟、针刺等。从临床八会穴之间的配伍角度总结分析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结果显示,在现代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气会膻中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高,而脏会章门的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低,可否考虑膻中特殊部位的原因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频次的高低。八会穴之间临床主治病证与古人治疗的病种是基本一致的。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不仅对胃炎、颈椎病等常规疾病疗效显着,而且对农药中毒等疑难杂症、肝癌等重大疾病的疗效也是非常显着的。结论:1.八会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机构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等。2.八会穴配伍广泛,各科各种疾病都可以使用八穴配伍进行治疗,在治疗慢性病、康复治疗、治未病方面使用频次较高。
郑明岳[10](2019)在《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电针肾俞穴对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8、p65的表达的影响。(2)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脊髓中WNT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是否有所改变,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痛症状、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否与脊髓nNOS含量有关;方法:实验1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电针肾俞穴进行治疗。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术前1天、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p65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变化。实验2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于术后第3天起进行电针肾俞穴治疗,共13天。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在术前1天、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在术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β-连环蛋白、cMyc蛋白、m RNA含量变化。结果:(1)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机械缩足痛阈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机械缩足痛阈有所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大鼠p65、TNF-α、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p65、TNF-α、IL-1β、IL-18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nNOS蛋白、β-连环蛋白、wnt3a、c-Myc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肾俞穴治疗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可提高其机械缩足痛阈值,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中p65、TNF-α、IL-1β、IL-18表达增多。(2)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明显升高,模型中WNT信号通路被激活。治疗组大鼠经针灸治疗后可降低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3)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脊髓中nNOS蛋白、m RNA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组在降低nNOS含量后,大鼠机械缩足痛阈也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nNOS含量明显降低,抑制剂+针灸组大鼠较抑制剂组、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足痛阈值改善更明显。(4)经针灸治疗、注射nNOS抑制剂、结合针灸治疗+抑制剂后,WNT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降低,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nNOS的含量下调WNT信号通路活性。
二、坐骨神经痛俞穴证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骨神经痛俞穴证治(论文提纲范文)
(1)齐刺法为主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2.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2.1 西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2.2 中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3.对齐刺法的认识 |
3.1 中医学对齐刺法的认识 |
3.2 齐刺法的现代应用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
1.7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3 不良反应 |
讨论 |
1.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概述 |
2.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
3.立法依据及探讨 |
3.1 齐刺法的立法依据 |
3.2 齐刺法选穴依据 |
3.3 常规针刺选穴分析 |
4.对照组的选择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VAS评分分析 |
5.3 两组JOA量表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判定标准比较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时点 |
2.5 试验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础资料对比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2.4 经络辨证分型比较 |
2.5 治疗前基线评分比较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NRS评分比较、NRS评分较基线差值比较 |
3.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3 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比较(JOA评分) |
3.4 总体疗效评价比较 |
3.5 安全性评分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2 选穴依据及作用机制探讨 |
3 龙虎交战针法探讨 |
4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机制探讨 |
5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附录 |
(3)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疾病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龙虎交战组 |
3.3 电针组 |
3.4 注意事项及处理 |
4.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4.1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见附录二) |
4.2 Mcgill疼痛量表(SF-MPQ)(见附录三) |
4.3 疗效评价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及分析 |
6.1 疗效结果分析 |
6.1.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6.1.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6.1.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评分比较 |
6.2 安全性评价结果 |
7.讨论 |
7.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7.1.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因 |
7.1.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7.1.3 西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
7.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 |
7.2.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名及症状的研究 |
7.2.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7.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7.3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7.3.1 龙虎交战针法的作用分析 |
7.3.2 针刺选穴的依据 |
7.4 疗效分析 |
7.4.1 临床疗效 |
7.4.2 ODI评分 |
7.4.3 McGill量表 |
结语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基于R语言的王乐亭近代经验治疗肝区痛、腰腿痛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王乐亭教授生平 |
综述二: “老十针”处方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的王乐亭教授治疗肝区痛的临床用穴特点探析 |
研究二: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的王乐亭教授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用穴特点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概括 |
1.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1.2 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
1.1.4 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记载 |
1.2.1 古医籍中有关论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关于火针文献论述 |
1.2.4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采集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疗效评定标准 |
2.2.6 实验中相关问题处理及解决方法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比较 |
2.3.2 治疗结果比较 |
2.3.3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取穴原理 |
3.1.1 腰三针的机理 |
3.1.2 火针的机理 |
3.1.3 选穴依据 |
3.2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与展望 |
3.3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不同针刺深度治疗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方法及盲法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依从性评价 |
2.5 治疗方案 |
2.6 评估工具 |
2.7 观察周期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临床流程图 |
3.试验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组间基线比较 |
3.3 即时效应 |
3.4 累积效应 |
3.5 安全性比较 |
3.6 依从性比较 |
4.讨论 |
4.1 试验结果的分析 |
4.2 对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认识 |
4.3 对深刺组针刺方法的优化 |
4.4 对深刺组针刺方法的优化 |
4.5 患者宣教的重要性 |
4.6 本试验的局限与展望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深刺组针刺方法的优化 |
附录二 :严重不良事件记录表(Severe Adverse Event) |
附录三 :文献综述 针刺针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7)舒筋活血汤与针刺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表 |
(8)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前言 |
1 八会穴 |
1.1 八会与八会穴的内涵 |
1.2 八会穴 |
1.3 八会穴的主治作用 |
2 文献学中八会穴主治特点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意义 |
2.3 软件应用 |
2.4 资料与方法 |
2.5 结果 |
3 临床应用配伍规律 |
3.1 现代文献中八会穴之间配伍频次 |
3.2 现代文献中八会穴之间配伍规律 |
3.3 八会穴之间配伍规律差异性原因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八会穴”名称的由来之探讨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纳入的期刊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电针肾俞穴对CCI大鼠模型行为学效应观察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4 动物模型制备 |
1.5 分组与治疗 |
2.取材 |
3.机械缩足痛阈值测定 |
4.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4.1 总蛋白的提取 |
4.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4.3 蛋白变性 |
4.4 SDS-PAGE胶的制备 |
4.5 电泳分离 |
4.6 电转移 |
4.7 封闭 |
4.8 一抗 |
4.9 显色曝光 |
5.ELISA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
5.1 试剂盒组成 |
5.2 试剂的准备 |
5.3 手工洗板 |
5.4 操作步骤 |
5.5 结果判断 |
6.统计方法 |
7.结果 |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p65 的表达 |
7.3 ELISA结果 |
8.分析与讨论 |
8.1 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的选择 |
8.2 对于本实验的动物行为学结果分析 |
8.3 炎症因子、p65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电针CCI大鼠模型脊髓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与nNOS的关系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1.4 动物模型制备 |
1.5 分组与治疗 |
2.取材 |
3.机械缩足痛阈的测定 |
4.W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实时荧光定量PCR |
5.1 引物序列 |
5.2 实验步骤 |
6.统计学分析 |
7.结果 |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的表达水平 |
7.3 各组脊髓中nNOS m RNA的表达 |
7.4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的表达水平 |
7.5 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m RNA的表达 |
8.分析和讨论 |
8.1 WNT信号通路与坐骨神经痛 |
8.2 wnt信号通路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
8.3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4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
8.5 nNOS与 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
8.6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
8.7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8.8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8.9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实验分析 |
创新点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神经元型一氧化合酶(nNO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已发表及录用论文 |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参与编写着作 |
四、坐骨神经痛俞穴证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刺法为主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方颖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卉.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D]. 上官晓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基于R语言的王乐亭近代经验治疗肝区痛、腰腿痛用穴规律研究[D]. 管子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叶光明(TUP KUANG M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不同针刺深度治疗瘀血型腰痛(腰突症)的临床观察[D]. 赵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舒筋活血汤与针刺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廉华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针刺环跳和委中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神经节NCAM、CNTF表达的影响[D]. 赵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D]. 朴正茂.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D]. 郑明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