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湖南省祁阳县长虹街道浯溪二中426100

摘要:所谓健康,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肌体健全和心理正常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初中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从采用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分层次组织教学、分层次确定学习目标、发展潜质与亮点等方面谈谈初中体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体育活动形式分层次发展潜质与亮点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身体、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应时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中,既要注意增强体质、发展体力的肌体教学,又要重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心理教学,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了以下几点,愿意与同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从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依赖、焦虑、害怕、冲动、反感、逆反、孤独、自责、自卑、失败、过敏、异性等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如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好,长辈与父母的溺爱造成其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有的学生因个子矮小、肥胖、瘦弱,在训练中动作迟缓,怕姿势难看被别的同学笑而产生了畏难、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因虚荣心强,为了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关注自己,喜欢表现自己,爱出风头,遇到自己做不好的动作,明晓得自己无法完成,但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因失败而招来同学的嘲笑,从而让挫折失败的阴影留在心中,以致后面能做好的练习动作,怕失败、怕嘲笑也不敢再表现自己;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体质也不错,在集体比赛时总认为自己对取胜起到了重要作用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内心无法平衡,又无法发泄,总有一丝不快在心里……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分析了产生不同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科学的指导。

1.采用多种体育活动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划一性与规定性,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实施新课标之后,我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相应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实击虚,分配学习内容。比如让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的学生进行限时跳绳比赛,让他们在独立活动中靠自己的意志力战胜对手;即使失败了,也鼓励他们屡败屡战,以磨砺坚韧的斗志。让爱出风头、缺乏协作精神的学生参加篮球小组进行运球与传球比赛,赛后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点评指导。再如在400米接力赛练习中,我又将速度快和速度慢的同学组为一组,合理搭配,在训练中通过跑让跑速较慢的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让跑速较快的学生为了团队荣誉而发挥最大潜能、加劲跑,不但体现了团体精神,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训练在每一位学生心里都会有一种成功的信念在滋长。

2.分层次组织教学,分层次确定学习目标。一个班的学生,由于体质及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运动水平参差不齐,一节课下来要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我都会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分成三个训练小组,让相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根据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原来对体育运动有畏难、焦虑情绪及自卑心理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逐步增强信心,成绩也逐步得到提高。在进行篮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集体比赛项目时体育教师要在讲解技战术配合的同时分层指导训练,着重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

3.发展潜质与亮点,因势利导育好苗。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各不相同,教师评价学生总是以考试分数定优劣,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被视为“另类”,常常遭遇冷眼与歧视。可是在这些学生中不乏具有体育潜质和亮点的苗子,如果不被体育老师发现并加以培养,就会埋没人才,误人子弟。我教的九年级毕业班有个叫易姗姗的学生,分母都没有工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有很强的自卑感,性格古怪孤僻。但是,在体育课中我发现,她个子高,动作协调性好,弹跳力强,是极有潜质的体育苗子。为了鼓励她克服自卑感,我多次在体育课中挖掘她的亮点。如在讲解动作时教她来示范,让她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等,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称赞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激励她的上进心。在她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的时候,我及时吸收她加入了学校田径队,指导她练习跳高和110米跨栏。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在全市中学田径比赛中获得了跳高冠军和110米跨栏亚军,使她从此扬眉吐气,各科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初中毕业考入了县重点中学。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在初中体育课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师本身的应有职责,只要融合巧妙、渗透得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益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长江大学,2012,(1)。

[2]李劲柏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科技信息,2011,(17)。

[3]袁学友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黄河之声,2009,(18)。

[4]李有伟曲业煌胡君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2004年12月。

标签:;  ;  ;  

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