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人民医院湖南南县4132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应用尿激酶防治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长期透析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治疗组患者于留置导管的3d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对导管纤维蛋白鞘进行防治,对照组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采用尿激酶滴注法和封管法处理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25.00%,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25%,治疗组患者的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6.25%,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0.00%,治疗组患者首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治疗长期透析患者的过程中,早期应用尿激酶对导管纤维蛋白鞘进行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产生,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尿激酶;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
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受未能建立畅通的血管通路的影响,需要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血管畅通,这也加剧了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预防和治疗导管纤维蛋白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进行治疗,但上述方法通常被应用与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后,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例长期透析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早期应用尿激酶防治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流程报道如下[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长期透析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参照组患者包括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4.86±3.96)岁。治疗组患者包括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5.21±4.2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成功后不采取任何措施,在导管功能出现不良时采用尿激酶封管法1次/周,尿激酶滴注法:1次/月。
实验组患者在留置导管的3d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对导管纤维蛋白鞘进行防治,尿激酶封管法1次/周,尿激酶滴注法:1次/月。
两组患者在采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进行治疗后,均应定期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查,频率为1次/周,并应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细致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和泌尿系统出血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尿激酶。两组患者的研究周期均为6个月。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尿激酶滴注法
在非透析时间,按照将100ml生理盐水+10万单位的溶解尿激酶配制成浓度为100000U/ml的尿激酶溶液,拧开患者的导管口,采用无菌注射器将导管腔内的肝素溶液抽净,为导管腔滴注100ml奈欧激酶溶液,滴注时间约为2h,在滴注完毕后,采用一次性肝素帽进行封口处理。
1.2.2尿激酶封管法
在患者透析结束后,护理人员应采用无菌注射器为患者的双腔导管注射20ml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然后按照将4ml肝素原液+10万单位的溶解尿激酶配制成浓度为25000U/ml的尿激酶溶液,在明确患者导管腔容量的基础上为患者注入导管的静脉端,采用一次性肝素帽进行封口处理,直到下次透析前使用。同时应注意,尿激酶的保留时间应≤3d。
1.3判别标准
导管功能正常:透析血流量≥200ml/min,导管顺畅;
导管功能不良:透析血流量<200ml/min,抽吸血液较为困难且导管静脉血压较高。
导管功能丧失:导管不畅通且需要进行拔管处理。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导管功能状况,包括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和首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时间。
观察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四个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导管功能状况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25.00%,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25%,治疗组患者的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6.25%,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为0.00%,治疗组患者首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患者,表明早期应用尿激酶对导管纤维蛋白鞘进行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功能状况,延长患者首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时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方法容易加速导管纤维蛋白鞘的生成,进而引发导管功能障碍。早期的导管纤维蛋白鞘能够被溶栓剂溶解,而成熟的蛋白鞘则会缔结成纤维组织,无法应用溶栓剂溶解。临床治疗导管纤维蛋白鞘的过程中,通常将溶栓剂灌注法作为主要手段,而尿激酶是溶栓剂的主要类型之一。尿激酶是人体尿液中所含的水解蛋白酶,能够实现由纤维蛋白酶和纤维蛋白溶酶的转换。在为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成功后3d,应为患者配制尿激酶溶液,采用无菌注射器注射入患者的导管腔,并采用一次性肝素帽进行封口处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且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较低[2]。
结论:应早期应用尿激酶对长期透析患者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进行预防和治疗,实现对患者凝血功能的有效改善,降低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首次导管功能不良的出现时间。
参考文献:
[1]陈珊.探究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治疗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4):69-70.
[2]张国欣,段惠军.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防治方案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7):2488-2489+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