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综述了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种类及特点,并重点阐述了以Mg(AlH4)2为代表的碱土金属–铝氢化物的研究现状。为了促进Mg(AlH4)2储氢材料的发展,本文在研究利用机械力化学法制备Mg(AlH4)2的基础上,构建了几种新型的基于Mg(AlH4)2的催化和复合储氢体系。采用压力–组成–温度(P–C–T)测试装置表征了Mg(AlH4)2及其催化和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X)和热分析等技术研究了Mg(AlH4)2催化和复合体系的微结构和储氢机制。以Na(Li)AlH4和镁的卤盐(MgCl2和MgF2)为原料通过机械力化学置换反应制备Mg(AlH4)2。研究发现,2Na(Li)AlH4+MgCl2混合物球磨25h即可完全反应得到Mg(AlH4)2,而2Na(Li)AlH4+MgF2混合物球磨40h仍然不能反应,这可能是由于MgF2的Mg–F键键能太强阻碍了置换反应的进行。同时还研究了催化剂对Mg(AlH4)2放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Ti, MgF2和Nb2O5对Mg(AlH4)2的放氢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而TiF3能明显降低Mg(AlH4)2的放氢温度,例如,掺杂4mol%TiF3后Mg(AlH4)2的初始放氢温度下降了40°C左右。对xMg(AlH4)2–LiNH2(x=0.5,1和2)复合体系吸放氢性能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发现,xMg(AlH4)2–LiNH2(x=0.5,1和2)复合体系的放氢过程由两个阶段构成:首先Mg(AlH4)2在140150°C放氢生成MgH2和Al;然后MgH2和LiNH2在280°C反应放氢。x=0.5,1和2时,xMg(AlH4)2–LiNH2复合体系在280°C的放氢量分别为4.22,4.45和4.22wt.%。随x值的变化,xMg(AlH4)2–LiNH2(x=0.5,1和2)复合体系在280°C的放氢产物有所不同。其中,Mg(AlH4)2–2LiNH2复合体系的放氢产物是Mg3N2, Li2NH和Al,Mg(AlH4)2–LiNH2复合体系的放氢产物是Mg3N2, LiH和Al,而2Mg(AlH4)2–LiNH2复合体系的放氢产物是Mg3N2, Al3Mg2, LiH和Al。xMg(AlH4)2–LiNH2(x=0.5,1和2)复合体系放氢后没有形成可吸氢产物Li2Mg(NH2)2。对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吸放氢性能的研究发现,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的吸放氢性能随y值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400°C放氢时,当y值从2增加到6,Mg(AlH4)2–yLiBH4复合体系的放氢量从6.50wt.%增加到8.69wt.%,而相对放氢速率则呈递减趋势。在400°C吸氢时,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的吸氢量分别是3.16,5.32和4.72wt.%,其中Mg(AlH4)2–4LiBH4复合体系的相对吸氢速率最大。另外,掺杂TiF3后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的放氢温度有所降低。对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放氢机理的研究发现,在加热过程中Mg(AlH4)2自分解放氢生成Al3Mg2和Al,然后Al3Mg2与LiBH4反应放氢生成AlMgB4,LiH和Al,Al再和剩余的LiBH4反应放氢生成AlB2和LiH。Mg(AlH4)2–yLiBH4(y=2,4和6)复合体系在400°C的吸氢机理为:首先AlMgB4, LiH和Al (或AlB2)吸氢生成Al3Mg2和LiBH4,然后Al3Mg2吸氢生成MgH2和Al。研究发现,Mg(AlH4)2–6LiBH4复合体系在400°C的放氢动力学性能比MgH2–2LiBH4和Al–2LiBH4复合体系提高很多。SEM/EDX分析表明,Mg(AlH4)2–6LiBH4复合体系放氢产物中的Mg, Al和B元素在材料中均匀分布,这种由Mg(AlH4)2原位生成的Al3Mg2和Al与LiBH4的反应接触面积很大,从而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碳气凝胶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J]. 计算物理 2019(06)
- [2].可燃合金储氢性能实验研究[J]. 火工品 2019(06)
- [3].石墨烯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6(01)
- [4].Mg_2Ni-Ni-xCeO_2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研究[J]. 稀有金属 2014(06)
- [5].2LiBH_4/LiAlH_4/0.5CaC_2复合体系储氢性能的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6].嵌入配位不饱和金属位对多孔芳香骨架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8(03)
- [7].镍纳米管的制备及电化学储氢性能[J]. 山东化工 2014(05)
- [8].新型掺杂多孔芳香骨架材料的储氢性能模拟[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11)
- [9].氢溢流在多孔材料储氢性能研究中的应用[J]. 化工新型材料 2012(06)
- [10].LiAlH_4/LiNH_2+Ti/TiF_3复合物的储氢性能[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0(09)
- [11].生物质活性炭的微结构调控及其储氢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6(03)
- [12].多壁碳纳米管吸附储氢性能的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08(06)
- [13].粉末非晶硅制备及其气体氢化和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J]. 金属功能材料 2020(02)
- [14].客体分子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5].具有分形特征的碳纳米管束的储氢性能研究[J]. 工程力学 2009(10)
- [16].储氢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科技风 2020(22)
- [17].共价有机骨架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2(05)
- [18].钇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07)
- [19].六羧基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储氢性能[J]. 化工新型材料 2013(03)
- [20].热处理对多壁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影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
- [21].储氢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进展[J]. 应用化学 2010(09)
- [22].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低温储氢性能测试装置[J]. 低温与超导 2010(11)
- [23].新型钒基新能源汽车电池合金的储氢性能与电化学研究[J]. 钢铁钒钛 2019(01)
- [24].LaNi_(4.25)Al_(0.75)合金的结构与储氢性能(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1(03)
- [25].钯修饰坡缕石矿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J]. 机电技术 2009(04)
- [26].含胺基骨架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1)
- [27].复合添加剂MgF_2@C对LiBH_4放氢性能的影响[J]. 中国材料进展 2017(11)
- [28].球磨法制备Ni/ZIF-8复合材料及储氢性能[J]. 山东化工 2019(11)
- [29].夹心多核茂合物Cp_2Mg_n结构和储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人工晶体学报 2015(05)
- [30].碳/碳化铁复合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储氢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