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中国高校未婚学生婚前性行为、婚前性行为导致的意外妊娠、流产堕胎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更缺乏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研究目的1.阐明高校未婚学生婚前性行为,意外妊娠,流产堕胎及避孕相关行为的现况,为高校开展避孕节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2.调查并评价高校未婚学生对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的需求,为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3.分析高校未婚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及婚前性行为中发生意外妊娠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4.对高校未婚学生提供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并评价其效果,探索合适高校未婚学生的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的提供模式,为我国的高校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中国7个城市,49所大学的近8万名高校未婚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他们的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及需求。2.对高校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及婚前性行为中发生意外妊娠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变量再被纳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1作为因素被纳入模型的水准。3.以课题组编写的教材《生殖健康与避孕节育》为蓝本,对来自湖北省和重庆市的高校学生进行“珍爱自我,健康青春”为主题的避孕节育讲座并通过网站提供避孕节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学生的避孕节育知、信、行的变化,从而评价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在收回的79773份问卷中中,有效问卷为74258份(93.1%)。在调查问卷中所列举出的避孕节育知识的认知率低;其中绝大多数认知,女生高于男生,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持宽容态度,其中男生高于女生,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7.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更多避孕知识。未婚性交发生率为14.4%(标准化性行为发生率为15.4%),男生高于女生,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交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学生只有28.7%。未婚性交中导致意外妊娠的比例达25.2%,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从回收的74258份有效问卷中可见,高校学生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的三种最主要途径分别是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70.1%)、网络(54.6%)及同学朋友(41.6%);大学生最推崇的三种避孕节育知识获取方式分别是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69.2%)、课程教育或专题讲座(61.4%)及网络(48.5%)。有性行为史的高校学生中,57.3%的从超市、药店购买避孕药具,只有5.9%的通过校医院、保健科获得。51.7%的性交活跃的学生最希望通过超市或药店购买避孕药具,只有9.9%最希望通过学校医院/保健科免费提供而获得。超过80%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不满意。90.1%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加强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39.7%的学生希望以课程教育的形式开展避孕节育教育。3.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于男生而言,少数民族[odds ratio (OR),1.5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1.42-1.75],更高学历[(OR硕士生:本科生,1.95;95%CI,1.81-2.11);(OR博士生:本科生,3.11;95%CI,2.67-3.61)],艺术专业(OR,2.50;95%CI,2.38-2.75),有恋人(OR,3.76;95%CI,3.50-4.03),每月可支配收入偏高(OR,1.44;95%CI,1.33-1.57),不认为贞操对于男女很重要(OR,1.36;95%CI,1.28-1.44),赞成性解放的观念(OR,1.29;95%CI,1.21-1.37),经常有性冲动(OR,1.85;95%CI,1.74-1.97),经常有性自慰(OR,1.49;95%CI,1.39-1.61)是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对于女生而言,少数民族(OR,1.30;95%CI,1.14-1.47),更高学历[(OR硕士生:本科生,2.16;95%CI,1.98-2.36);(OR博士生:本科生,3.10;95%CI,2.55-3.76)],芝术专业(OR,2.97;95%CI,2.66-3.76),有恋人(OR,4.65;95%CI,4.22-5.13),每月可支配收入偏高(OR,1.37;95%CI,1.23-1.52),不认为贞操对于男女很重要(OR,1.45;95%CI,1.34-1.56),赞成性解放的观念(OR,1.32;95%CI,1.23-1.43),认为性自慰正常经常(OR,1.61;95%CI,1.47-1.76),经常有性冲动(OR,2.10;95%CI,1.87-2.34),经常有性自慰(OR,2.23;95%CI,2.06-2.41)等因素是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相关因素。没有固定的恋人(OR,1.250,95%CI,1.099-1.420),每月可支配收入更高(OR,1.181,95%CI,1.060-1.317),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OR,1.941,95%CI,1.622-2.322),未掌握人类受孕的基本条件(OR,1.712;95%CI,1.548-1.890),未掌握紧急避孕的方法(OR,1.802;95%CI,1.379-2.353),不认为人工流产对女性以后的妊娠有影响(OR,1.330;95%CI,1.182-1.499),不认为人工流产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影响(OR,1.629;95%CI,1.414-1.876),赞成性解放(OR,1.429;95%CI,1.292-1.577),不认为未婚妊娠对当事人的前途和名誉产生不良影响(OR,1.229;95%CI,1.093-1.382),首次性行为未使用避孕套(OR 1.354;95%CI,1.231-1.489),所在学校未开展避孕节育教育(或不知道是否开展)(OR,1.508;95%CI,1.343-1.695),所在学校不提供避孕药具(或不知道是否提供)(OR,1.878;95%CI,1.622-2.174)是高校学生在婚前性行为中发生意外妊娠的危险因素。4.通过干预,大学生对女性最容易妊娠的时间、紧急避孕不能代替常规避孕和紧急避孕方法的认知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干预,选择避孕药具时最优先考虑避孕效果的比例升高,但反对西方流行的“性解放”观念、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比例下降,男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干预,大学生发生性交行为时每次都采取了避孕措施,性交中采用避孕套作为避孕措施的比例升高,半年内在性行为中发生过意外妊娠的比例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高校学生性观念开放,避孕节育认知水平低,未婚性行为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未婚性行为中意外妊娠发生率高。2.高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落后于学生的需求,学生普遍希望高校加强避孕节育教育,提供优质,隐私有保障的避孕节育服务。3.高校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随着性等待期的延长而增加;高校学生的避孕节育认知和态度,高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和服务均影响学生在婚前性行为中的意外妊娠的发生。4.避孕节育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避孕节育认知和安全性行为能力,使得学生在性行为中的意外妊娠发生率降低;但是也使得学生的性态度更开放,性行为的发生率升高。政策建议1.尽快在高校开展避孕节育教育和提供避孕节育服务。2.整合和优化避孕节育教学内容,强调性节制与强化避孕节育方法并重。3.避孕节育教学的目标人群前移,建议中学阶段即开设避孕节育教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目标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 及需求的现况调查
  • 第一节 高校未婚学生性行为与避孕节育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高校未婚学生生殖健康与避孕节育教育及服务需求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中国高校未婚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性行为中 发生意外妊娠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未婚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高校未婚性活跃学生发生意外妊娠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干预与评价
  • 前言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结论
  • 政策建议
  •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深入研究的方向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位相关论文
  • 附录二 基线调查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避孕节育与全面小康社会[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07)
    • [2].医院门诊581名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11)
    • [3].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96)
    • [4].临床常用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20(11)
    • [5].产后妇女避孕节育知识及避孕措施调查[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09)
    • [6].不同避孕节育技术的成本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1)
    • [7].中国五城市流动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4(06)
    • [8].心理护理对避孕节育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 健康之路 2018(06)
    • [9].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的途径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4(01)
    • [10].上海市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03)
    • [11].论现代女性避孕节育技术的双面效应[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4)
    • [12].避孕节育与流产后保健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09)
    • [13].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对计划生育服务与需求的影响分析[J]. 现代养生 2014(06)
    • [14].目前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状况的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2)
    • [15].避孕节育手术疼痛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03)
    • [16].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5)
    • [17].国内外避孕节育现状对比分析[J]. 人口与健康 2019(12)
    • [18].梅县地区已婚育龄妇女二胎后避孕节育状况调查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02)
    • [19].近年来中国避孕节育构成的变化[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8(03)
    • [20].男性避孕节育技术现状及进展[J]. 青海医药杂志 2015(10)
    • [21].避孕节育手术疼痛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02)
    • [22].医院-社区联合干预对哺乳期避孕节育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 2015(23)
    • [23].流动人口个性化适宜避孕节育服务模式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07)
    • [24].流动人口适宜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的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07)
    • [25].高校学生避孕节育干预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06)
    • [26].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的影响[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06)
    • [27].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现况[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03)
    • [28].佛山市顺德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服务能力的评估[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06)
    • [29].甘肃省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及服务需求现状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05)
    • [30].深圳市流动人口避孕节育个性化需求现状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11)

    标签:;  ;  ;  ;  ;  ;  ;  

    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