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528200
摘要: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道路硬化地面减弱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内涝。通过城市道路改造,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可以减少地表水污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引言: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频遭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城市发生内涝,从根源上说,是大量硬化的建设和建筑减小雨水下渗,增大地表径流量,造成雨天全民“看海”的模式。当雨水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城市内涝现象将减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吸水能力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具体体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布置若干地块,并利用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作为海绵体,使市场休闲和生活区域内通过“海绵体”形成吸水能力,增加蓄水地方,大量雨水被吸收,使雨水能消化在每个布置好的海绵地块内,避免其汇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地面径流。海绵体将雨水大量吸收后,城市的积水数量会明显降低,而且所吸收的雨水还能实现再次利用,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非常有利。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有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并对内涝防治、径流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进行统筹考虑,能有效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还能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目标。因此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海绵理念渗透到每个建设环节中来,将城市一些基础设施作为重要载体,而且各部门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打破传统设计观念的束缚,为城市发展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二、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硬化面积也随之增加,使市政道路路基范围内能够收集到更为可观的雨水量。一旦雨季到来,许多城市则会进入到“看海模式”,内涝的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顽疾。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水问题的必要举措。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设计中,采用生态的设计来实现对道路径流的收集,使其作为地下水及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利于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进行应用,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所有配套设施,在提高市民满意度的同时,还能为城市发展带来综合生态效益。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问题,不同城市应根据地方雨水流量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比于无海绵城市要求的市政道路,市政道路针对海绵城市要求可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化:
3.1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在道路路面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有效满足要道路透水、抗滑及降噪等要求,对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还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善。选用透水沥青路面作为车行道路面,以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为主,全透水沥青路面面层下不进行防水层设置,而且沥青下面层和基层都为透水层,这样地表降水能有效渗入到路下土基中。利用透水砖来铺砌人行道路面,采用碎石层作为垫层。这类透水人行道属于多孔结构,降水能快速渗透到地表,实现对地下水源的补充,而且对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多孔结构表面较为粗糙,具有较高的透水性,路面不易积水,更易于行人行走的安全。对于人行道可于透水砖下设置纵向渗沟及横向渗沟,通过渗沟收集下渗雨水,收集至邻近雨水口中,增加道路总体排水能力。
3.2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时,确保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布置宽一点的绿化带,这样道路范围内的雨水能快速向生态滞留带内汇集,有利于地表径流量的降低。通常情况下,道路横断面以三幅路为主,即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机动车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中可将道路绿化带设计为生态滞留带,在道路北侧红线外设置下沉式绿地,道路南侧设计为植草沟,与植物园景观有效衔接,打造成路边景观带。
3.3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的设计
将种植土敷设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树池中,在填入种植土前,需要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池的下部设有砾石和滤土层,砾石下部还要设置渗水管,种植土填入后,在其上面撒上陶粒,能更充分发挥渗透管的重要作用,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在绿化带设计时,尽量将其设计成低于车行道的凹型形式,能有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而且在绿化带下方还要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设置碎石层。
3.4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
(1)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cm~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周围设置,用以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截留和净化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2)植草沟
在进行植草沟设计时,其包括的内容大致有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设施。通过采取与亭台、堆土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增加植草沟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在植草沟中种植植物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由于在该路段的南侧一定范围内设计为植草地沟,能与位于道路南侧的植物园有效地实现衔接,景观更具广阔性。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结束语: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进行运用,会涉及城市较多的部门,需要各部门要有效配合和协调,落实好政策及相关措施,确保城市道路实现吸水、蓄水、排水、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及减轻城市内涝,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罗艳红,张悦.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于宵.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10-112.
[3]章征汉.市政道路设计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3(1):168-169.
[4]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