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侥幸心理及其脑机制研究

决策中的侥幸心理及其脑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侥幸心理是目前研究较少的一种心理。西方文化中的侥幸心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侥幸心理相差甚远,不能沿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实验一使用自创的“概率事件一主观概率估计”的范式测量被试的侥幸心理,结果发现a)在被试出现侥幸心理的广泛程度上,事件性质主效应不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非大学生被试比大学生被试更多的出现侥幸心理且差异显著。B)所有被试在两类事件侥幸心理的表现程度都较强烈,非大学生被试比大学生被试在面对生活事件时,并不比大学生被试有更强烈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出现的“广泛度”与“程度”有较高正相关,其中负效价事件的相关程度要高于正效价事件。实验二使用实验一中的六道问题进行,采用先呈现问题和选项,后呈现几率的方式。结果发现N2成分脑区主效应显著,在此决策过程中,额叶和中央区先被激活,然后是顶叶。事件性质×概率大小交互作用显著,因为侥幸心理出现的条件,属于较难决策,其N2成分振幅更大。P3的早期成分350—450ms时间窗口,侥幸心理诱发情景和非诱发情景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由于较高的记忆负荷和难度使被试不能立即对两种场景进行分类。在450—550ms的时间窗口,中央区和顶叶P3波幅显著高于额叶。在P3成分450—550ms的时间窗口和550—650ms时间窗口,事件性质×概率大小交互作用均为显著,侥幸心理情景条件P3波幅显著较低,这反映了在侥幸心理诱发情景下,决策任务难度更大,被试决策时更为审慎,其决策也更缺乏信心,且侥幸心理占用了被试更多的认知资源;而在非侥幸心理诱发情景下,被试决策更容易,认知资源占用较少,决策也更有信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侥幸心理研究综述
  • 1.2 与侥幸心理相关的研究综述
  • 2 问题提出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2.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实验一:侥幸心理的测量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程序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4 实验二:侥幸心理的脑机制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数据记录和分析
  • 4.3 讨论
  • 5 总讨论
  • 6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掩蔽视觉分析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8)
    • [2].今天,你科普了吗?[J]. 家庭生活指南 2017(01)
    • [3].中学生耐挫力现状调查与思考[J]. 天津教育 2016(11)
    • [4].男生哭泣也正常[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7(06)
    • [5].西方模特更受欢迎吗?——模特类型和模特表情与消费者对模特的态度关系研究[J]. 营销科学学报 2016(04)
    • [6].三亚市外来人口城市认同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 报刊荟萃 2017(07)
    • [7].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8].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9].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0].宽宏大量与睚眦必报: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J]. 心理学报 2017(02)
    • [11].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 心理科学 2008(04)
    • [12].得失框架下时间和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3].单一被试研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4)
    • [14].开放监控冥想的特定影响效果[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 [15].可修改答案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17(03)
    • [16].可修改答案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 [17].个案研究与单一被试实验研究的应用比较[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1)
    • [18].从被试的主体看新闻的人文关怀[J]. 新闻传播 2013(11)
    • [19].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思想行为间的关系?——共享内隐论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8(01)
    • [20].“善待宽恕者”还是“报复非宽恕者”: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动机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 [21].误差的来源之一:被试误差[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12)
    • [22].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2)
    • [23].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3)
    • [24].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对心理旋转加工的影响: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09(01)
    • [25].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J]. 心理科学 2020(01)
    • [26].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J]. 心理学探新 2019(06)
    • [27].我会在谁面前舍弃利益?——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倾向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09)
    • [28].网络交换论研究中的本科生被试效应[J]. 学术交流 2014(11)
    • [29].被试功能差异分析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3)
    • [30].走神对中文阅读绩效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标签:;  ;  

    决策中的侥幸心理及其脑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