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91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菲律宾蛤仔产量迅速增加,到2002已达到236万吨,成为世界上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其中中国产量占到97.4%,居主导地位。目前世界的菲律宾蛤仔产量中,约90%来自于养殖,且主要来自我国大陆的养殖。1999年我国滩涂贝类的产量中73%为菲律宾蛤仔(俗称杂色蛤),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8.4%。我国现有浅海滩涂总面积约2亿亩,有效利用率只有15%左右。蛤仔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我国宜养面积广大,但由于不注重资源保护,滥采乱捕,加上环境污染,蛤仔的天然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苗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蛤仔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首先从形态特征、生长性能分析方面对我国北方海区4个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形态学方面:平均壳长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锦州群体>青岛群体>大连群体;平均壳高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锦州群体>大连群体>青岛群体;平均壳宽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大连群体>青岛群体>锦州群体。总体说来,丹东群体的平均壳长、壳高、壳宽都明显大于其他群体,青岛群体的平均壳宽系数最大,其次是大连群体,并比锦州和丹东群体略高。壳宽系数是贝壳隆起程度的指标,总体来说,青岛群体的平均壳宽系数最大,其次是大连群体,并比锦州和丹东群体略高,F检验差异显著( P < 0.01)。4个群体的壳重量指数大连群体最大,最小的为青岛群体,F检验差异显著( P < 0.01),即大连群体的贝壳最厚;青岛群体的贝壳最薄。肥满度指数:青岛群体>锦州群体>大连群体>丹东群体。单因子方差分析及差异系数(CD)的检验结果可知:4群体菲律宾蛤仔4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尚未达到亚种水平,属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检测了菲律宾蛤仔8种同工酶共记录的18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Est-2、Sod-1、Sod-2、Ldh-1、Ldh-2、共6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33.33%。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73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1257平均期望杂合度0.0658,平均实际杂合度0.0861,平均遗传偏离指数-0.2358。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检测了菲律宾蛤仔莆田,广州两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莆田群体8种同工酶共检测出19个基因座位,其中Adh、Est-2、Est-3、Sod-1、Sod-2、Ldh-1、Ldh-2、Ldh-3共8个位点呈多态(P0.99),多态座位百分数为42.11%。广州群体分析的8种同工酶共记录的16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Sod-1、Sod-2、Ldh-1共4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25%。根据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和广州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789和1.31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579和1.1063。平均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053和0.073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1041和0.0720。菲律宾蛤仔8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表明,菲律宾蛤仔莆田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属较好水平,广东群体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