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住区论文-汪洋,刘晶,吕欣荣

移民住区论文-汪洋,刘晶,吕欣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民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程移民,邻里结构,空间再造

移民住区论文文献综述

汪洋,刘晶,吕欣荣[1](2018)在《邻里结构视角下的工程移民住区邻里空间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邻里空间通过改变邻里交往水平,进而影响邻里结构。该文通过对叁峡工程移民小区实地调研,对小区内邻里结构进行定性剖析,发现移民小区内邻里结构存在以下叁点问题:住宅形式和街道体系单一、宅旁绿地和小区广场匮乏、垂直街道功能单调乏味。再根据调研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移民小区邻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内邻里关系淡薄、移民社区归属感较差,而通过改善社区邻里公共空间可增强邻里交往。因此,该文从邻里空间的叁个层面出发,对移民小区建筑形态、街巷规划、景观设计叁个方面提出具体规划措施,再造库区邻里空间,最后提出有利于邻里交往的融合型邻里空间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张小平,闫凤英[2](2018)在《城市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特征及成因——基于淄博市潘庄社区的实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内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基于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淄博市潘庄社区为例,解析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特征及成因。发现在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机制共同作用下,潘庄社区社会空间经历了由典型同质性演变为突出异质性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空间特征包括:居民构成及分布呈现出"大混居"与"小隔离"并存的强异质性;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但行业之间差异显着;流动人口内部文化水平分异凸显;社会流动性整体具有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征,而居民之间则以水平流动为主;社会网络联系呈现出"外松内紧"的熟人网络特征;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及归属感相对较弱。研究有助于理解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为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多元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潇凡[3](2017)在《新移民影响下的旧城住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同时,旧城住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居民经过不断更替,原有职工、同事比邻而居的邻里结构已由大量外来居民与原住民之间混杂居住代替,在这种复杂的邻里关系条件下进行旧城居住片区人居环境改善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西安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和西安市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旧城中心区的旧住区及其周边居住地段的人居环境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该类地区流动人口和旧城住区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这类区域内物质层面的更新与居民间社会融合的建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理论研究部分,对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作了梳理,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人口流动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及住区更新改造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新移民影响下的旧城住区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影响更新改造的因素。二、实践研究部分,通过对比西安市与其他大城市非户籍居民在居住方式、居住条件、设施配建、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红缨路居住地段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地段内居民、社会环境、人居环境现状以及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从实践角度研究新移民对旧城住区更新的影响。叁、社区更新与居民融合的非物质条件的研究,分析了新移民影响下旧城住区的基本特征以及新移民的基本特征,理清该类社区在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社区更新的保障机制及规划策略。四、旧城居住片区物质条件的改善,展开对旧城住区在空间环境、居住条件、配建设施等方面更新的研究,提出旧城住区更新的目标、更新模式以及更新规划的策略。(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23)

梅瀚[4](2013)在《广东叁峡移民住区规划与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峡移民工程中部分移民外迁到叁峡地区以外的其他省市定居,其中迁居广东省的叁峡移民居住的住区在规划建筑层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影响到了移民新的生活和发展,一些住区迫切需要改造重生。因此,对于广东叁峡移民住区改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于国内外移民住区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动态的分析,提出住区的更新发展、建筑人类学以及场所精神理论作为改造研究的理论视角。然后,通过对广东叁峡移民住区迁移概况的调查、移民住区的实地调研采访所收集的一手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提出广东叁峡移民住区在选址、规划、住宅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同时将广东叁峡移民的安置与在叁峡地域内迁移的叁峡移民的安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广东叁峡移民在住区安置、规划设计方面面临的特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叁峡移民住区改造的几个目标。接着在前一章现状问题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地区叁峡移民安置、城市改造更新等方面的上位政策以及移民自身的改造意愿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改造主体、改造程度、居住主体等不同方面的几种改造模式,明确住区改造的框架和方向。在这些不同模式的指导下,结合现状问题再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场所环境的归属感、提升住区的使用效率、促进住区与城市的融合、挖掘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四个方面的改造策略。最后,笔者以对广东肇庆大旺国家高新区叁峡移民村的改造设计作为典型案例,对照前文提出的改造模式、改造策略进行设计实践的分析,展示前文的改造研究在实际改造中的运用。本研究以住区改造的相关理论背景为基础,通过现状问题的分析、改造目标到改造模式的提出、设计策略及其方法的分析最后再到设计实践的运用这样层层递进的思路,期望对广东叁峡移民住区改造作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使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广东及其他区域移民住区的改造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对移民住区的改造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19)

王颖[5](2011)在《重庆万州双松移民住区混合居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进行移民搬迁安置、建设和谐移民住区,是叁峡库区城市(镇)快速恢复城市功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万州双松移民住区在十年移民住区建设中的成果,分析了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社会阶层分布等方面的诸多缺陷,现有居住模式需要不断的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结合国内外住区建设实例,引入功能混合和阶层混居模式,探讨混合居住模式在库区移民住区建设中的可行性和策略,各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的混合,并且将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在邻里层面上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补益的社区,其本质是社会和谐、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在居住上的体现。旨在对叁峡库区的移民住区建设起到正确的诱导作用,能在今后的移民住区建设中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论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以及论文框架等。第二章为论文的理论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并回顾了西方与我国在混合居住模式和移民住区理论研究方面的演变过程和现有成果。第叁章至第五章为重庆万州双松组团移民住区建设对策的实证研究。第叁章笔者通过现状调研,总结了该区域十年以来的城市发展与住区建设状况,分析了现阶段住区功能单一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特征。第四章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库区移民住区实施混合居住模式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第五章是策略研究,从功能混合和阶层融合两个角度出发,从宏观政策保障到中微观的规划手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基于库区的混合居住模式社区建设的策略,以期能引导后续的住区建设朝合理的方向发展。最后一章为论文总结,并对库区移民住区建设中的混合居住模式后续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2-01)

毕文婷[6](2006)在《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10年跟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移民搬迁安置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叁峡工程的成败,而移民住区建设是移民搬迁安置最基础的物质载体,也是实现移民“稳得住”的重要基础之一。叁峡工程建设历经十叁年(1994年—2006年),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目前移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移民的居住环境到底怎样?这些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事情。本文以实地调研成果为基础,从城市规划学、人居环境学、居住区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叁峡库区移民搬迁模式和移民住区建设情况的分析,归纳了库区城镇移民搬迁和移民住区建设中的利弊,并以此为基础探求水库移民搬迁的方式和移民住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库区移民迁建和移民安置新区建设十年历程的回顾,归纳了库区移民安置模式,总结了移民安置现状以及移民安置区十年建设的成果。 第叁部分是对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规划问题的研究。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大型水库移民安置经验的总结和对水库移民迁建动力的研究,指出了水库移民搬迁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的设想。文章提出了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补偿制度、制定优越的移民政策来挖掘移民搬迁的拉力。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搬迁规划和建立移民参与机制促使水库移民这类非自愿移民向自愿移民转化,减轻政府的移民搬迁压力,提高移民搬迁的质量。最后强调了必须制定合理的后期扶持政策使移民能尽快致富。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四、五章,主要是以移民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镇)移民住区按照移民安置规划分为四类,对各类移民住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并在最后对移民住区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究。本文第四章是以笔者通过访谈、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前提,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占地移民住区、单位职工住区、城市纯居民安置住区和进镇安置城郊农民住区进行了真实的反映。第五章是通过对库区城镇移民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归纳,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范围内提出了一些解决移民住区现有问题的方法,总结了移民住区的建设要素,提出了在满足安置容量的前提下,可以在移民住区内适当修建小高层住宅甚至是少量高层住宅,通过提高住区的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化率提升移民住区的居住环境,改善叁峡库区用地紧张的现状。 文章的最后是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6-05-10)

孙国春,赵万民[7](2000)在《“以人为本”的移民迁建——对叁峡库区新城占地移民安置与住区规划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占地移民进入城市 ,给库区新城的住区规划提出新问题 ,住区不仅要满足一般的设计要求 ,更要体现移民的特殊需求。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阐述和实际建设方案的剖析 ,首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占地移民住区规划建设的原则、方法及程序 ,对占地移民的规划安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00年02期)

移民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国内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基于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淄博市潘庄社区为例,解析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特征及成因。发现在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机制共同作用下,潘庄社区社会空间经历了由典型同质性演变为突出异质性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空间特征包括:居民构成及分布呈现出"大混居"与"小隔离"并存的强异质性;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但行业之间差异显着;流动人口内部文化水平分异凸显;社会流动性整体具有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征,而居民之间则以水平流动为主;社会网络联系呈现出"外松内紧"的熟人网络特征;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及归属感相对较弱。研究有助于理解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为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多元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民住区论文参考文献

[1].汪洋,刘晶,吕欣荣.邻里结构视角下的工程移民住区邻里空间再造[J].华中建筑.2018

[2].张小平,闫凤英.城市新移民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特征及成因——基于淄博市潘庄社区的实地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8

[3].杨潇凡.新移民影响下的旧城住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梅瀚.广东叁峡移民住区规划与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王颖.重庆万州双松移民住区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毕文婷.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10年跟踪研究[D].重庆大学.2006

[7].孙国春,赵万民.“以人为本”的移民迁建——对叁峡库区新城占地移民安置与住区规划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标签:;  ;  ;  

移民住区论文-汪洋,刘晶,吕欣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