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曾媛,刘毅,陈兵[1](2021)在《课程思政与自主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医学生本科教育中《急诊医学》的课程思政以及使用自主教学模式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讲授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选择2015级和2016级天津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和5+3学制的学生共计178人,第一次测验前大课采用传统理论授课,第二次测验前大课采用融入课程思政的自主教学模式,测验均采取开放式主观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计分后统计,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2015级和2016级学生两次小测验成绩分别进行比较,得出结果为两个年级的学生的第二次测验结果优于第一次测验结果(P <0.05),说明课程思政融入的自主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对两次小测验中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比较,得出第二次小测验的2016级成绩优于2015级,说明经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改革,以及评价对课程设计的正反馈作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提高。结论《急诊医学》课程的专业特点具备充足的课程思政契合点,更能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课程之中。自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医学生中可以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并提升综合素养能力的作用,实现长期育人的目的。
刘绍祖,王涛,张兴文[2](2021)在《床旁即时超声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床旁即时超声在急诊、重症、引导床旁穿刺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床旁即时超声教育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床旁即时超声发展历史、目前国际和国内医学院校本科床旁即时超声教学现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成功探索,以及床旁即时超声纳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床旁即时超声本科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冯兰棱[3](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甘亚[4](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李芳,赵群远,嫡娥姆,王伟,文静,张笑,陈安宝[5](2020)在《《急诊医学》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初步构建》文中认为《急诊医学》又称急救医学或急症医学,是研究与处理急、危患者及伤员急救、途中监护治疗、医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的专门学科。《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综合性强、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学习成效,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和初步构建了《急诊医学》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本文就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初步构建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苏芳文[6](2020)在《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切实了解学员当前的培养现状、能力提升程度和对培训的满意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完善和促进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培训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方 法]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作为调查现场,收集培养方案、结业考试结果、现有课程体系、轮转计划资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6级单一身份学员和并轨培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单一身份学员101人,并轨研究生139名。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5名单一身份学员、5名并轨培养研究生、4名带教教师进行个人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整体认知、培训过程管理、课程设置、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和学员满意度,访谈内容包括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带教师资、培训内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结 果]1.住培学员的住培制度维度得分为(3.30±0.97),压力及主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为(3.39±0.93),都偏向“比较好”。学员对培训制度的了解程度和必要性认知较好,认为轮转计划的合理性较好,认为临床轮转对培训的重要性较好;学员在培训中职业心态积极,压力较大,家人支持程度较好、上级医师和病人的认可度较好。关于住培制度为社会、行业和个人带来的帮助较好的认识,对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同身份学员薪酬待遇不一致”(71.24%)、“工作时间长、量大”(52.21%)、“培训质量难以保证”(51.77%)、“难以平衡日常工作和诸多考试的关系”(53.98%);学员在培训期间经济压力(84.51%)、就业压力(63.27%)、考试压力(57.08%)较大。在差异分析中,不同性别(t=-1.94,p=0.05)、子女(t=2.33,p=0.02)、身份(t=2.00,p=0.05)、本科毕业时间(t=-2.46,p=0.01)的住培学员在整体认知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主客观支持维度上,单一身份学员和并轨培养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2.培训过程中对轮转管理的执行情况得分为(3.39±1.01)分,偏向较好,学员未能按照计划执行的原因主要是召回(75.86%)和滞留(47.12%);培训中的临床能力培训管理情况得分为(3.51±1.15)分,偏向较好,学员对大部分培训项目的频率安排评价较好,科室安排学员独立管床情况较好,未能独立管床的原因主要是带教老师未安排(75.80%)、带教老师认为能力不足(38.85%);教学实施管理维度得分为(3.56±1.15)分,培训内容满足学员需求程度较好,学员对完成规定的操作和要求完成情况较好,科室为每位学员指定带教教师情况较好;学员希望增加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科研素养(61.95%)、专业理论知识(59.29%)。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本科毕业时间的学员(t=-2.0,p=0.047)在临床能力管理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本科毕业时间3年以上的学员临床能力培训管理得分比3年以内的高。3.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评价得总体均分为(3.38±0.91)分,偏向较好,各条目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性和发展趋势、课程内容覆盖面、对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对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学历(t=1.95,p=0.037)、不同身份(t=1.92,p=0.047)的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为本科的学员的评价高于硕士学历、单一身份学员的评价高于并轨培养的专硕研究生。4.学员的职业素质提升程度总体均分为(3.42±0.94),有较大提高,职业素质各维度的提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能力(3.68±1.02)、医德素养(3.60±0.98)、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3.41±0.99)、教学与科研能力(3.31±0.91)、医学知识理论水平(3.16±0.94)。所有条目中正确判断辅助检查能力、准确进行体格检查能力、基本技能的操作能力、根据诊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较显着。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子女(t=1.99,p,0.047)、学历(t=-3.07,p=0.002)、身份(t=-3.31,p=0.001)、本科毕业时间(t=2.32,p=0.021)、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证(t=2.81,p=0.005)的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程度有差异,无子女、硕士学历、并轨培养研究生、本科毕业时间在3年内、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大于有子女、本科生、单一身份、毕业3年以上、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培学员。5.学员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37±0.93),偏向比较满意,各维度排序依次是基地条件、带教师资、过程管理、培训考核、保障机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子女状况对总体满意度上无影响,但在基地条件(t=2.98,p=0.004)、保障机制(t=2.78,p=0.006)两个维度上有影响;学历(t=3.18,p=0.002)、身份(t=3.45,p=0.001)、毕业时间(t=-3.76,p<0.001)对住培学员的满意度有影响,本科学历、单一身份、本科毕业时间在3年以上的学员总体满意度高于硕士学历、并轨培养研究生、毕业时间在3年以内的学员。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课程设置评价(p=0.021)、住培制度认知(p=0.027)和压力及主客观支持(p=0.006)对住培学员的满意度有影响。6.住培结业考试总体通过率为91.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通过率上没有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能力管理(OR=0.349,p=0.027)、教学实施管理情况(OR=0.539,p<0.039)对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有影响。[结 论]1.住培学员整体认知良好,培训期间压力较大;2.整体培养质量良好,但培训过程管理不规范;3.住培基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4.带教教师积极性欠佳,带教过程不够规范;5.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规范性欠佳;6.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欠缺。[建 议]1.完善住培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和培养内容;3.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师的带教能力5健全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重视医德医风考核;6.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员积极性;7.完善人性化管理机制。
孟玉波[7](2020)在《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综合数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我国现行的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标准,构建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并根据调查研究和试评研究结果提出中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供兄弟院校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初步构建了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各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再采用德尔斐法咨询专家对初步构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各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的意见,并依据专家意见进行完善;其次,采用德尔斐法咨询专家对评价权重的意见,再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法计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各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的权重,从而完成了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江西某高校2014级全体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校五年的各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的考核成绩进行试评。结果:构建了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本专业临床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及批判性思维、中医思维及中医传承能力、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军事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等7个一级指标;包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等21个二级指标;68个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经过信度、效度分析,结果显示7个一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大于0.7,p值小于0.05,说明本次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与较好的合理性。结论:试评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依据试评结果及中医学人才培养调查结果发现了江西某高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探索中医学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医学类课程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毕业实习改革、建立健全中医学人才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调整中医学人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相关竞赛活动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工作。
许晓敏[8](2020)在《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急诊医学已列入医学院校的本专科教学课程,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其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急诊医学的特点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的现状,对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关探讨,如构建以症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与培养降阶梯思维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与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改革考核模式、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等,以期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
陈素凤[9](2020)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医教协同”背景,研究H医院专硕的培养现状、培养模式的认知情况,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更好地优化医院专硕培养方案,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H医院专硕培养的基本信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H医院专硕和导师进行调查,调查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八项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认知情况。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导师、专硕、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专硕培养完善措施方面的创新性意见。结果:医教协同模式优势明显,72.3%的学生和72.6%的导师对医教协同模式满意;H医院的专硕培养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但仍有35.2%的专硕和32.2%导师对整体培养效果不满意;专硕和其他住培学员同工不同酬的奖助体系会降低专硕的工作积极性;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科学、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具有针对性,培养过程考核流于形式。31.8%的专硕只在少部分轮转科室能管理床位,53.0%的专硕在本学科临床工作期间仍不能独立值夜班,临床实践机会不够,临床技能考核不规范;导师认为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仍有待提升,61.4%的专硕未发表过文章,科研能力培养不受重视;导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较差,英语口语、阅读、写作能力均有待提升,英语自学能力较差,语言学习氛围不浓厚;H医院专硕经过三年的培养,医德医风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88.3%的学生表示没有承担过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只有47.7%的学生参加过教学制度、规范及教学技巧培训,临床教学能力明显不足;57.6%的学生表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有一点困难,42.4%的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导师认为主要是沟通经验不足、缺乏沟通技巧训练等原因;64.6%的导师认为学生的卫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差,自学卫生法律知识的学生只有42.4%,卫生政策法规学习缺位;专硕的理论课程主要是采取分散式授课+脱产式集中授课,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未能贴合专硕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重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结论:H医院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制度体系成熟。专硕与住培衔接顺利,协同培养初见成效,但专硕整体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在专硕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奖助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忽略临床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差等问题。应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完善考核过程管理;重视其他能力培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技能培训质量,理顺临床科研关系,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李芳,赵群远,张笑,嫡娥姆,陈安宝[10](2019)在《急诊医学课程本科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路径探索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符合急诊医学特点的本科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路径。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的239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围绕国际标准、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创新理论课教学模式;推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采用国际承认的学生考评标准和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的理论课和见习课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估早期接触临床对学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的理论课考试成绩为(85.11±5.77)分,对照组为(79.24±7.22)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2)。实验组的见习成绩为(95.04±6.20)分,对照组为(87.13±8.09)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对理论课的评分(96.33±8.21)分,对照组(90.82±9.02)分;实验组对见习课的评分(97.20±10.07)分,对照组(90.15±9.37)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01;P=0.03)。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满意度高,总评分90分以上者达92%。结论本课题组构建的急诊医学课程本科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路径切实可行。
二、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与自主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次小测验结果比较 |
2.2 两届学生成绩比较 |
2.3 问卷调查 |
3 讨论 |
3.1 意义与依据 |
3.2 课程思政元素 |
3.3 讲授方法 |
3.4 考核方法及反馈 |
(2)床旁即时超声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OCUS的教学发展历史 |
2 POCUS应用于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
2.1 在临床专业教育的现状 |
2.2 课程模式探索 |
2.3 在急诊医学课程中的应用 |
2.4 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3 POCUS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
4 POCUS教育教学方法 |
4.1 基于临床病例的教学 |
4.2 网络教学 |
4.3 超声模拟教学 |
4.4 综合教学法 |
5 POCUS优势和教育前景 |
6 POCUS教学实施中的困难和限制 |
6.1 缺乏训练有素的导师 |
6.2 资金的限制 |
6.3 来自于超声和心血管等科室的反对 |
6.4 非医务人员采集图像技能的局限性 |
7 结束语 |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文献研究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Delphi法的实施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结果 |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
3.4 Delphi咨询结果 |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急诊医学》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 |
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的目标 |
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
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
展望 |
(6)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概念及界定 |
1.1.2 国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
1.1.3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状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课题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方法 |
2.1.1 文献法 |
2.1.2 现有资料收集 |
2.1.3 问卷调查 |
2.1.4 访谈法 |
2.1.5 专家咨询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前期控制 |
2.3.2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
2.3.3 数据资料质量控制 |
2.4 伦理学问题 |
2.5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1.1 信度检验 |
3.1.2 效度检验 |
3.2 住培学员基本情况 |
3.3 住培学员的整体认知情况 |
3.3.1 住培学员对住培制度的认知情况 |
3.3.2 学员的压力及主客观支持状况 |
3.3.3 住培学员其他情况调查 |
3.3.4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整体认知上的差异 |
3.4 住培学员培训过程管理情况调查 |
3.4.1 培训中的轮转管理情况 |
3.4.2 培训中临床能力培训管理情况 |
3.4.3 住培学员教学实施管理情况 |
3.4.4 住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主观感受 |
3.4.5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培训过程上的差异分析 |
3.5 住培学员对培训基地课程设置的评价情况 |
3.5.1 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
3.5.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对培训课程设置评价的差异分析 |
3.6 住培学员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 |
3.6.1 住培学员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分析 |
3.6.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的差异分析 |
3.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评价 |
3.7.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
3.7.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条目满意度分析 |
3.7.3 影响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
3.7.4 住培学员满意度多元回归分析 |
3.8 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情况 |
3.8.1 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总体情况 |
3.8.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差异分析 |
3.8.3 影响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因素分析 |
3.9 定性访谈结果 |
3.9.1 并轨培养研究生访谈结果 |
3.9.2 单一身份学员访谈结果 |
3.9.3 带教老师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住培学员基本情况 |
4.2 住培学员的整体认知评价 |
4.3 住培学员培训过程管理情况评价 |
4.4 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
4.5 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程度的评价 |
4.6 住培学员满意度的评价 |
4.7 住培学员结业考试结果的评价 |
5 结论 |
5.1 住培学员整体认知良好,培训期间压力较大 |
5.2 整体培养质量良好,但培训过程不完善 |
5.3 住培基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5.4 带教教师积极性欠佳,带教过程不够规范 |
5.5 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规范性欠佳 |
5.6 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欠缺 |
6 建议 |
6.1 完善住培基地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和学员待遇 |
6.2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和培养内容 |
6.3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
6.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师的带教能力 |
6.5 健全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重视医德医风考核 |
6.6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员积极性 |
6.7 构建人性化管理机制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査问卷 |
附录2: 住培学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综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1.2.3 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培养目标达成度理论 |
2.2.2 教育评价理论 |
3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基于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研究 |
3.1.1 中医学专业毕业要求分析 |
3.1.2 中医学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构建 |
3.2 中医学专业毕业要求评价指标点支撑课程体系及相关观测点的构建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支撑课程体系及相关观测点构建 |
3.3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研究 |
3.3.1 构建原则 |
3.3.2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3.4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的研究 |
3.4.1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程序研究 |
3.4.2 其他相关评价机制要素研究 |
4 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试评研究 |
4.1 评价数据来源 |
4.2 试评过程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评价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1 一级指标评价情况 |
4.3.2 二级指标评价情况 |
4.3.3 支撑课程及相关观测点得分情况 |
5 中医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分析 |
5.1 调查概述与分析 |
5.1.1 对象与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6 中医学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
6.1 试评与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6.2 对策 |
6.2.1 探索中医学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新模式 |
6.2.2 进一步深化医学类课程综合改革 |
6.2.3 切实加强毕业实习改革 |
6.2.4 建立健全中医学人才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
6.2.5 调整中医学人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
6.2.6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相关竞赛活动 |
7 结论 |
7.1 小结 |
7.2 特点与创新 |
7.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7.2.2 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介绍 |
(8)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急诊医学的特点 |
2 急诊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
3 关于急诊医学教学的探讨 |
3.1 构建特色的教学模式 |
3.1.1 以症状为中心的教学。 |
3.1.2 降阶梯思维模式贯穿于急诊医学教学始终。 |
3.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
3.3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
3.4 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 |
3.5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职业能力 |
3.6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
(9)“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急诊医学课程本科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路径探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 |
1.2.1 围绕国际标准,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创新理论课教学模式 |
1.2.2 见习课采用国际承认的学生考评标准和模式 |
1.3 考评方法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理论课和见习课成绩比较 |
2.3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
3 讨论 |
四、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与自主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张璐,曾媛,刘毅,陈兵.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4)
- [2]床旁即时超声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 刘绍祖,王涛,张兴文.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1(02)
-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急诊医学》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初步构建[J]. 李芳,赵群远,嫡娥姆,王伟,文静,张笑,陈安宝. 中国社区医师, 2020(29)
- [6]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D]. 苏芳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D]. 孟玉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探讨[J]. 许晓敏.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3)
- [9]“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医院为例[D]. 陈素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急诊医学课程本科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路径探索实践[J]. 李芳,赵群远,张笑,嫡娥姆,陈安宝.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