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及相关基因表达与干扰素疗效关系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病原生物学
作者: 胡芸文
导师: 袁正宏,张继明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治疗,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微点阵,细胞基因表达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及相关基因表达与干扰素疗效关系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丙型肝炎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病毒性疾病。丙型肝炎的主要危害性在于患者易转变为慢性肝炎,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癌(HCC)而死亡。目前Ⅰ型干扰素(下简称干扰素)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但尚存在治疗效果有限等缺点。虽然国内外对HCV基因结构、功能、致病性及机体免疫应答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不十分清楚HCV与干扰素在机体和细胞内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机体对干扰素的应答。本室曾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有关基因序列进行研究,结果未发现相关氨基酸序列与中国丙型肝炎病人的干扰素疗效有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机体因素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HCV感染机体后可诱生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同时又可抵抗干扰素的作用。当使用外源性干扰素对病人进行治疗时,机体对干扰素的应答实际上是病毒,内源性干扰素系统与外源性干扰素在体内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理论推测,HCV可能通过基因复制和蛋白表达对干扰素通路上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使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不足、信号通路受阻或干扰素的作用被拮抗,从而导致对干扰素的治疗不敏感;而由于宿主遗传背景因素差异引起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干扰素产生不足、干扰素诱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缺陷或干扰素效应蛋白表达水平低下可能是其另一重要原因。为此,本研究以34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病人为研究对象,在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停药6个月时分别收集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后冻存于-80℃一并检测。根据疗程结束时和停药6个月时血清HCV RNA的检测结果,6例病人对干扰素非持续应答(包括无应答和复发的病人,简称NR),28例病人则对干扰素持续应答(简称SR)。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分别对不同干扰素疗效病人PBMCs中Ⅰ型干扰素合成、信号转导以及抗病毒效应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并在丙肝病毒亚基因组复制细胞系统中验证有关结果;同时用基因芯片检测不同干扰素疗效病人PBMCs中全基因表达水平,以搜寻与疗效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signature)或模式(pattern)。本研究首先探讨Ⅰ型干扰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HCV感染及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先检测了HCV慢性感染情况下PBMCs中IFN-α/β及其合成调节因子(IRF-1,IRF-3,IRF-5和IRF-7)的表达。结果发现,IFN-α和IFN-β的表达水平在病人和正常人(donor)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值分别为0.927和0.937),而IRF家族成员的表达各不相同,其中IRF-3表达不受慢性感染的影响(P=0.980),IRF-7表达在病人与正常人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71),但在病人中IRF-1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01),IRF-5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2)。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IRF-1的表达与IFN-α/β的表达无相关性;IRF-7的表达与IFN-α的表达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53;P值0.007);IRF-5表达与IFN-α和IFN-β的表达则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686,0.621;P值<0.001,0.001)。进一步分析Ⅰ型干扰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发现上述相关基因在治疗前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疗效无相关性,不能用于干扰素疗效的预测。为了确认HCV持续感染对IRF和Ⅰ型干扰素的影响,进一步在无HCV复制的Huh7细胞和HCV持续复制的Replicon细胞中研究IRF-7和IFN-α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在NDV攻击下,Replicon细胞的IRF-7 promoter活性、内源性IRF-7和IFN-α表达水平均较Huh7细胞低(IRF-7 promoter活性上调倍数:2.54 vs 4.20,P<0.001;内源性IRF-7mRNA表达水平:0.137 vs 1.671,P<0.001;内源性IFN-αmRNA表达水平:0.246 vs 2.207,P<0.001)。但当Replicon细胞中的HCV复制被ribavirin和IFN-α降低或基本抑制后,IRF-7 promoter活性和内源性IRF-7、IFN-α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在HCV慢性感染情况下,宿主Ⅰ型干扰素表达并无明显激活,部分干扰素合成调节因子的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为HCV易形成慢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此外,Ⅰ型干扰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在治疗前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疗效无相关性,不能用于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干扰素诱导细胞内抗病毒的效应有赖于细胞内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效率,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HCV慢性感染对病人PBMCs中干扰素信号通路正负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正负调节基因的平衡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HCV慢性感染者与正常人相比,JAK-STAT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因子STAT1和P48的表达和负向调节因子SOCS1和SOCS3的表达均显著增强(STAT1:CHC vs Donors 96.5 vs 69,P=0.039;P48:CHC vs Donors 121.5 vs 66.9,P=0.013;SOCS1:CHC vs Donors 5.96 vs 2.13,P=0.005;SOCS3:CHC vs Donors,78.3 vs 18.9,P<0.001);干扰素治疗前的SOCS1和SOCS5表达水平与HC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R:-0.427和-0.385;P:0.013和0.027)。鉴于SOCS1和SOCS5主要表达于Th1细胞中,以上结果提示HCV复制可能会抑制Th1免疫的形成。进一步分析JAK-STAT信号通路正负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发现治疗前负调因子SOCS3的高表达与干扰素的疗效不佳有关(NR vs SR,203.0 vs 64.1,P=0.007),推测SOCS3的高表达削弱了细胞对外源性干扰素的反应能力。鉴于SOCS3主要在Th2细胞中表达,非持续应答病人治疗前的PBMCs中SOCS3的高水平表达也提示在Th2类免疫状态下机体对干扰素反应低下。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应答病人在干扰素治疗前后PBMCs中γ-干扰素和IL-4分泌细胞的水平,结果与SOCS的水平相一致: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随着血清中HCV RNA的下降,SOCS1和SOCS5表达上调而SOCS3表达下调,Th1和Th2细胞百分含量也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少(Th1:治疗前vs治疗3个月,4.28+2.4%vs 7.63±3.5%P<0.001;Th2:治疗前vs治疗3个月,0.66±0.52%vs 0.37±0.53%,P=0.013),提示其可用于干扰素免疫调节效果的监测。进一步在体外肝细胞系中确认HCV蛋白表达和基因复制对肝细胞内SOCS1和SOCS3表达的影响,发现HCV编码的Core蛋白可诱导Huh7细胞表达SOCS1和SOCS3,尤其以SOCS1表达最为显著,其它HCV的非结构蛋白则无此诱导能力。据于外源性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能否诱导足够的抗病毒效应分子的产生,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抗病毒效应分子MxA,PKR和2’-5’OAS在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基因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病人PBMCs中MxA,PKR和2’5’OAS的表达在干扰素治疗前与对照相比已有明显增强(MxA:CHC vs Donors 141.4 vs 5.5,P<0.001;PKR:CHC vs Donors 75.7 vs 12.3,P<0.001;2’-5’OAS:CHC vs Donors 72.6 vs 4.18,P<0.001),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其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但其治疗前的基础表达水平和治疗中的诱导表达水平均与干扰素疗效无关,提示MxA,PKR和2’-5’OAS的基因表达不能用于疗效的预测。进一步用基因芯片(U-133A,Affymetrix公司)的方法检测了干扰素持续应答者和非持续应答者的PBMCs在体外用干扰素诱导后的全基因表达,发现不同疗效组的基因表达大部分相似,仅有16个基因的诱导表达倍数在不同疗效组中有显著性差异,包括已知的干扰素刺激基因(STAT1,GBP1,IFIT1,GIP3和IFIT2),趋化因子基因(CXCL10和CCL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基因(STK3,RASGRP3,RIN2和LEPR),代谢相关蛋白基因(APOBEC3A,MANEA和ZC3HAV1)和功能尚不明确的基因(REC8L1和C6orf62)。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HCV慢性感染对PBMCs中Ⅰ型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HCV慢性感染情况下,Ⅰ型干扰素及其合成关键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治疗前的表达水平与疗效无关;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正负调节因子的表达均被增强,并且负调因子SOCS3的表达水平与疗效相关;抗病毒效应分子MxA,PKR和2’-5’OAS的基础表达增强,基础表达和诱导表达水平均与疗效无关,同时基因组学研究发现PBMCs中16个基因在干扰素诱导下的表达变化与疗效相关。HCV慢性感染干预宿主细胞基因表达的有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利用细胞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宿主基因表达与临床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的应用,需要在更大的病人样本中探索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一方面能丰富人们对干扰素诱导抗病毒及HCV拮抗干扰素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指导临床预测疗效、筛选病人和制定治疗方案,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干扰素治疗,达到提高丙型肝炎治愈率的目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 Ⅰ型干扰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干扰素信号通路正负调节基因的表达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抗病毒基因表达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
综述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7-06-28
相关论文
- [1].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结合蛋白调控HCV复制的研究[D]. 潘婷婷.复旦大学2008
- [2].á干扰素诱导的细胞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 王迅.复旦大学2004
- [3].慢性丙型肝炎并发自身免疫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关系探讨[D]. 赵平.吉林大学2006
- [4].脂筏相关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复制复合体的研究[D]. 易志刚.复旦大学2006
- [5].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与细胞蛋白FKBP38相互作用及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王家栋.复旦大学2006
- [6].小干涉RNA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的抑制作用[D]. 苏秀芬.吉林大学2007
- [7].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新型CpG ODNs反应性的研究[D]. 王艳姝.吉林大学2007
- [8].小干扰RNA在抗HCV感染中的应用及HCV包膜蛋白E2诱导小鼠抗体应答的研究[D]. 丁惠.第二军医大学2007
- [9].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临床免疫学研究[D]. 赵志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 [10].B淋巴刺激因子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现象关系的研究[D]. 戴列军.中南大学2008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论文; 干扰素治疗论文;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论文; 微点阵论文; 细胞基因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