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教育哲学视域的一种思考

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教育哲学视域的一种思考

论文题目: 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教育哲学视域的一种思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李朝东

导师: 胡德海

关键词: 教育启蒙,公民人格,知识,道德,信仰

文献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教化来启蒙民众的心智。本文试图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探讨教育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知识要素造就具有正义品性的人,即培养具有个体信仰、德性修养和知识能力的公民。 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启蒙。教育启蒙通过知识传递和教化把人从无知状态提升到有知的文明状态,这只是教育启蒙的最初意蕴。但通过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又会对人形成新的蒙蔽,这是启蒙的辩证法。对知识造成的这种新的蒙蔽进行启蒙,便成了教育所面临的真正使命。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ugust Comte)认为,知识可以分类为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知识。按照孔德的实证主义知识理想,三种知识形态是一种线型替代关系,因而所有知识最后都归属为科学知识。孔德实证主义知识观对于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科学知识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被俭约化为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 我们时代的教育困境皆根源于此。由于这种奠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教育观,使得我们在教育理念设计上只见知识,而失落了信仰和德性品质。世界各国在各个层面上展开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实证知识的诉求,但教育制度设计的正当性论证却面临着根本性困难,即为教育的理念提供理由的先验前提可能是十分脆弱的。实际上,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知识并不是线型替代,而是历时互补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时代教育理念的先验前提。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立足个体生命本质的自由发展,让每个受教育者坚守自己的真实秉性,教人学真,学做真人,而教会和学得科学知识是次一级的问题。任何时候,教育的基本立场应该是:坚持个人人格的独立价值,坚持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终极负责。 本文认为,知识可以从形态上划分为科学知识、德性知识和信仰知识,并在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五.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

第一章 教育的启蒙使命

一.教育:人共同行走的必由通道

二.教育启蒙:敢于明智与理性自由

三.理性的变异:启蒙的辨证法

四.教育启蒙与个人真实性

第二章 知识论:实证主义教育观批判

一.知识与教育理念的演变

二.实证主义知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

三.现代教育的经验理性基础

第三章 美德论:教育与道德价值

一.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二.科学求真与伦理求善

三.道德教育的历史旨趣

四.德性是道德教化的基础

五.人是道德教化的终极目的

第四章 信仰论:教育与理想信仰

一.真理(知识)与意义(信仰)的分离

二.教育的实用化与理想信仰的失落

三.信仰教育与责任承担

第五章 教育与公民人格的建构

一.公民社会的精神品格

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信仰、德性和知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3

相关论文

  • [1].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  ;  

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教育哲学视域的一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