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裂缝场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安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
地裂缝场地论文文献综述
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徐恭[1](2019)在《西安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裂缝密集分布的西安地区,建筑"傍缝而建"的现象非常普遍,地裂缝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和规划。为研究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地震动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其影响范围,以西安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振动台试验及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中的加速度幅值动力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地震波类型、地裂缝破裂面倾角、地震动强度、地裂缝两侧土层错距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影响明显,表现为地裂缝一定范围内峰值加速度呈"带状"分布,即地裂缝处峰值加速度最大,随着距地裂缝越来越远,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带状分布范围上盘约30 m,下盘约20 m;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表现出明显的"上盘效应",即上盘峰值加速度略大于下盘;地震动强度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影响明显,地裂缝倾角、地裂缝两侧土层错距、地震波对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强兵,高欢,刘妮娜,马玉杰[2](2018)在《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轨道交通3号线地铁隧道近距离通过地裂缝场地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1∶30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通过地裂缝带上盘场地地铁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上盘加速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浅埋地铁隧道对地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而隧道两侧拱腰位置围岩土层加速度放大效应最强;隧道特征部位PGA放大系数拱腰最大,拱底次之,拱顶最小,其中靠近地裂缝侧拱腰的PGA放大系数大于远离一侧;地裂缝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增加,而靠近隧道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降低;地震作用下隧道通过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出现差异沉降,地表出现多条与地裂缝近似平行和正交的裂缝;隧道环向受剪切作用在靠近地裂缝一侧的拱肩部位环向应变最大,而隧道轴向受挤压作用在左右拱腰处应变出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结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臣,熊仲明,王丙锐,黄汉英[3](2018)在《基于地裂缝场地土体边界有限元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找寻适合地裂缝场地的有限元人工边界,分别采用粘弹性边界、粘性边界及静力边界模拟了地裂缝场地土体,并与试验对应测点进行对比验证。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下,有限元模型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在峰值、峰值出现时刻及反应波形与试验测点较一致。加速度傅里叶谱在曲线形式、幅值大小及主频分布区域方面与试验测点也较一致。采用粘弹性边界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地裂缝场地土的动力特性,为后续的地裂缝场地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6期)
康向阳,刘妮娜,李俊,赵腾,谢小丽[4](2018)在《地震作用下平行地裂缝场地隧道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铁3号线小寨区间近距离平行地裂缝的特殊工程场地为工程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差分原理的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和地裂缝场地沉降耦合荷载作用时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地表峰值加速度在地裂缝附近取得最大值,且PGA放大系数由地裂缝向两侧逐渐衰减;地裂缝隧道场地水平地震土压力增量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PGA的增大而增大;上盘的水平土压力增量明显大于下盘,且曲线在地铁隧道处存在一个峰值;隧道结构中,左拱腰处水平土压力相比右拱腰及拱顶处水平土压力较大,且拱底与左拱腰处水平土压力一致;隧道拱顶处水平土压力增幅量明显,且隧道处水平土压力增量随输入地震波PGA的增大而增大,左拱腰处的水平土压力地震响应大于右拱腰,但增幅小于右拱腰。(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王平,赖佑良[5](2018)在《昆明路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场地技术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地区地裂缝十分发育,地裂缝以北东走向呈带状横贯整个市区,给西安市的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形成了1种特殊的环境地质灾害[1]。地裂缝的错动会造成综合管廊的错动,变形开裂,进而引起廊道内部管线的正常运行。论文以西安市昆明路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分析昆明路综合管廊工程沿线地裂缝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确定综合管廊结构纵向设防长度、分缝原则以及分段设缝的防水节点做法等工程技术措施;对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场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15期)
杨觅[6](2018)在《地裂缝场地地铁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地层―地面建筑物振动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各大城市广泛兴起,地铁具有快捷、准时和运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轨道交通形式。然而,随着城市地铁线网的不断加密,地铁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和噪声问题日益凸显,地铁列车荷载引起的隧道、地层和地面建筑物动力响应问题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由于西安各地铁线路普遍穿越了地裂缝,这使地裂缝场地条件下地铁荷载所致的隧道―地层―地面建筑物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及体系的振动响应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和神秘,该课题是关于特殊场地地铁环境振动问题研究中亟待探明的问题,对地铁工程建设和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铁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层―地裂缝―隧道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172257)”,以西安正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盾构地铁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设计并开展了地铁荷载作用下隧道―地裂缝―地层―地面建筑物体系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模型体系的动力响应特征,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补充和验证,基于研究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结果,提出了地裂缝场地隧道结构和地面建筑结构的设计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总结了地铁运行引起环境振动的一般分析理论,详述了地铁振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相关规范及限值标准等内容,整理了地铁振动在土中和地面建筑物中传播衰减的一般规律。(2)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地裂缝场地地铁荷载引起的动应力在衬砌与土之间及土中的传递与分布规律,得到了地裂缝对土中动应力沿竖向、隧道横向和纵向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地铁荷载引起衬砌下卧土层中的动应力远小于重力荷载引起的静应力,但地裂缝附近土中动应力存在不均匀分布的特征,这容易引起土体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隧道及轨道结构的安全服役。基于此,提出了跨地裂缝带隧道结构设计和地基土处理的建议。(3)针对西安城区存在大量未探明的隐伏地裂缝的现状,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揭示了地裂缝出露和隐伏条件下场地地铁振动响应的异同点,同时分析了地铁荷载对地裂缝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地铁荷载可能加剧地裂缝上下盘之间相对错动的结论,该研究加深了对地裂缝场地地铁振动响应的认识。(4)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地裂缝场地地铁荷载作用下土中和地表振动加速度的传播衰减规律,发现了地裂缝对场地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存在放大和缩小的效应,得到了地裂缝对地表振动加速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总结了关于黄土地裂缝场地地铁环境振动分析与评价、轨道减振设防的建议。(5)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振级、振动加速度级和振动加速度有效值等方面对地裂缝场地地面建筑物的地铁振动响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到了振动加速度在建筑物内的分布规律,发现了地裂缝对建筑物的振级、振动加速度存在放大和缩小的效应,且建筑物内的z振级普遍超过了相关规范中规定的限值。(6)基于模型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到了地铁行车速度对地裂缝场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列车运行速度可以有效地减弱场地和建筑物的振动响应。(7)通过上部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数值模拟,以z振级为评价参量,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地裂缝场地地铁运行所致建筑物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在地铁沿线地裂缝场地新建建筑物时的结构设计建议。(8)通过模型试验的手段,得到了地裂缝场地隧道至地表及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加速度传递函数。针对地裂缝场地的特殊性,总结了以振动响应传递函数预测法为基础,将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实地测试手段相结合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6)
张清,李晓璐,申若虚,赵伟,闫军[7](2017)在《西安地裂缝场地的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安地裂缝活动已趋于稳定,西安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地裂缝场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裂缝场地的结构设计方法的相关创新成果不断应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对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与活动特征及西安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形式及机理进行比较和探讨,找出不同类型跨地裂缝建筑物的处理规律和适用条件,为今后类似地裂缝场地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同时初步引入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寻求在承担一定风险条件下,通过优化防治策略,为跨地裂缝建筑建设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1)
熊仲明,张朝,霍晓鹏,陈轩[8](2018)在《地裂缝场地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巨大。在高烈度地区,若仍采用空间避让原则,势必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为了研究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以西安f4地裂缝为例,进行地裂缝场地地震动力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加速度放大系数与输入地震波类型和强度、土层性质和厚度及测点位置等因素有关;地裂缝场地加速度响应存在上、下盘效应,地表峰值加速度在裂缝处达到最大,并向两侧递减,下盘峰值加速度衰减速率比上盘快;裂缝两侧测点的加速度峰值存在时间差,上盘加速度变化频率较快。其研究成果将为地裂缝场地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龙伟[9](2017)在《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裂缝场地土体振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西安正在大力发展地铁轨道交通事业,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西安地铁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穿越地裂缝这一难题,由于这一问题在此前从未遇到,因此,如何保证穿越地裂缝带地铁行车安全,以及减轻地铁穿越地裂缝时振动荷载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成为西安地铁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铁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层—地裂缝—隧道相互作用研究”,以穿越地裂缝的西安地铁2号线工程为背景,建立大型缩尺动力物理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裂缝场地土体振动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有、无地裂缝时的隧道—围岩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并对两种工况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时域、频域和振级评价等多角度分析土体的振动响应,得到了振动传播和衰减规律,揭示了地裂缝对振动传播的阻碍效应;同时也分析了不同列车车速、不同列车激振频率下的围岩振动特性。(2)建立完整的“列车—隧道—围岩—地裂缝”叁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平台移动法”施加列车荷载,分析了列车高速行驶状态下的地裂缝场区围岩动力响应特性,研究了地裂缝带两侧土体的振动响应的突变效应。(3)参考地铁地表振动预测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西安地铁工程实际情况,确定了影响西安地铁振动预测的五项振动修正因子,推导了西安地铁地表振动预测公式,并对跨地裂缝带地铁设计提出了防振减振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6-03)
许晨,杨觅,门玉明,袁立群[10](2016)在《地裂缝场地地铁运行引起框架结构振动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安地裂缝场地地铁运行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问题,建立隧道-地裂缝-地层-框架结构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建筑物的模态分析和振动响应分析,并与同荷载工况的无地裂缝场地框架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构的竖向振动比水平向强烈;地裂缝对结构横向和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分布影响不大,前者随层高呈波动性分布,后者除首层之外,其余各层差异不大;地裂缝对纵向振动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大,无地裂缝时呈逐层增加的分布,有地裂缝时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地裂缝使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有增大趋势,横向和纵向加速度会在局部楼层增大。(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6年05期)
地裂缝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安轨道交通3号线地铁隧道近距离通过地裂缝场地为工程背景,采用几何比1∶30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通过地裂缝带上盘场地地铁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上盘加速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浅埋地铁隧道对地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而隧道两侧拱腰位置围岩土层加速度放大效应最强;隧道特征部位PGA放大系数拱腰最大,拱底次之,拱顶最小,其中靠近地裂缝侧拱腰的PGA放大系数大于远离一侧;地裂缝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增加,而靠近隧道附近,动土压力增量明显降低;地震作用下隧道通过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出现差异沉降,地表出现多条与地裂缝近似平行和正交的裂缝;隧道环向受剪切作用在靠近地裂缝一侧的拱肩部位环向应变最大,而隧道轴向受挤压作用在左右拱腰处应变出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结构抗震设计与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裂缝场地论文参考文献
[1].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徐恭.西安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黄强兵,高欢,刘妮娜,马玉杰.地裂缝场地地铁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8
[3].刘臣,熊仲明,王丙锐,黄汉英.基于地裂缝场地土体边界有限元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4].康向阳,刘妮娜,李俊,赵腾,谢小丽.地震作用下平行地裂缝场地隧道动力响应分析[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王平,赖佑良.昆明路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场地技术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6].杨觅.地裂缝场地地铁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地层―地面建筑物振动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张清,李晓璐,申若虚,赵伟,闫军.西安地裂缝场地的结构设计[C].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8].熊仲明,张朝,霍晓鹏,陈轩.地裂缝场地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9].杨龙伟.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裂缝场地土体振动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7
[10].许晨,杨觅,门玉明,袁立群.地裂缝场地地铁运行引起框架结构振动的数值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