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1905-1962)是20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之一。《生活与命运》是他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两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他最主要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在特殊历史时代下的生活遭遇。在作品中,格罗斯曼一改以往战争题材小说人物与情节单线发展的特点,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小说的中轴,描述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与民众生活,通过战争反思极权制度及其影响。本论文选取《生活与命运》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该作品中的形象意义。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引言中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创作历程及本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了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和中国学者对《生活与命运》这部小说的既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研究这部作品的出发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论文第一章分析小说作者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舞台背景,展示人类发展历史层面上的道德冲突。作者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处于对峙状态的双方个性、实力进行比对,意在探究双方的国家制度特点与其实质,探究引发道德冲突的根源。德国法西斯对内实行极端独裁专制统治、进行民族压迫奴役以及种族灭绝,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斯大林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质也是以强权统治营造个人崇拜的政治氛围,大清洗、农业集体化等运动使得国家脱离了民族正常发展的轨道,建立了实质上的极权制度。通过对两国体制进行描述与比较,格罗斯曼在作品中阐述了二者本质上的相似性:苏联的斯大林社会主义和希特勒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是极权主义表现形式。第二章主要分析作品中对战役双方的后方民众生活的描写,展现日常生活层面上的道德冲突。在小说中,格罗斯曼对比了极权主义体制下两国人民的悲剧生活和人民对于自由的向往。格罗斯曼以人道主义者的观点描写苏德两国民众对无所不在的怀疑与告密、肆意逮捕与审讯的恐惧,对农业集体化、大清洗、劳改营的反感。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普通人、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在极权主义下的命运、所受的心灵创伤、磨难与不幸,表达了对于极权主义体制的深沉思考:即使处在强权统治之下,人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仍是无法压制的——这是小说的主要思想趋向所在。第三章主要分析作品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道德哲理象征意义。战役既是描写对象,又是话语背景。作为生活中的极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激发了极权主义制度下人们追寻自由的本能,并充分展示了自由的巨大力量。格罗斯曼通过描写充满生命与死亡冲突的场面,来表现战争的双重道德哲理象征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反抗法西斯奴役的战争,也是反抗国家极权主义、追求自由的战争。作者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灵魂就是自由,最终赢得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是人民争取自由、反抗奴役的自由意志,但是胜利并不会自动给人民带来自由,在胜利了的国家里极权制度与人民自由之间的冲突仍将继续。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生活与命运》一书中充满强烈的反思意识。格罗斯曼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镜子映射出极权主义制度的严酷与自由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对历史,对历史事件,对战争,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千百万人的命运和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由进行了深刻反思,大胆而尖锐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