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论文摘要

迷信现象古已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昌明,人类知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受迷信祸害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从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成为迷信的受害者和宣传者。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影响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归因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以36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测查了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特点、归因方式特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整体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具有明显迷信心理倾向的大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尤其表现在传统世俗迷信和其他生命形式迷信方面。2、大学生迷信心理在专业、学生干部、成长环境和独生子女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宗教信仰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归因方式在学生干部、成长环境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大学生更倾向于把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4、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生干部、专业、成长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5、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相关。常做外控性归因的大学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持有迷信思想。6、运气对大学生迷信心理及其三个因子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境对灵魂鬼神迷信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迷信心理及传统世俗迷信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迷信及迷信心理概述
  • 2.1.1 迷信及迷信心理的概念
  • 2.1.2 迷信的心理结构
  • 2.1.3 迷信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机制
  • 2.1.4 迷信的影响因素
  • 2.2 归因及归因方式概述
  • 2.2.1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 2.2.2 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
  • 2.3 自我效能及一般自我效能概述
  • 2.3.1 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理论
  • 2.3.2 自我效能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迷信量表
  • 3.3.2 归因方式问卷
  • 3.3.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3.4 施测程序
  • 3.5 数据处理
  • 第4章 统计与结果
  • 4.1 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特点
  • 4.1.1 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
  • 4.1.2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1.3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1.4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1.5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1.6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迷信心理差异研究
  • 4.1.7 不同专业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1.8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 4.2.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
  • 4.2.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4.3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4.3.1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4.3.2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4.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 4.4.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
  • 4.4.2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
  • 4.5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 4.5.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迷信心理总分的回归分析
  • 4.5.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灵魂鬼神迷信的回归分析
  • 4.5.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传统世俗迷信的回归分析
  • 4.5.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回归分析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
  • 5.1.1 大学生迷信心理总体特征
  • 5.1.2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5.1.3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5.1.4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5.1.5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5.1.6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
  • 5.1.7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的特点
  • 5.1.8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5.2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 5.3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5.4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 第6章 总结
  • 6.1 建议
  • 6.1.1 通过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 6.1.2 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24)
    • [2].我可不怕十三岁[J]. 意林(少年版) 2016(04)
    • [3].我可不怕十三岁[J]. 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2019(03)
    • [4].老年人迷信心理探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9)
    • [5].迷信心理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1)
    • [6].迷信心理研究新进展:理论与方法的进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1)
    • [7].论大学生迷信心理及其心理素质的现代化——基于大学辅导员工作的视角[J]. 知识经济 2014(12)
    • [8].对体育运动中的迷信心理研究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0)
    • [9].行为主义视角下的迷信心理探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 [10].论高校大学生现代迷信现状及其对策[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8)
    • [11].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 生命意义感对迷信心理的影响[J]. 校园心理 2019(03)
    • [12].神秘的幸运品牌[J]. 市场观察 2011(01)
    • [13].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0(01)
    • [14].正确对待风水[J]. 福建农业 2008(10)
    • [15].从“王林事件”看干部信仰缺失[J]. 当代广西 2013(18)
    • [16].高校迷信现象的特点研究[J]. 科技展望 2015(23)
    • [17].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5)
    • [18].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J]. 消费导刊 2009(07)
    • [19].浅析大学生“人品迷信”现象的形成与影响[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01)
    • [20].校长也要学会“系鞋带”[J]. 河北教育(综合) 2010(12)
    • [21].“无神论”在高校失落的原因[J]. 当代青年研究 2013(04)
    • [22].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23].药剂人员如何做好合理用药[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35)
    • [24].“无神论”在高校失落的原因[J]. 教学研究 2012(01)
    • [25].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J]. 中州学刊 2014(09)
    • [26].迷信心理研究的新进展:因果错觉及无意识迷信[J]. 心理研究 2016(03)
    • [27].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 社科纵横 2013(02)
    • [28].村干部腐败行为的体现、产生原因及其预防[J]. 领导科学 2014(11)
    • [29].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1(04)
    • [30].浅析中国民间信仰功利性的原因[J]. 沧桑 2011(01)

    标签:;  ;  ;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