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系统高效多通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并行系统高效多通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论文摘要

自90年代以来,并行计算得以空前的飞速发展,并行系统的体系结构趋于成熟,数据传输网络的标准化和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为研制并行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集群系统近些年逐渐成为并行计算实现载体的主流。随着计算结点性能的不断提高,集群系统的通信系统已成为影响并行计算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满足集群对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的要求,就要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但是新型高速网络通常价格昂贵,而传统的低效网络因不能满足高性能通信需要而得不到有效利用,有必要引入并行的思想将已有的通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通道通信技术就是利用多条网络通信链路进行通信,提高集群系统的通信性能和可靠性。本文是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并行系统高性能多通道通信技术的研究(20051058)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并行系统的通信系统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当今用于集群系统流行的通信硬件。同时介绍了并行计算编程工具MPI的基本理论,阐述了通信系统对于并行计算的重要性。2.根据MPICH-1.2.5和Linux-2.4.32内核代码具体分析了MPICH整个通信过程的三个层次:应用层、内核层、网络设备层。从MPICH的收发函数开始,到内核中的套接字和TCP协议的实现过程,最后到网络设备接口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传输。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通信系统对并行计算性能提高的重要性,同时给出了提高通信性能的途径。3.在现有的实验环境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bonding技术的优化最轻负载选择法(optimization lightest load selection arithmetic)。此算法可根据网卡当前的负载状态,建立网卡负载索引,缩短查找最轻负载网卡的时间,实现了动态选择通信通道,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了优化。最后使用MPBench测试工具对广播通信、带宽和回路延迟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本文算法与单通道通信和原bonding技术相比,三方面性能都有所提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并行计算通信系统
  • 2.1 并行计算通信系统
  • 2.1.1 并行计算通信系统构成
  • 2.1.2 当今流行的通信硬件
  • 2.1.2.1 Ethernet 以太网技术
  • 2.1.2.2 Myrinet 技术
  • 2.1.2.3 Infiniband 技术
  • 2.2 消息传递接口MPI
  • 2.2.1 MPI 的定义和特点
  • 2.2.2 MPI 的四种通信模式
  • 2.3 通信系统对并行计算的影响
  • 第三章 并行计算的通信过程分析
  • 3.1 通信过程的三个层次
  • 3.1.1 MPICH 层通信
  • 3.1.1.1 MPICH 层的传输接口
  • 3.1.1.2 MPICH 层的三种传输协议
  • 3.1.2 BSD socket 和TCP 层通信
  • 3.1.2.1 套接字
  • 3.1.2.2 套接字的建立
  • 3.1.2.3 套接字的发送
  • 3.1.2.4 套接字的接收
  • 3.1.3 网络接口层通信
  • 3.1.3.1 初始化网络设备
  • 3.1.3.2 发送数据
  • 3.1.3.3 接收数据
  • 3.2 影响并行通信的主要因素
  • 3.2.1 系统因素
  • 3.2.2 应用需求
  • 3.2.3 通信系统的限制
  • 3.3 提高通信的主要途径
  • 3.3.1 开发新型高速网络硬件
  • 3.3.2 提高通信软件性能
  • 3.3.3 多通道通信技术
  • 第四章 多通道通信的优化最轻负载选择法
  • 4.1 多通道通信的调度机制
  • 4.1.1 调度机制
  • 4.1.2 bonding 技术的调度算法
  • 4.2 优化最轻负载选择法
  • 4.2.1 优化最轻负载选择法的基本思想
  • 4.2.2 优化最轻负载选择法的实现
  • 4.2.2.1 初始化过程
  • 4.2.2.2 发送数据的实现
  • 4.2.2.3 接收数据的实现
  • 4.2.2.4 监控机制
  • 4.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1 环境配置
  • 4.3.2 测试流程
  • 4.3.3 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与性能优化探析[J]. 信息通信 2020(09)
    •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行计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师理科学刊 2016(02)
    • [3].MPI并行计算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 2017(12)
    • [4].困扰并行计算的三大问题[J]. 中国教育网络 2008(11)
    • [5].大数据分析与并行计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介绍[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0(06)
    • [6].高性能计算,高兴能计算[J]. 中国教育网络 2010(06)
    • [7].并行计算六十年[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08)
    • [8].测控系统的集群并行计算的实现[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2(04)
    • [9].MATLAB并行计算:让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J]. 电子技术应用 2009(01)
    • [10].网络并行计算中的负载平衡[J]. 光盘技术 2008(12)
    • [11].并行计算中简易调度算法的探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01)
    • [12].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0)
    • [13].并行计算实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12)
    • [14].岩土工程亿级单元有限元模型可扩展并行计算[J]. 岩土力学 2016(11)
    • [15].一种并行计算相关课程实验平台设计[J].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2010(00)
    • [16].并行计算基础和实际应用[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7].流体动力并行计算研究应用前景广阔[J]. 国际学术动态 2014(02)
    • [18].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无线互联科技 2015(21)
    • [19].并行计算在动态模式识别中的实现和应用[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3)
    • [20].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08(15)
    • [21].并行计算在多核平台上的实现与应用研究[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12)
    • [22].二维5/3小波变换在并行计算单元中的设计实现[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3(07)
    • [23].探索Visual Studio 2010对并行计算的支持[J]. 金融科技时代 2012(01)
    • [24].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大数据自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软件 2018(12)
    • [25].《并行计算》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9(62)
    • [26].基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旋转网球空气动力学模拟[J]. 计算机工程 2017(12)
    • [27].影像数据分布并行计算处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J]. 计算机工程 2017(05)
    • [28].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4)
    • [29].并行计算集群在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03)
    • [30].外测实时数据处理并行计算模式[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12)

    标签:;  ;  ;  ;  ;  

    并行系统高效多通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