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葵(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人民医院山东蓬莱2656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30-01
【摘要】分析186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并发集中术后护理问题的原因,探讨其护理对策。认为并发集中术后护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知识缺乏等。提出预防为主的方针:手术前即进行孕产妇手术课堂、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护理对策。
【关键词】预防为主剖宫产术后护理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胎儿体重日渐增加,巨大儿的频频出现,广大女性的爱美需求日渐增高,还有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剖宫产术愈来愈多的被广大产妇所认可。因妇产科的特殊性质,产妇问题在产后往往会被新生儿问题所取代,产妇不再仅是被护理的重点,从而容易累积一定的护理问题。为防止术后相关问题的出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860例剖宫产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进行剖宫产手术1860例,发生集中性产后护理问题共计386例,术后依赖性使用阵痛药物38例,产后出血10例,产褥感染8例,排尿功能障碍52例,肛门排气迟滞93例,饮食不得当导致的腹胀便秘158例,血栓性静脉炎2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康复护理等痊愈出院385例因产后出血死亡1例。
2原因分析
2.1身体因素
2.1.1术后依赖性应用镇痛药物。
2.1.2术后未及时翻身活动、取半卧位。
2.1.3产后出血。
2.2心理因素
2.2.1术后依赖性应用镇痛药物。
2.2.2饮食不当导致的腹胀、便秘。
2.2.3排泄功能障碍。
2.3环境因素
2.3.1排泄功能障碍。
2.3.2产后活动不足。
2.4知识缺乏。
3结果分析
3.1少用止痛药物
剖宫术后,麻醉药作用逐渐消退,下腹部伤口痛觉开始恢复,一般术后数小时伤口开始剧烈疼痛。此时,为了让产妇能很好地休息,医生在手术当天或当天夜里给用一些止痛药物。在此之后不要再用止痛药物。
3.2准确估算出血量
3.2.1产后出血病程经过凶险,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出现休克,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处理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3.2.2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出血量及出血的速度及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坏死,继发严重的脑垂体腺体功能减退—席汉综合症。临床上常用有刻度的器皿可简便的精确的了解出血量同时也可采用称重法,把使用的纱布、卫生巾等称重,用其差值除以1.05(血液i比重)即为实际出血量[2]。我们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有时阴道出血量与实际出血量往往不相符,特别是剖宫产病人,大多数有内出血瘀滞在宫腔中,这时就靠我们护理人员的细心和责任心及时发现并按压宫底压出积血。
3.3术后多翻身,宜取半卧位
因为剖宫术的产妇不能与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一样,即在产后24小时就可起床活动,因此恶露不易排出。如果采取半卧位,同时配合多翻身,就会促使恶露排出,以防发生恶露淤积于宫腔内而引起感染,影响子宫复旧功能。剖宫产术后双脚恢复知觉,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24小时后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当导尿管拔除后应多走动,由于手术对肠道的刺激及受麻醉药的影响,剖宫产术后产妇都有不同程度的肠胀气,因而发生腹胀。如果多做翻身动作则会使麻痹的肠肌蠕动功能恢复得更快,肠道内的气体就会尽早排出而解除腹胀,还可预防肠黏连及静脉血栓形成等。下床活动前可用束腹带绑住腹部,这样走动时就会减少因为震动的关系碰到伤口而引起疼痛。
3.4产后尽力排尿
剖宫产前给产妇放置导尿管,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待膀胱肌肉恢复收缩排尿功能后拔掉。拔管后,只要一有尿意就努力去自解,否则,再保留导尿管容易引起尿路细菌感染。
3.5只要体力允许,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3.6饮食照料要点
术后第二天可以吃清淡流质食物,如蛋汤、米汤,切忌进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品。等肠道气体排通后,则可进半流质食物,如稀粥、汤面、馄饨等。
3.7做健身恢复操。
3.8特别提示:产褥期绝对禁止房事。
4总结
心理因素在产妇的产褥期全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剖宫产术后产妇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同时产妇对切口瘢痕的担心,对新生儿状况的担心,以及母乳喂养的担心等因素使产妇产生心理负担,加上长时间卧床,产妇出现腰酸、背痛、焦虑、失眠等,因而拒绝检查和护理。护士应主动进行宣教,安慰患者,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和顾虑,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及安全感,增加产妇的自信心,从而使产妇处于较佳的身心康复状态。
参考文献
[1]朱雪芳.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苏州医学,2010,33(2)124.
[2]郑彩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