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

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对Homi Bhabha(以下简称HB)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一个阐释尝试,并探讨了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对(后)殖民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洪深对王尔德的喜剧Lady Windermere’s Fan的改译剧本《少奶奶的扇子》,以此证明HB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以往中国学者对HB的后殖民批评理论有大量引用,但研究不够,而阐释则常常几乎与原文一样晦涩。本文的贡献在于它的阐释:论文通过对鲁迅等中国二十世纪初(半)殖民语境中的重要文化人物的相关思想的讨论与引述,对无比晦涩的HB的论点进行了阐释,一方面让我们在后殖民批评话语中重新认识了鲁迅等重要人物的思想,另一方面让,中国读者在中国的语境中深入地理解HB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后殖民批评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的研究,以往的学者没有从HB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进行,本文也是一个先行性的尝试。本论文最后的案例研究也是第一个从后殖民批评角度对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这个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所做的研究。论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HB后殖民理论的阐释。HB的后殖民理论不同于其他后殖民批评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理论不是从反殖民主义出发,而是从殖民文化研究出发,不是从殖民压迫与对抗的大叙事出发,而是从微观的殖民文化过程的小叙事出发,不沉溺于道德批判,而是强调客观研究,不是从民族出发,而是从个人出发,强调文化间的争持与协商而不是对抗。这种研究的结论是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但这种立场并不是他的后殖民理论的全部,因为他强调如果从反殖民的立场出发,又以反殖民立场为终点,那么这种政治化的研究恰恰使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意义。而他效忠于理论的研究态度才是走近真理的更好的出发点,才能保证自己的理论的实践力量。HB与所有后殖民研究者不同,他的后殖民主体概念中包括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强调了殖民关系的异化本质对殖民地上的所有人——并进而对殖民宗主国——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从而决定了殖民统治的最终瓦解。HB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对殖民话语的定型化的解剖。萨义德对殖民话语的形成及其功能的研究是后殖民研究的最大成果,影响深远。但HB对这个大叙事进行了拆解,他从拉康的心理理论出发,发现了殖民定型化话语构建过程的双面性及其功能的双面性,认为殖民定型化话语包含了一定的建设性。在对殖民文化过程的分析中,HB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新概念,包括矛盾心态、殖民仿制、文化争持、糅杂性等等,被广泛接受。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HB的后殖民理论对后殖民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以往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满足于殖民与抵抗的二元模式,遮蔽了(后)殖民翻译中的许多重要因素。鉴于这种情况,相关研究要从大叙事转向小叙事,以小叙事来补充(替代)大叙事。另外,在殖民翻译的殖民后果以外要看到殖民翻译的诸多建设性。翻译刺激个人与文化的精神成长,翻译改变人的认知图式,翻译帮助建设文化的公共空间。翻译不是文化权力不平等的罪魁祸首,翻译的殖民化效果只是文化权力不平等的结果。翻译建立起了文化因缘,而这种因缘是改变文化权力不平等的可能起点。论文第三部分借由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殖民租界上的洪深对来自殖民帝国英国的王尔德的一部喜剧的改译作品《少奶奶的扇子》的研究,探讨了译者洪深作为殖民主体的糅杂性,分析了这部改译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对于崇新求变的二十年代的中国上海而言,作品的新异性以及译者的存异与求异策略是作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这部作品与中国观众的情感结构、果报思维的契合,重要道具“扇子”在中国的特殊符号价值,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洪深的改译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异,对有些文化因素表现为抵抗,因此改译的结果是一个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糅杂体。这个案例研究的理论框架是HB的后殖民理论,同时它也是对HB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间接阐释。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 后殖民批评理论与HB
  • 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3.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HB后殖民批评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可接受性
  • 2. 国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三章 后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HB的政治立场与总体方法论
  • 1. 反殖民,但也反对西方主义的反殖民话语
  • 2. 坚持去政治化、去工具化的理论研究,实现理论的政治意义
  • 3. 理论的蜕变能力,源于西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并非是西方政治的同谋
  • 4. 去政治化的理论是协商式的、而非对抗性的
  • 第四章 殖民主体的复杂性
  • 1. HB独特的殖民主体概念
  • 2. 殖民地权力结构决定了殖民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分野
  • 3. 殖民给殖民主体带来的"危险的自山"
  • 第五章 对于"殖民定型化认识"的颠覆性解
  • 1. 定型化认识与(反)殖民话语
  • 2. HB的颠覆——定型化话语的建设性
  • 3. 定型化认识与恋物癖的精神分析相似性
  • 4. 定型化认识之建设性的中国语境化理解——国民性:一个简单案例
  • 5. 定型化认识之建设性的进一步阐释
  • 第六章 HB的一些重要新概念:矛盾心态、仿制、文化争持、糅杂性
  • 1. 矛盾心态
  • 2. 仿制
  • 3. 文化差异(争持)
  • 4. 糅杂性
  • 第七章 HB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总体特征及其意义
  • 1. 后与前,目的与当下
  • 2. 对"当下"的强调就是揭开起源与终点神话对"现场"的遮蔽
  • 3. 现场性:殖民当下的个体生存
  • 4. 当下性:关注殖民现实、殖民关系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 5. 当下性:心的新生与发展
  • 第八章 从HB后殖民批评的小叙事到殖民翻译研究的小叙事
  • 1. 大叙事与小叙事
  • 2. 以小叙事来重构(后)殖民文化
  • 3. 后殖民翻译研究应该增加小叙事模式
  • 4. 避免后殖民翻译研究中大叙事模式的遮蔽性
  • 第九章 以HB对殖民文化的分析来重新认识翻译
  • 1. 翻译与定型化认识关系的再认识
  • 2. 译者身份与译作的糅杂性
  • 3. 殖民语境中翻译带来的精神成长
  • 第十章 跨文化洪深的糅杂性——作为殖民主体的译者的一个案例研究
  • 1. 洪深的反帝、反殖民态度所体现的糅杂性、矛盾性
  • 2. 洪深的英美派"海龟"殖民痕迹
  • 第十一章 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求异、契合、变异、抵抗与糅杂性
  • 1. 求异
  • 2. 契合
  • 3. 变异
  • 4. 糅杂性
  • 5. 阻滞与抵抗——基督教信息的消解
  • 6.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的警醒[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
    • [2].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J]. 文学评论 2011(02)
    • [3].拓展后殖民理论疆域——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评述[J].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4)
    • [4].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 当代小说(下) 2010(10)
    • [5].注脚·参照·理论——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中国”[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4)
    • [6].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J].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1)
    • [7].“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理论”之误用辩证[J]. 世界文学评论 2012(02)
    • [8].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教师文化身份之考量[J]. 教师教育学报 2016(05)
    • [9].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欧洲语言霸权是后殖民理论的灵魂——浅评《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6(01)
    • [11].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在文学翻译中的表征[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2].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再审视[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05)
    • [13].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策略研究[J]. 文教资料 2012(20)
    • [14].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J]. 文化研究 2018(02)
    • [15].后殖民理论终结了吗?[J]. 国外理论动态 2008(07)
    • [16].从后殖民理论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性转换[J]. 赤子(上中旬) 2016(20)
    • [17].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演绎[J]. 文艺研究 2009(02)
    • [18].后殖民理论在海峡两岸的翻译出版——以萨义德著作为例·[J]. 出版科学 2015(03)
    • [19].从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析短篇小说《生日》的艺术风格[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6)
    • [20].国际后殖民学界的中国声音——赵稀方《后殖民理论》述评[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 [21].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我的个神啊》[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3)
    • [22].后殖民视角下《我的位置》解读[J]. 湘南学院学报 2017(01)
    • [23].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0)
    • [24].后殖民理论与“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J]. 中国图书评论 2018(10)
    • [25].从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理论探讨翻译[J]. 海外英语 2011(02)
    • [26].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J]. 学术研究 2010(01)
    • [27].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8].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翻译——后殖民理论的视角[J]. 化工高等教育 2008(01)
    • [29].浅析后殖民理论视阈下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堂的意义[J]. 福建茶叶 2018(02)
    • [30].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标签:;  ;  ;  ;  ;  ;  ;  

    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