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明确栽培因子对水稻产量、品质、生理性状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的影响,探求产量与品质等性状的关系,对不同栽培措施下水稻群体的有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36个粳稻品种为试材,根据水稻着粒密度可将试材分为散穗型、半散穗型、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四种类型。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产量较高,达到显著水平,品质明显好于紧穗型品种。在籽粒灌浆结实期,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单叶净光合速率较高,后期生产的干物质较多,谷草比较大。半紧穗型和半散穗型品种产量较高,食味品质较好,选择适宜着粒密度的材料,容易育出高产优质品种。2.以半直立穗水稻品种沈稻9号,沈稻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决定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插秧穴距和施氮量。增加氮肥施用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但存在报酬递减现象。对于产量构成因素来说,沈稻3号的沈稻9号的穗数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既受栽培条件影响,又受穗数的调节。增施氮肥可以增加每亩穗数,但千粒重降低。扩大插秧穴距,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减少。3.各栽培措施下水稻群体的干物质重增长呈显著的S型曲线(Logistic方程)。增施氮肥,干物质增长较快,最终较多。插秧穴距对总干物质重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穗重比例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较大插秧穴距的组合穗重比例较高。秧田播种量对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高产类型组合在前期生长量较高,特别是齐穗期的生长量较高,为前期灌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不同产量类型生长速率差异显著,在拔节期至齐穗期,高产群体均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与低产群体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至成熟期,高产群体的生长速率也高于其它群体。4.氮肥、磷肥的增施有利于水稻后期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抛物线关系。高产类型组合的净光合速率在较长的时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籽粒灌浆关键期保持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氮肥和磷肥的施用有利于提高胞间CO2浓度。5.垩白面积、垩白率和垩白度虽然受遗传因素制约,但栽培因子对其影响较大,属于栽培因子敏感性状。增施氮肥同时降低钾肥的施用量有利于糙米率和精米率的提高。施磷量对整精米率影响极显著,二者间呈抛物线关系。垩白粒率受氮肥施量影响较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垩白粒率增多。增大插秧穴距可以降低垩白粒率、减小长宽比。播种密度与垩白度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播种密度加大、垩白度增加。增施氮肥,蛋白含量提高,品质评价值下降。6.各生育时期器官中以叶片的含氮率最高,群体吸氮量与产量间呈抛物线,群体吸氮量在150kg每公顷时稻谷产量较高。氮肥的施用对籽粒含磷率呈负效应。齐穗期的叶片含氮率与成粒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齐穗期籽粒的含氮率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氮肥的施用有利于锰的吸收,扩大穴距,增施磷肥对锰的群体吸收为负效应。插秧穴距对沈稻3号的锌、铜、铁元素吸收量均为负效应。镁群体吸收量受栽培因子的变化影响较大,其受穴距与氮肥、磷肥、钾肥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增加穴距,增施氮肥和磷肥有利于镁的群体吸收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