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儿科病人一般不作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试验对象。然而药物一旦经过临床试验被批准上市后,只要有适应症可选用,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在成人中不易出现的有害反应。儿科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如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免疫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不完全,因此,一旦发病病情常较急重,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故较成人更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所以,药物不良反应时刻威协着治病中的患儿。本论文通过归纳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总结其中规律性的经验,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以期达到临床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合理给药方案的目的,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设计儿童用药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个人史、家庭史、用药情况、药品名称、用药时间、用法、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发生不良反应后治疗情况及疗效和疗程等,对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综合评估并分类统计。参考《中国药典》和《新编药物学》及实际临床经验,根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断标准对因果关系综合评价作出判断。结合检索得到的资料,分析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结果:本调研通过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在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三级甲等医院里,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成人要高得多。2.静脉给药是引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3.引起儿童ADRS的药物常见的有10类,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其次是解热镇痛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4.冬季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季节,其次是夏季。春秋两季无明显差异。5.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单一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使用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尽可能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在用药前应根据药物的疗效、相宜的适应症、药物的耐受性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使用。对一些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如心血管类药物),使用时要随时注意调整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等。还要考虑患儿的体质,全身各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尤其在新生儿时期更应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化。儿科医生必须熟知所用药物的动力学及作用机制,用药过程中要进行疗效的监测,必要时还应做血药浓度和各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监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尚是未知领域,亟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本课题将一中等城市三级医院儿科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比文献报道常见的大城市不良反应的调查更为具体,比基层医院的不良反应调查更有代表性。为同级医院儿童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应对儿童用药加强监管,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应注意药物剂量和临床观察。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同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儿科用药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 合理用药论文; 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