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乌头植物资源

山西乌头植物资源

一、山西省乌头属植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肖培根,李旻辉,郝大程,何春年,许利嘉[1](2021)在《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文中提出通过回顾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寻找进口药的国产替代资源、药用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新药源寻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质量评价等方面研究内容及实践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其将不断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整理、总结药用植物研究开发经验技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传承创新。

赵佳琛,赵鑫磊,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陈周全,张翅,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2](2020)在《经典名方中附子的本草考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韦洁敏[3](2020)在《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文中认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称之为附子,是我国40种常用中药材之一,附子主要药效有降血糖,降毒,抗炎镇痛,散寒除湿,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对肢冷脉微,虚寒吐泻,寒湿痹痛等多种疾病[1]有效,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随着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的整体增温,附子市场需求激增。导致除陕西汉中和四川江油道地产区外,云南、山西等地农户也开始规模化种植。但这些新型种植区开展附子种植的适宜性、药效状况等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我国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适宜性评价,评估各地气候因素对附子生长与品质的影响,对于新型附子种植区域的科学规划和田间管理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全国23个采样点的附子为材料,结合多个标本数字平台获取的283份附子标本信息,采用Maxent和GIS技术,对附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和适宜性等级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对部分种植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做出附子的适生等级种植区划。此外,对收集的23份附子样本生物碱、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与气候因子结合分析,探究其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与建模的27个气候因子在Maxent模拟中AUC=0.981,其中:最暖季降水量bio18、12月份太阳辐射量srad12、气温季节变化方差bio4、1月份最高温maxt1、12月最高温maxt12、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干季平均气温bio9、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 11和极端最低气温bio6这9项环境因子为影响附子潜在分布的最关键气候因素。2.附子的适宜生境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分布于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四川、江西、湖北、重庆、福建、贵州、安徽、湖南和浙江。我国附子总适宜生境面积为454.65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7.19%。其中最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60.43万km2、151.34万km2和142.88万km2,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65%、15.71%和14.83%。3.未来气候变化对附子适宜生境分布的影响主要是在适宜生境面积多少发生变化和分布范围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子最适宜生境分布面积将会急剧减少,其分布区域也将会逐渐向我国东北部地区迁移。三个不同RCP气候情景下,附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均呈减少趋势。4.部分气候因子与附子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显着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附子多糖含量与bio14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素无显着相关关系。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生物碱含量和相关气候因素如bio3,bio8,bio14,tmax3,srad5等之间也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对23个样地附子有效成分因子综合评价得出附子品质综合得分,排序发现四川绵阳地区附子得分最高。

何冬梅,王海,陈金龙,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4](2020)在《中药微生态与中药道地性》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微生态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药材生长发育、代谢过程、成分积累等,进而对中药道地性的形成、变迁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中药微生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药材品效之间的关系,是中药微生态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所致的土壤环境异质性,以及距离及宿主选择等隔离因素所致的离散限制性,是中药微生态地理分异的主要成因。中药微生态对道地药材鲜明的产地属性及优良品质属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优良种质形成(包括使宿主获得更高的抗病虫害能力、抗旱能力、耐盐能力、抗寒能力等)、产量提高、药用部位形态建成、有效成分代谢积累、采收的时限性、药材毒性的形成、加工与炮制过程中的增效减毒、引种栽培后的品效变迁、菌类中药道地性等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组学的蓬勃发展,基于中药微生态介导的道地性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挖掘、基于微生态量效关系的中药代谢合成反应器的开发、基于中药微生态结构重构的道地药材仿生种植、基于中药微生态的产地鉴别条码溯源技术以及中药减毒增效技术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李光耀,石绍福,程朝霞[5](2019)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观赏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观赏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具有观赏价值的毛茛科植物有13属32种,其中优势属为铁线莲属、银莲花属、乌头属和唐松草属。根据毛茛科植物的观赏特性,提出了在园林中应用的对策,并对毛茛科观赏植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李方,马鑫,刘万里,艾尔肯·塔西铁木尔,马合木提,王希江,孙承业,施国庆[6](2018)在《一起误食乌头引起的中毒事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2016年新疆托里县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中毒事件的波及范围、查明中毒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2016年5月27─30日调查小组在托里县事发现场,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植物种类鉴定及小鼠毒性试验判定中毒事件结果。结果 2016年5月25日,9名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采摘团因误食野生植物导致中毒,其中4人发病、2人死亡,发病的4人临床表现为口唇或四肢麻痹和呼吸困难;经鉴定食用的野生植物为毛莨科乌头准噶尔乌头;小鼠毒性试验雌、雄性小鼠LD50分别为4.22 g/kg·BW(95%CI=2.008.88 g/kg·BW)和3.16 g/kg·BW(1.865.38 g/kg·BW),为中等毒性。结论本起事件因外来务工人员食用野生植物乌头中毒所致,建议在当地居民中普及乌头的相关知识、宣传食用的危害性;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处置野生植物中毒事件的能力、降低病死率。

李洁,周春娥,梁志英,苗青[7](2012)在《分区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方式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为牛扁在干旱地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固定单侧水分胁迫(T1)、分区交替水分胁迫(T2)与对照两侧同时供水(T3)处理牛扁移栽苗3个"供水-胁迫"周期,各周期末测定相关指标。结果:交替水分胁迫下:①Pn在试验末期高于对照6.53%,显着高于T1处理,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以非气孔因素为主;②Tr和Gs分别低于对照15.61%,10.96%,WUE比对照提高25.21%,供水方式对WUE有很大影响;③Pmax,AQY,Rd比对照有所升高,均显着高于T1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牛扁对光能的利用范围。结论:固定单侧水分胁迫虽然用水量比对照减少1/2,但其叶片活性和光合能力下降;分区交替水分胁迫不但用水量减半,而且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潜力也优于对照,逐渐提高了牛扁的抗胁迫能力,挖掘了其自身的生物学节水潜力,对干旱地区牛扁栽培意义重大。

李洁,周春娥,梁志英,苗青[8](2011)在《干旱胁迫对乌头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运用模糊隶属法,以北乌头、高乌头、山西乌头、牛扁和华北乌头的移栽苗为试材,研究中度(T1)和严重(T2)干旱胁迫对乌头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抗旱性植物的选取提供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1)细胞膜透性:北乌头在T1和T2处理下分别显着低于和高于对照(CK),高乌头和华北乌头在T2处理下才显着增高,而山西乌头和牛扁在T1和T2处理下都显着增高;2)丙二醛质量分数:高乌头、牛扁、华北乌头在T1、T2处理下均显着升高,山西乌头只在T2处理下显着升高,北乌头则在T1处理下显着升高;3)叶绿素质量分数:在干旱胁迫下除牛扁的叶绿素a质量分数上升外,其余乌头均显着低于对照,而干旱胁迫下5种乌头的叶绿素b质量分数增减差异较大;4)净光合速率:北乌头和高乌头在T1和T2处理下均显着下降,但T1、T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山西乌头只有在T2处理下显着降低,牛扁在干旱处理下反而上升,华北乌头无显着反应;5)根据抗旱隶属值,5种乌头的抗旱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北乌头、高乌头、山西乌头、华北乌头、牛扁。

刘力[9](2011)在《基于ITS区多态性的柴胡类生药鉴定用DNA芯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用中药柴胡(Radix Bupleuri)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其来源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 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对治疗流感、发烧、肝炎、疟疾和月经不调有明显疗效。全世界已报道的柴胡属植物约有150种,我国分布42种、17变种、7变型。据调查,其中有36种(变种、变型)在不同地区和市场作为柴胡使用,包括有毒的大叶柴胡和含活性成分很低的小柴胡等;有的地区,甚至把当地所产5、6种柴胡混在一起使用,造成市场混乱,药材质量极不稳定。这就迫切要求对柴胡进行准确的鉴定,以确保其质量与安全。目前,柴胡的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或其中的化学成分柴胡皂苷a、d的检查,然而,由于同属植物来源的生药形态和显微特征极近似,以及化学成分在植物发育和收获后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使得用传统方法对柴胡进行鉴定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更客观、准确、实用而简便的方法。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具有较多的碱基信息,在长度上具有较好的保守性,特别适合于植物属、组级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通过对ITS区的测序及序列间的相互比较,可以对柴胡品种进行区分,确定其来源。此外,过去几年中,基因芯片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的生药鉴定技术。由于国内几乎所有的基层结构都没有测序仪,有时测序费用也会显得比较昂贵,因此,在ITS序列多态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植物来源的柴胡类生药,可制备用于其鉴别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1、目的鉴于ITS序列及基因芯片在生药鉴定中的可行性,本论文拟收集分布广泛,品种较多的柴胡类生药标本,对其展开ITS序列及基因芯片的研究,寻找柴胡类生药更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2、内容2.1野外采集柴胡标本,对柴胡在国内的资源分布进行考察。2.2对收集的柴胡类生药样本提取总DNA,完成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数据分析,对ITS序列鉴定柴胡品种的可行性进行评价。2.3在ITS序列多态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6种不同植物来源的柴胡类生药,制备用于其鉴别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探讨基因芯片运用于柴胡类生药鉴定的方法和前景。3、方法3.1标本采集本研究中需要大量来源清晰、经正确鉴定的柴胡类植物标本与生药样品,获得的主要途径包括:1)野外采集;2)前期工作中采集和收集的标本与样品,特别是利用国内各标本馆中所藏柴胡属植物标本,如收藏柴胡属植物标本较多的复旦大学药学院标本馆、华南植物所标本馆等;3.2 DNA提取及ITS扩增1)采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对18种柴胡属植物提取总DNA,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模板质量;2)对所提取的DNA的ITS序列扩增,引物采用5P、4P双引物进行扩增,引物序列分别为:"ITS 5P"-5’>GGAAGGAGA AGTCGTAACAAGG<3’,"ITS 4P"-5’>TCCTCCGCTTATTGATATGC<3’。反应体系25μl:10×PCR反应缓冲液2.5μl,dNTP(各2.5mmol/L)1μl, Taq酶1 U,引物(20μmol/L)各1μl,基因组DNA 50-75 ng,加去离子水至25μl。反应程序:93℃5 min,55℃2 min;93℃30 s,55℃45 s,70℃45 s,循环35次;70℃5min。3.3 PCR产物回收、纯化及测序PCR产物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回收,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由上海英俊工程有限公司测序部测序,各样品均采用正向及反向双向测序。3.4序列比对及分析以柴胡属近缘植物伞形科阿米芹族葛缕子亚族毒芹属植物毒芹Cicuta virosaL.为外类群,与柴胡ITS序列进行分析。DNA序列的排序用Clustal X软件完成。ITS1、5.8S和ITS2的边界参照GenBank中发表的柴胡属植物的ITS序列进行划分。排序后的序列使用MEGA4.0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采用K-2p参数遗传距离(kimura-2parameter genetic distance),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构建NJ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用自举检验法(bootstraptest)检验,共进行1000次循环。3.5 DNA芯片探针设计考察不同柴胡ITS序列之间的差异,确定了各个种特异的多态性位点。根据这些多态性位点,为每种柴胡设计一条或多条引物用于其鉴定。3.6 DNA芯片制备制备的各探针及阳性对照、空白对照溶液各取10μL,加样于384孔微孔板上,用装配MicroQuill2000针头的OmniGrid100微阵列点样器打印于玻璃基板上。打印完毕的芯片在微阵列点样器中放置30min,然后于室温干燥30min。用B1清洗液冲洗5min后,双蒸水冲淋,并于室温下干燥。3.7标记200μL PCR反应管中进行标记反应。标记反应引物如下:"ITS1A"-5’>GGATATCCGTTGCCGAGAGT<3’,"ITS5P"-5’>GGAAGGAGAAGTCGTAACAAGG<3’。标记反应体系40μL:d(AGT)TP250μmol·L-1,dCTP25μmol·L-1, Cy5-dCTP 2·5μmol·L-1,引物各0.6μmol·L-1, rTaq聚合酶2U,Mg2+2.5mmol·L-1,10×PCR缓冲液4M1,基因组DNA 50-100ng,加去离子水至40μL。标记反应程序:93℃5min,55℃2min;93℃30s,55℃45s,70℃45s,循环35次;70℃7min,4℃保存。标记产物使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8杂交、扫描将7μL2×杂交缓冲液、7μL荧光标记的PCR产物与1μL阳性对照引物CCOB (5’-Cy5-CCAAATCTCCAGGCATTGAGCGGGTT-3’)混合,于95℃变性2min,立即冰浴冷却用移液管将其转移至芯片目标区域,盖上盖玻片,55℃杂交2h。杂交完成后,先后以0.2%SDS和水冲洗芯片,放置微干。ScanArray4000芯片扫描仪检测荧光信号。4、结果4.1 ITS序列1)18种柴胡属植物的ITS序列长度范围599-609bp,G+C%含量为55.9%-59.3%;ITSl区长度最大相差7bp,G+C%含量为59.8%-64.5%;5.8s rDNA序列长度范围稳定在162-163bp,其中有10种柴胡属植物G+C%含量为53.4%;ITS2区长度最大相差4bp,G+C%含量为54.2%-60.8%;ITSl区的G+C%含量高于ITS2区。2)当空位(Gap)作为缺失处理时,ITS区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609位点,其中168个变异位点,90个信息位点。5.8S rDNA变异较小,保守位点占85.3%,ITS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区。ITS1、ITS2区的变异位点为80和64,信息位点分别为21.6%和16.7%,而5.8S rDNA序列中仅有5个信息位点,所以5.8S rDNA区相对保守。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46bp,共有144个变异位点,85个信息位点,信息位点比例达到19.1%。3) 18种柴胡的遗传距离为0.002-0.159。其中云南采集的竹叶柴胡、窄竹叶柴胡、小柴胡和细茎有柄柴胡与其它柴胡的遗传距离为0.091-0.159,新疆采集的金黄柴胡与其它柴胡之间遗传距离为0.071-0.159。毒芹与柴胡属植物遗传距离为0.341-0.406。4)聚类分析结果:柴胡属与毒芹属分化明显,各自为一单系树;多枝柴胡与柴首聚在一起;南方大叶柴胡与大叶柴胡聚在一起;黑柴胡与小叶黑柴胡聚在一起;马尔康柴胡与四川柴胡、银州柴胡、北柴胡聚类;窄竹叶柴胡与竹叶柴胡、小柴胡、细茎有柄柴胡聚类。4.2 DNA芯片不同地点采集的同一种柴胡样品,其杂交图谱相同。在某些情况下,除预期的探针位置外,其他探针的位置也会出现信号。以北柴胡为例,在其杂交图谱中,探针Sa2和Sa4处同时出现了荧光斑点,但只有Sa2是为其设计的,Sa4是为银州柴胡设计的,说明有交叉反应出现,本实验中,每种柴胡都可以通过杂交图谱得以鉴别,银州柴胡可以通过Sbl处的信号与北柴胡区别开。5、结论5.1 18种柴胡品种的ITS序列之间有差异,ITS序列对柴胡类生药的鉴定具有可行性;5.2研制的DNA芯片可为柴胡类生药的鉴定提供可靠便利的途径。

高婷婷[10](2010)在《中国长白山乌头属5种植物表观结构植纹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植纹专利技术,对长白山地区66科98属248种植物成熟叶片的植纹特征进行研究,将它们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叶表皮特征归纳为15种植纹类型,即无规则型、不定型、大小不等型、平列型、横列型、十字交叉型、平列不等型、辐射型、围绕型、双耳型、交叉不规则型、保卫细胞参差不等型、单子叶植物具长短细胞的哑铃型、单子叶植物不具长短细胞的肾型和单子叶植物具长短细胞的肾型。结果表明:结合植纹类型、叶片表皮细胞垂周壁类型以及表皮附属物类型可以对长白山地区药用植物进行有效的鉴别。随后运用统计学原理,选取长白山地区6种珍稀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er.),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射干(Belamcanda Chinesis (L. ) DC.),长白棘豆(Oxytropis anertii Nakai ex Kitag.),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和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以及乌头属5种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草地乌头(Aconitum umbrosum (Korsh.) Kom.),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l.) Rapaics),吉林乌头(Aconitum kirinense Nakai)和细叶黄乌头(Aconitum barbatum Pers.))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各项植纹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从3个层次(植纹特征,量化后各植纹特征的平均值,各植纹特征间特有的显着相关性和最优的线性回归方程)应用植纹技术进行鉴别,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对上述乌头属5种植物茎和叶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北乌头、草地乌头和细叶黄乌头的茎中维管束为拟散生维管束,即不具有束中形成层,具有厚壁组织所围成的鞘状结构;韧皮纤维外侧具有环状分泌道结构;所有维管束排列成内外两轮,星散分布在茎的基本组织当中。而吉林乌头和黄花乌头的茎中维管束为环状排列的外韧无限维管束,具有束中形成层,没有厚壁鞘和分泌组织结构。另外,北乌头的叶片为不具有栅栏组织的等面叶类型;草地乌头和细叶黄乌头叶片的栅栏组织分化不明显。这3种植物的叶片内具有环状分泌道结构,并且分泌道紧邻输导组织和平脉叶肉细胞。黄花乌头叶片的通气组织非常发达,叶肉细胞彼此几乎不联系;吉林乌头的叶片具有非常典型的栅栏组织柱状细胞。此2种乌头属植物不具有环状分泌道结构。研究还发现,5种乌头属植物都具有适应湿生环境的解剖结构特征,即茎的表皮细胞外切向壁角质层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叶肉通气组织发达且彼此连接成网状;叶片表皮含有大量的异形胞,角质层不发达;有的种类叶片下表皮气孔向外凸出等。实验结果证实,植物的结构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此外,本文运用数值分类学原理,选用66个包括植物宏观、解剖以及植纹特征在内的各类性状,对上述5种乌头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草地乌头和细叶黄乌头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而同为牛扁亚属牛扁组的吉林乌头与它们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建议将吉林乌头单列一系。相比之下,北乌头与草地乌头和细叶黄乌头这类植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针对乌头属药用植物中多糖成分研究的不足,以乌头属最着名的药用植物川乌(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主根),附子(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侧根)和草乌(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主根)为实验材料,对其中的多糖成分进行含量、组成以及生物学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乌头多糖AWP(川乌),LWP(附子)和KWP(草乌),除了产率上的差别以外,糖含量和单糖组成基本一致,都主要由葡萄糖组成,说明这是一类葡聚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高低剂量的3种乌头多糖不仅能够显着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还能够拮抗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y)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且都存在一致的剂量依赖关系,因而,推测乌头多糖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来抑制体内肿瘤生长的。乌头多糖组成和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无论相同乌头属药用植物的主根和侧根,还是不同植物的相同药用部位,所含有的乌头多糖都是组成和活性非常相近的一类活性多糖,是除乌头碱以外另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山西省乌头属植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乌头属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建立过程
2 研究内容及应用实践
    2.1 发现药用植物新类群,综合整理扩大药用植物资源
    2.2 对中国药用植物的传统功效进行创新性归纳和量化,获得不同分类群的疗效倾向性,指导了新药寻找和资源利用
    2.3 对常用中药(民族药)品种开展了系统研究,为中药(民族药)正本清源、质量评价及标准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2.4 首次提出药用植物的三级开发理论,开发出多个新产品(新药、保健食品及食品),产生显着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5 针对我国一批重要植物类群进行系统研究,融合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提出药用基因组亲缘学新概念
3 展望

(2)经典名方中附子的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部位及名称考证
    1.1 药材划分方式
        1.1.1 以生长年限划分
        1.1.2 以采收时间划分
        1.1.3 以不同部位及形态划分
    1.2 药材释名
2 基原考证
3 道地性及品质评价考证
    3.1 道地性考证
    3.2 品质评价考证
        3.2.1 肉色
        3.2.2 皮色
        3.2.3 形状
        3.2.4 “角”
        3.2.5 重量
4 采收时期考证
5 炮制加工方式考证
    5.1 净制及切制
    5.2 火制
    5.3 水制
    5.4 水火共制
    5.5 加辅料制
        5.5.1 盐制、童便制、黄连制
        5.5.2 甘草制、生姜制
        5.5.3 豆谷类辅料
        5.5.4 蜜、醋、酒、油等辅料
        5.5.5 朱砂、硇砂、白矾、豆腐、土等辅料
    5.6 当代加工炮制方式
    5.7 讨论
        5.7.1 能否生用入方剂问题
        5.7.2 是否去皮问题
        5.7.3 炮制方法问题
6 小结

(3)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植物资源及附子研究进展
    1.2 附子有效成分含量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3 物种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3.1 Maxent潜在分布预测模型理论
        1.3.2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附子药用植物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
    2.1 数据选择
    2.2 方法
        2.2.1 预测模型运行
        2.2.2 ArcGIS结果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2.3.2 主导气候因子的确立
        2.3.3 主导环境变量阈值分析
        2.3.4 附子地理分布概况
        2.3.5 附子潜在分布预测结果
        2.3.6 陕西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7 四川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8 云南省的附子潜在分布
        2.3.9 贵州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0 湖北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1 重庆市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2 湖南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附子分布格局模拟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当前生物气候因子的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3.2.2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主导气候因子的变化
        3.2.3 基于不同RCP的附子不同时期适生区面积分布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4.1 供试原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环境变量提取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可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4.2.4 蛋白含量测定
        4.2.5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测定
        4.2.6 生物碱含量测定
        4.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附子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析
        4.3.2 附子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3 不同地区附子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分析
        4.3.4 不同地区附子氨基酸含量和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5 不同地区附子生物碱含量分析
        4.3.6 不同地区附子生物碱含量和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7 附子品质综合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不同省份附子其余适宜区分布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中药微生态与中药道地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微生态与道地药材地域性的关系
    1.1 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异规律
    1.2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地域性
    1.3 中药内生菌群结构地域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2 中药微生态促进道地药材优质种质
    2.1 中药微生态增强道地药材的抗病虫能力
    2.2 中药微生态增强道地药材的抗旱能力
    2.3 中药微生态增强道地药材的耐盐能力
    2.4 中药微生态增强道地药材的抗寒能力
3 中药微生态促进道地药材产量
    3.1 中药微生态对道地药材的促生作用
    3.2 中药微生态促进道地药材药用部位的发育
4 中药微生态参与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
5 中药微生态时空波动与道地药材采收时节的关系
6 中药微生态与道地药材加工及炮制
7 中药微生态与中药毒性
8 菌物药的道地性
9 中药微生态与道地药材引种
10 小结和展望

(5)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观赏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观赏植物概况
2 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主要属的资源特点
    2.1 铁线莲属
    2.2 银莲花属
    2.3 乌头属
    2.4 唐松草属
3 毛茛科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3.1 垂直绿化
    3.2 花境
    3.3 专类园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对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力度
    4.2 积极引种驯化
    4.3 拓宽应用范围, 提高利用率

(6)一起误食乌头引起的中毒事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现场调查
    1.3 动物实验
        1.3.1 样品采集
        1.3.2 实验对象
        1.3.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发病时间
        2.3.2 可疑餐次及食物加工过程
        2.3.3 植物确认
    2.4 小鼠毒性实验
3 讨论

(7)分区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苗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
        1.4.1 光合指标的测定
        1.4.2 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胁迫方式对牛扁净光合速率 (Pn) 日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胁迫方式对牛扁蒸腾速率 (Tr) 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 日变化的影响
    2.3 不同胁迫方式对牛扁气孔导度 (Gs) 和胞间CO2浓度 (Ci) 日变化的影响
    2.4 不同胁迫方式对牛扁气孔限制值 (Ls) 日变化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的影响
    2.6 不同胁迫方式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2.6.1 对表观量子效率 (AQY) 与暗呼吸速率 (Rd) 的影响
        2.6.2 对光饱和点 (LSP) 和光补偿点 (LCP) 的影响
        2.6.3 对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光合作用的影响
    3.2 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的影响

(8)干旱胁迫对乌头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和样本采集
    2.2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抗旱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乌头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乌头丙二醛质量分数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乌头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影响
    3.4 干旱胁迫对乌头光合速率的影响
    3.5 抗旱性综合评价
4 结论
5 讨论

(9)基于ITS区多态性的柴胡类生药鉴定用DNA芯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ITS序列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2
    基因芯片 1.3
    柴胡属植物研究现状 第二章
    柴胡属植物资源调研报告 2.1
    云南 2.2
    四川 2.3
    陕西 2.4
    甘肃 2.5
    河北 2.6
    山西 2.7
    小结 第三章
    柴胡属植物ITS序列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基因芯片研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中国长白山乌头属5种植物表观结构植纹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植纹研究简介
        1.1 植纹的概念
        1.2 植纹技术的研究背景
        1.3 植纹技术的研究进展
    2. 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3. 乌头属植物研究概览
        3.1 乌头属植物概况
        3.2 乌头属植物的解剖结构研究进展
        3.3 我国乌头属植物的药用概况
        3.4 乌头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3.5 乌头属药用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4.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长白山地区药用植物表观植纹类型及特征分析
    1. 长白山地区药用植物表观植纹类型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植纹制作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1.4.1 植纹类型
        1.4.2 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
        1.4.3 表皮附属物
    2. 长白山6 种珍稀药用植物表观植纹特征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纹制作方法同1.2
        2.2.2 光学显微镜观察及数据测量
        2.2.3 相关性分析
        2.2.4 回归分析
        2.2.5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观察及测量结果
        2.3.2 高山红景天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3.3 黄芩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3.4 射干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3.5 长白棘豆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3.6 独角莲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3.7 防风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2.4 分析与讨论
    3. 乌头属5 种植物表观植纹特征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植纹制作方法同1.2
        3.2.2 光学显微镜观察及数据测量同2.2.2
        3.2.3 相关性分析同2.2.3
        3.2.4 回归分析同2.2.4
        3.3 实验结果
        3.3.1 观察及测量结果
        3.3.2 北乌头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3.3 草地乌头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3.4 黄花乌头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3.5 吉林乌头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3.6 细叶黄乌头各植纹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4 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乌头属5 种植物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取材、固定
        2.2 脱水
        2.3 透明
        2.4 浸蜡
        2.5 包埋
        2.6 切片
        2.7 展片
        2.8 脱蜡和染色
        2.9 封片及观察
        2.10 数据测量
    3. 实验结果
        3.1 北乌头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3.1.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1.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2 草地乌头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3.2.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2.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3 黄花乌头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3.3.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3.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4 吉林乌头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3.4.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4.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5 细叶黄乌头地上部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
        3.5.1 茎的解剖结构特征
        3.5.2 叶的解剖结构特征
        3.6 乌头属5 种植物解剖学特征参数测量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乌头属5 种植物茎的解剖学特征
        4.1.1 茎的解剖学特征概述
        4.1.2 茎的表皮细胞及角质层
        4.1.3 茎的中柱类型
        4.1.4 拟散生维管束的作用
        4.1.5 茎中的维管束
        4.1.6 拟散生维管束在乌头属植物中出现的意义
        4.2 乌头属5 种植物叶的解剖学特征
        4.2.1 叶的解剖学特征概述
        4.2.2 叶的表皮细胞和角质层
        4.2.3 叶的气孔、胞间隙及通气组织
        4.2.4 叶片的类型
        4.2.5 叶肉组织不分化的原因和作用
        4.2.6 叶脉维管束类型
        4.2.7 毛细维管束以及平脉叶肉细胞
        4.2.8 叶缘部分机械组织的作用
        4.3 乌头属5 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4.4 其他方面
        4.4.1 乌头属植物的分泌组织
        4.4.2 解剖结构中未发现结晶体的原因
        4.5 乌头属5 种植物的分类
第三章 乌头属5 种植物的数值分类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分类单位(OTU)选择
        1.2 分类性状选择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宏观二元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宏观形态、解剖及植纹特征性状聚类分析
    4. 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乌头多糖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及药品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动物与瘤株
        1.3 药品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乌头多糖的制备
        2.2 乌头多糖含量的测定
        2.2.1 总糖含量标准曲线制作
        2.2.2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
        2.3.1 样品的甲醇解及酸水解
        2.3.2 单糖衍生物的制备
        2.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4 乌头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的测定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2.5 乌头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5.1 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
        2.5.2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2.5.3 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2.5.4 脾脏抗体生成水平的测定
        2.5.5 碳粒廓清能力的测定
        2.5.6 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测定
        2.5.7 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3. 实验结果
        3.1 乌头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3.2 乌头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3.3 乌头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3.3.1 乌头多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乌头多糖对脾脏抗体生成水平的影响
        3.3.3 乌头多糖对碳廓清能力的影响
        3.3.4 乌头多糖对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
        3.3.5 乌头多糖对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来源乌头多糖的含量比较
        4.2 不同来源乌头多糖的生物学活性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山西省乌头属植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J]. 肖培根,李旻辉,郝大程,何春年,许利嘉.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9)
  • [2]经典名方中附子的本草考证[J]. 赵佳琛,赵鑫磊,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陈周全,张翅,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8)
  • [3]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D]. 韦洁敏. 延安大学, 2020
  • [4]中药微生态与中药道地性[J]. 何冬梅,王海,陈金龙,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2)
  • [5]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观赏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J]. 李光耀,石绍福,程朝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1)
  • [6]一起误食乌头引起的中毒事件调查[J]. 李方,马鑫,刘万里,艾尔肯·塔西铁木尔,马合木提,王希江,孙承业,施国庆.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8(04)
  • [7]分区交替水分胁迫对牛扁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J]. 李洁,周春娥,梁志英,苗青. 中国中药杂志, 2012(09)
  • [8]干旱胁迫对乌头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李洁,周春娥,梁志英,苗青.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03)
  • [9]基于ITS区多态性的柴胡类生药鉴定用DNA芯片的研究[D]. 刘力.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10]中国长白山乌头属5种植物表观结构植纹鉴定研究[D]. 高婷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山西乌头植物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