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

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兵团受地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也逐步实施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农地产权变革为主的、采取循序渐进、局部均衡、经营权从所有权逐渐分离和职工家庭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的农地制度变迁方式,直到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清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的兵团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意义远远超出原来的纯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兵团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并最终引发兵团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新的农地制度安排表现出巨大的制度绩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2年恢复以来,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建设,现已成为集党政军企于一身、三次产业和社会事业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联合体。“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兵团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强化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三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和高新节水灌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经济保持了全面、持续、快速增长,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兵团的农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具有完善的生产组织职能的团场组织的矛盾、兵团集团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制约兵团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扩大农工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势必导致分散化生产与兵团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相悖;另一方面,团场经营主体有计划的组织农业生产又剥夺了农工家庭经营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客观上降低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制度绩效低下。因此,在市场经济和兵团特殊体制下,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安排才是有效,才能既调动两个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能使制度供给者获得预期收益,从而使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每一次制度安排的绩效,以及农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和路径依赖,这涉及到兵团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及体制等制度环境,同时团场农工身份的确定和团场的职能定位,是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兵团“三农”问题是兵团完成“屯垦戍边”使命的根基,而“三农”问题归根结蒂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制度问题,即农地制度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产业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因此,农地制度创新成为兵团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事实上,新中国经济成长的史实表明,国民经济无论是处于高速增长,抑或停滞徘徊,其实都是农业增长与停滞的必然反映①,而中国农业的增长,又得益于农地制度的深刻变迁。对兵团而言,虽然农地经营制度变迁与地方农村有差异、甚至是不同步,但从军队经营到集体经营再到家庭经营制度的基本确立,包括兵团“1+3”②文件以及“1+3”补充文件的出台,以及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每一次变迁都在探索更高绩效的制度安排。我国近30多年的改革历程证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在制度经济学中,虽然学者们对“制度”有很多种理解,但大家还是形成了一个共识:制度是重要的③。农地制度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采用统计学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实证的研究方法,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以兵团农地制度(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和农地产权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时间序列(关键点)入手,分析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历程、动因、主体和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首先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分析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的绩效和效应;其次以产权经济学理论框架,以产权的完整性、完全性及剩余权的视角探讨兵团农地产权制度的绩效;再次以上述讨论的结果为基础总结分析兵团现行农地经营制度的利弊,并提出兵团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最后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2)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农地制度、制度变迁、制度绩效及产权的基本理论,并对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对象给予界定;3)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及其相关理论分析兵团农地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因素;4)定性分析兵团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绩效并应用数据进行定量实证分析;5)以产权的完整性、完全性及剩余权的视角研究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农业投入、技术和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影响;6)对现行兵团农地基本经营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今后的创新方向;7)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为兵团农地制度改革与创新提供政策依据。本文的核心思想是从历史的进程,大跨度地考察和分析兵团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解释不同时期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动因,分析不同时期兵团农地制度变迁背后的关键因素及其与农业绩效的关系,探索现行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为未来兵团农地制度创新和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地方农村相比而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兵团特殊体制和肩负多重使命的制约较大。因此,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生态、边疆稳定等效益。一方面要调动职工家庭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提高职工收入;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农牧团场、增强团场经济实力、为兵团实现多重目标奠定基础;兵团农地制度变迁受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企业管理改革影响,采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为主,同时也受职工家庭意愿影响,结合诱致性变迁为辅的方式演进。改革开放后,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体现出巨大的制度绩效,并经历了三次高潮,促使兵团农业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为兵团农业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团场现行基本经营制度是追求农地制度绩效和实现兵团多重目标选择的结果,其制度意蕴是调动职工家庭和团场两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好“统”和“分”有机结合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受有限理性经济人约束,往往表现为一方面是“统”有余而“分”不足,制约职工家庭经营自主权,挫伤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统”不足而“分”有余,挫伤团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无法发挥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优势。因此,兵团农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是:一方面是加大“分”的力度,即加快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进一步清晰农地产权、探索农地流转方式、农地收益权、处置权、租赁权的改革,扩大职工家庭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是提高“统”的能力,即加大生产经营制度的创新力度,以市场为导向、面向职工家庭,以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资料采供、技术培训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纽带,依托兵团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相应的大型服务公司,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集约化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地的概念
  • 2.1.2 制度的涵义
  • 2.1.3 农地制度的概念界定
  •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制度绩效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分析
  • 3.1 兵团基层组织及其制度分析
  • 3.1.1 兵团组织体系
  • 3.1.2 兵团基层组织的特征
  • 3.1.3 兵团农业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制度变迁
  • 3.1.4 兵团农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 3.2 兵团团场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的历程
  • 3.2.1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改革(1979-1982 年)
  • 3.2.2 兴办家庭农场改革(1983-1987 年)
  • 3.2.3 推行团场企业承包制改革(1988-1992 年)
  • 3.2.4 “两费自理”的推行(1993-2000 年)
  • 3.2.5 综合改革时期(2001-2005 年)
  • 3.2.6 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2006 年至今)
  • 3.3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 3.3.1 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国家所有阶段
  • 3.3.2 农地经营权属逐步下放阶段
  • 3.3.3 农地产权逐步明晰阶段
  • 3.3.4 兵团农地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四章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绩效分析
  • 4.1 制度绩效的理论评价标准
  • 4.1.1 制度经济学的效率标准
  • 4.1.2 农业价值评价标准
  • 4.1.3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 4.2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的政治效应
  • 4.2.1 国家意志的体现
  • 4.2.2 层级决策者效用最大化选择
  • 4.2.3 经济当事人自身需求
  • 4.3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1 农地资源的产出效率显著提高
  • 4.3.2 农地利用效率增强
  • 4.3.3 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4.3.4 农业从业者收入稳步增长
  • 4.4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社会效应分析
  • 4.4.1 社会保障效应
  • 4.4.2 地权稳定性效应
  • 4.4.3 稳定职工队伍效应
  • 4.5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生态效应分析
  • 4.5.1 节水农业功效卓著
  • 4.5.2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 4.5.3 创新了生态建设新模式
  • 4.6 兵团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绩效实证研究
  • 4.6.1 数据选取
  • 4.6.2 变量及模型建构
  • 4.6.3 结论
  • 第五章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
  • 5.1 产权对绩效的影响机理
  • 5.1.1 产权对绩效的功能和效应
  • 5.1.2 农地产权完整性和完全性与农业增长
  • 5.1.3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的分析框架
  • 5.2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的激励效应
  • 5.2.1 行政计划时期(1954-1982 年)
  • 5.2.2 团场综合改革时期(1983—2005 年)
  • 5.2.3 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阶段(2006 年至今)
  • 5.3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的资源配置效应
  • 5.3.1 农业投入总量情况
  • 5.3.2 单位农业产值要素投入
  • 5.3.3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
  • 5.4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的科技进步效应
  • 5.4.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
  • 5.4.2 实施“五个一”培肥工程
  • 5.4.3 推广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
  • 5.4.4 精准农业和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 5.4.5 推行优良杂交和工厂化育苗移栽
  • 5.5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与交易费用
  • 5.5.1 管理者目标多重使土地承包费用过高
  • 5.5.2 团场职工的理性和机会行为
  • 5.5.3 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一个实例
  • 第六章 兵团现行农地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6.1 兵团农地经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农地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
  • 6.1.2 农地产权不完整
  • 6.1.3 农地使用与生产经营合约存在矛盾
  • 6.1.4 身份地固定于职工,效率低下
  • 6.1.5 基层组织变迁后,两用地经济效益不高
  • 6.2 完善兵团农地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及今后的创新方向
  • 6.2.1 不断完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强化农地产权的刚性
  • 6.2.2 大力发展租赁经营
  • 6.2.3 稳定和强化土地的承包权
  • 6.2.4 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 6.2.5 鼓励支持能人牵头的大户承包
  • 6.2.6 促进、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 6.2.7 正确处理团场农业职工承包经营主体的双重身份
  • 6.3 兵团农地制度改革的创新方向
  • 6.3.1 团场经营方式与模式转变
  • 6.3.2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 6.3.3 农地经营的两个主体合作共赢
  • 6.3.4 团场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
  • 6.3.5 加强农业中介组织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兵团农地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
  • 7.1.2 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体现出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的方式
  • 7.1.3 农业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农地制度创新是解决兵团“三农”问题的关键
  • 7.1.4 兵团现行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是追求农地制度改革绩效和实现兵团多重目标的结果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1:兵团农业绩效主要年份原始数据
  • 附件2: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书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新疆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与绩效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