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

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康德的二元批判哲学为进路,对语言意义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区别于以往意义理论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限定摹状词、专名和指示词进行了例示说明。首先,本文对诸多传统的意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介绍,以“经验论”和“理性论”之争为历史背景,考察了“语言意义问题”的性质、由来和地位,揭示了传统的意义理论似乎都是经验论在语言/意义领域的延伸与表现,强调的是语言与现实世界(经验)之间的联系。然后,作者对康德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起源、意义及其关键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对经验论和理性论二者矛盾的统一与批判,不仅成功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形而上学知识,而且还对科学知识作出了合理的说明。其中,作者分别论述了康德关于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的三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分,以及主体、现象和客体的三分,指出康德哲学中的判断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分析判断本身,而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空间本身。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内向指称”意义理论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语言属于感性直观”的观点,论述了作为感性直观的语言是如何运作与衍化的,理性与自在之物是如何以语言为基础完成对知识对象的共同建构的,以及语言又是如何使得意义和概念成为可能的,厘清了语言、知识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的哲学观进行了批判,对语言相对论的“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作出了反驳。最后,作者以“内向指称”意义理论为框架,对限定摹状词、专名和指示词“我”进行了例示说明。对于限定摹状词,作者通过对唐奈兰限定摹状词理论的修正,论证了指称性用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确指性用法和偏指性用法,提出了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的簇模型。对于专名,作者介绍了克里普克对关于专名指称的限定摹状词理论的批判,讨论了克里普克自己的历史因果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修订理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论述了产生这些困境的根源,并证明了以“内向指称”意义理论为进路考察专名问题的可能性、合法性和解释的充分性。对于指示词“我”,作者介绍了丹尼特和普特南的“钵中之脑”思想实验,论证了这两项思想实验的设计理念及其蕴含的哲学立场将使“我是谁?”的问题成为无解。为此,作者修改了“钵中之脑”思想实验,论述了“我”所指称的对象的可撤销性、不可及性和可化约性的特点,最后以一种物理主义的观点解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论文目录

  •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性质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大纲
  • 第二章 意义理论综述
  • 2.1 "意义"的意义和"意义研究"的意义
  • 2.2 对主要意义理论的介绍和批驳
  • 2.2.1 意义的观念论
  • 2.2.2 意义的指称论
  • 2.2.2.1 指称的摹状词理论
  • 2.2.2.2 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
  • 2.2.3 意义的使用论
  • 2.2.3.1 行为反应论
  • 2.2.3.2 意义的用法论
  • 2.2.3.3 意义的言语行为论
  • 2.2.4 意义的可证实性论
  • 2.3 意义理论的哲学倾向之争
  • 第三章 意义研究的另一种哲学前提——经验论与理性论融合的康德批判哲学
  • 3.1 康德的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的起源及其意义
  • 3.2 康德的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关键思想
  • 3.2.1 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三分
  • 3.2.2 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分
  • 3.2.3 主体、现象和客体三分
  • 3.3 对康德关键思想的重新阐释——"批判"的批判
  • 3.4 小结
  • 第四章 意义的内向指称(1)
  • 4.1 知识、语言和意义
  • 4.2 知识的对象
  • 4.3 语言的范畴
  • 4.4 意义的范畴
  • 4.5 小结
  • 第五章 意义的内向指称(2)
  • 5.1 以限定摹状词为例
  • 5.1.1 归属性、指称性和确指性、偏指性
  • 5.1.2 此论证的前提:限定摹状词的内向指称及其簇模型(1)
  • 5.1.3 此论证的前提:其他(2)
  • 5.1.4 结语
  • 5.2 以专有名词为例
  • 5.2.1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及其问题
  • 5.2.2 修改了的历史因果理论及其问题
  • 5.2.3 专有名词的内向指称
  • 5.2.4 结语
  • 5.3 以指示词"我"为例
  • 5.3.1 丹尼特的"钵中之脑"
  • 5.3.2 普特南的"钵中之脑"
  • 5.3.3 "我"的内向所指
  • 5.3.4 结语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指代词“人家”的指称意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论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的再现[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3].隐喻指称研究的动态转变——试论语境规约下的隐喻指称意义建构[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03)
    • [4].论犯罪客体之指称意义——以刑法解释为视角的分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9(02)
    • [5].汉英习用语的差异[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6)
    • [6].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法探究[J]. 职业时空 2008(09)
    • [7].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8].如何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
    • [9].符号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 语文建设 2016(24)
    • [10].也谈“救市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0)
    • [11].“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广用和禁用[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12].汉语关系结构的指称意义[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13].论英语定冠词the的语篇指称意义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9)
    • [14].简论《说文解字注》中对同义词指称意义的比较[J]. 语文学刊 2011(03)
    • [15].经济新闻中数据传播的语用意义[J]. 新闻世界 2010(12)
    • [16].英汉数字模糊语义浅述[J]. 考试周刊 2009(02)
    • [17].符号学视角下身势语的翻译[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6)
    • [18].符号学视角下的身势语翻译[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19].“两会”政治语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英汉习语的国俗语义对比[J]. 文教资料 2009(32)
    • [21].中法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影响[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2].论指称意义和话语间关系[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S1)
    • [23].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问题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24].语境和指示语的互动关系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5)
    • [25].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J]. 作家 2009(06)
    • [26].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观照下《红楼梦》中仿拟翻译指称意义的再现[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4)
    • [27].动物折射出的英汉文化差异[J]. 考试周刊 2008(29)
    • [28].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英译中指称意义的再现[J]. 校园英语 2018(18)
    • [29].从《天净沙·秋思》三英译本看社会符号学意义的翻译[J]. 海外英语 2012(23)
    • [30].试析英汉互译中原文内容的合理解读与再现[J]. 文教资料 2010(14)

    标签:;  ;  ;  ;  ;  

    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