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电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路文超[1](2021)在《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深入应用,以及智能变电站建设对电力设备功能提出更多样化的要求,引起了一系列新型智能电力设备的研制热潮,然而电网暂态过程屡屡导致新型电力设备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设备正常工作。配电网一次和二次融合设备在推广试用过程中,由电磁干扰引发的故障占据绝大多数,使用以往传导干扰的研究和防护方法也难有成效。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在遭受配电系统中暂态辐射磁场干扰时的受扰情况并对其磁场规律进行分析,对于提升此类设备应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价值。本文首先建立典型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暂态模型,根据已有研究总结哲态干扰信号频率特征,选择适用于一二次融合开关的辐射电磁场的计算方法——时域有限积分法(FITD);以模拟开断燃弧、遭受雷电流冲击以及投切电容器涌流作为研究所使用干扰源,计算得到配电开关在这3种干扰源下的空间磁场分布,对电子式互感器附近的空间辐射磁场进行了特征分析。之后,在实验室设计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干扰试验平台,对某型号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进行雷电压、雷电流以及模拟开断燃弧试验,并测量磁场强度,验证了电磁暂态模型求解空间辐射磁场结果的正确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空间辐射磁场对开关二次敏感器件的影响,建立了以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板卡为核心的二次回路模型,形成了包括柱上断路器-配电终端(FTU)壳体-内部板卡一体的系统级电磁计算模型。再次,对FTU壳体面临3类暂态电磁干扰下的屏蔽效能做了分析,证明现有工程中使用的壳体屏蔽频段有限,不能较好保护内部器件;利用频率缩放后的时域有限积分法,计算了合并单元板卡上3.3V电源线的差模干扰暂态电压和电流,结果表明:在雷击和涌流干扰下的暂态电压和电流幅值较大,超过了相应端口的耐受标准。最后,根据辐射磁场干扰特点提出了考虑安装距离、角度及屏蔽层的3种防护优化方法,对比显示:上述保护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削弱暂态辐射磁场对于二次回路的干扰情况,有助于对实际工程中一二次融合开关的电磁兼容性提升提供参考。
王干[2](2021)在《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随着电气、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形成了电力和电子设备相互结合、强电和弱电配合工作的电气系统,这就使电磁兼容成为系统能否可靠运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了研究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以往多使用软件仿真、实验室试验或现场电磁兼容测试的方法。然而传统的电磁兼容研究方法对研究设备在现场工况下的电磁环境适应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灵活性。为此本文将硬件在环的试验方法引入到电磁兼容仿真研究中,通过软硬件联合仿真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电子设备的现场电磁环境适应性分析。本文研究基于硬件在环的电磁兼容仿真技术,使用LabVIEW软件和NI系统搭建模拟计轴系统,对交流25k V供电制式地铁线路下计轴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一、研究硬件在环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设计方案,并基于当前主流计轴系统工作原理,使用LabVIEW软件搭建了模拟鉴幅式计轴系统和模拟鉴相式计轴系统。所建的模拟计轴系统可以对信号输出、接收和判决条件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对不同厂商计轴系统的模拟。二、研究分析了计轴系统的受扰机理,开展了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测试,结合测试结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计轴设备磁头附近的磁场情况以及计轴信号线上的骚扰电流,使用LabVIEW软件和NI系统搭建了计轴系统的现场电磁环境模拟平台。三、利用所建的模拟计轴系统对某厂家的计轴系统进行仿真,将模拟计轴系统替代该真实计轴系统部分设备形成硬件在环回路。利用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的测量数据,在实验室内实现对计轴系统电磁环境的模拟再现,并将再现的电磁环境分别施加到真实计轴系统和模拟计轴系统上进行对比分析。综上,基于硬件在环的电磁兼容仿真研究的方法,既可以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开展现场不同工况下的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节约仿真分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王一博[3](2021)在《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逐年增加,传统的采用直流1500V牵引供电制式的城市铁路,在运力方面已经开始落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力,部分城市铁路改用交流25k V的供电制式以提高城市铁路的供电效率和驱动力。交流25k V城市铁路的信号系统仍采用地铁制式,随着供电制式改变和供电电压等级的提升,弱电轨旁设备如计轴、通信设备在交流25k V牵引制式下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分析,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营。针对轨旁弱电电缆沿钢轨和强电电缆长距离并行敷设的布置情况,以及线路周围存在频率范围很宽的电磁骚扰且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开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影响交流25k V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电磁兼容性的两个突出问题:(1)轨旁强电电缆对计轴设备信号电缆的串扰耦合;(2)高频电磁噪声对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影响。本文应用电磁仿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强弱电缆间的串扰耦合,研究轨旁强电电力电缆对计轴设备弱电信号电缆产生的串扰耦合。首先利用仿真软件分别搭建强弱电缆间无槽和有槽时的仿真模型,并根据仿真设置在实验室搭建测试模型,将解析解、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误差约在5d B之内,说明仿真模型有效。再根据轨旁强弱电缆的实际布线方式与电缆类型进行仿真,得到不同屏蔽方式、不同接地方式、不同电缆长度等情况下各频点对应的串扰耦合电压均为μV级,通过计轴设备抗扰度测试得到的敏感电平为m V级,得出在轨旁电缆实际布置的情况下,强弱电缆耦合骚扰不会影响计轴设备正常工作。然后,建立WLAN和LTE两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抗干扰模型,得到WLAN和LTE系统正常传输信息所需的通信信号的最小场强分别为41.9 d BμV/m、29.42d BμV/m。并通过现场实测采集数据,将实测数据与理论抗干扰模型比较,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测得出了低频骚扰以串扰耦合的方式对计轴设备产生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研究了WLAN、LTE无线通信系统在交流25k V城市铁路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对交流25k 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张祖红[4](2021)在《电子技术应用于强电领域中的抗干扰问题分析》文中指出电子技术是一项以电子学为基础,通过电子元器件与电路的设计实现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的技术,其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与信息电子技术两大类。文章从操作控制电源回路、雷电影响以及控制大功率设备等方面介绍了强电领域中产生干扰信号的原因,分析了干扰源的类别,指出了抗干扰的方案并针对性的分析了几种强电领域中的抗干扰措施。
叶凌[5](2020)在《简析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文中提出现如今,科学技术水平日益升高,促使电子设备不断发展。电子设备针对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在强电环境中运行的电子设备,需要重视电磁干扰、工频干扰以及辐射干扰等有关问题。为了确保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顺利启动,需要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才能避免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在强电环境下干扰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以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在强电环境下的主要干扰种类以及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在强电环境下的抗干扰策略,进行以下两方面分析,以期为业内有关人士提供可靠参考。
赵杨杰[6](2020)在《HXN5内燃机车电机对机车信号干扰防护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青藏铁路及既有线的持续运营,内燃机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鉴于内燃机车上微电子器件的弱电设备广泛使用,强电与弱电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开始引起铁路工作者和学者的注意。内燃机车牵引电机可能对机车信号形成严重干扰,引起接收线圈接收的码型严重畸变,甚至出现其它码型特征,导致机车信号突变和译码错误,从而引发制动降低运行效率,甚至由于信号升级带来安全隐患。本文以此类故障案例为背景,对机车牵引电机的交变磁场以及对外干扰展开研究,结合铁路现场实际案例分析机车信号车载系统受干扰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保障机车信号解码译码的准确性。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机车牵引电机对机车信号接收线圈的干扰分析。从机车结构原理出发,介绍机车传动系统以及牵引电机形成干扰原因;围绕电磁骚扰三要素,分析典型牵引电机对机车信号接收线圈的干扰及其耦合关系。(2)三相异步电机的状态分析和仿真分析。概述三相异步电机的工作状况,电机绕组的磁势以及产生感应电流和磁场的关系;基于有限元理论以Maxwell方程组为基础搭建牵引电机仿真模型,研究牵引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磁场干扰强度。(3)机车信号受干扰定量研究。以现场实际应用的交流计数轨道电路为例,对轨道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通过ANSYS仿真平台,研究机车信号接收三种不同信号时的波形;对比铁路现场数据,得出机车信号受干扰原因。(4)机车信号干扰抑制措施分析。以电磁干扰常用的抑制技术为基础,采用主动屏蔽的方式抑制牵引电机对机车信号的电磁干扰;通过ANSYS仿真分析,得出抑制效果。图54幅,表12个,参考文献51篇。
黄昆[7](2019)在《基于电磁拓扑的BTM设备抗电磁干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提速,相应的牵引功率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信号设备所受电磁干扰加剧,尤其以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P)中的应答器传输模块(Balise Transmission Module,BTM)最为典型。据统计,ATP-1型列车自动防护系统设备故障中,50%以上是BTM故障。因此研究电磁骚扰源对BTM设备造成的干扰并提出针对性的抗干扰措施对BTM设备抗干扰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BTM设备抗电磁干扰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一、根据调研和大量现场案例分析,明确BTM设备的主要骚扰源是高压供电线以及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等大功率设备,主要耦合途径是近场串扰和远场辐射。其中,对于BTM的CAU(Compact Antenna Unit)天线电缆的串扰,现场主要抗干扰措施是将天线电缆置于电缆槽中;对于CAU天线的辐射干扰,现场主要抗干扰措施是在CAU四周加装金属挡板。但上述两种方法仅限于工程实践,缺乏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二、对电缆槽的屏蔽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明确电缆槽对屏蔽电缆屏蔽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改变了敏感回路和骚扰回路间的分布电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屏蔽电缆置于电缆槽的电磁拓扑模型,定量计算了电缆槽的屏蔽效能,并通过仿真与实测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金属电缆槽对近场串扰有明显的屏蔽效果,可以将屏蔽电缆在104Hz到107Hz频段内的大约10dB的屏蔽效能提高到40dB左右。三、对金属档板的屏蔽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明确金属档板对CAU的屏蔽作用主要是由于挡板使辐射干扰发生了绕射而导致衰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属挡板电磁拓扑模型,定量计算了金属挡板的屏蔽性能,并通过仿真与实测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金属档板对远场辐射干扰有一定的屏蔽作用,综合考虑CAU天线尺寸和安装要求,挡板所围面积的最佳尺寸为645mm×645mm,高度为约510mm,相应的屏蔽效能为7.2dB。
张玉升[8](2017)在《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电子设备对于运行的环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特别是在强电环境下工作的电子设备,尤其要注意电磁干扰、工频干扰、瞬间干扰、辐射干扰等干扰采取一些措施。本人因多年从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管理工作,因此对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本文阐述了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干扰类型,并对其干扰提出了具体的抗干扰措施。
焦健[9](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各城市解决急剧上涨的车辆数目与有限的交通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选择。但是,随着城铁、地铁的普及,系统空间的有限性愈发地限制车站内的各强、弱电系统机房的布置,另一方面,强、弱电设备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情况看,其体系庞大,各类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也错综复杂,内部的变电站、移动列车等都会对诸如通信系统、监控系统和多媒体广播系统等子系统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各地的城铁、地铁车站在建设时考虑到不同设备间的电磁干扰水平以及设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等因素,通常都会对各强、弱电系统设备用房采取分散地相对独立布置,距离尽可能的拉远。这样既不能节约机电设备的用房面积,还容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车站各方面的管理。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地铁站内强、弱电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套新的确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最小间距、规划机电设备合理布局的方法。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验证问题复杂性及可能性后,对轨道交通站内的电磁辐射分布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再选择现有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现场测试,获取强电设备所产生的电场、磁场各个频段的电磁干扰情况,以及弱电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的电磁环境情况和设备自身抗扰度标准;然后建立起车站内强电设备的三维数学模型,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仿真;依据现场测试的实际结果对理论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使其能充分准确地反映轨道交通系统内的电磁环境状况,达到计算结果充分符合实测结果的目的。经过这一系列的现场测试、建模仿真、对比验证、修正模型、包括后来的再测试验证等一系列过程,结合着弱电设备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相关标准所做出的规定,提出在不同干扰发射量级、不同强电设备布局条件下的强、弱电设备的最小间距,以及各系统设备的合理布局。在保证强、弱电系统的正常工作、良好兼容的前提下,达到合理规划车站机房布局、有效利用车站空间资源以及节约投资等目的,为将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房间布局、电磁兼容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浦仕琳[10](2012)在《关于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抗干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电子设备的干扰进行分析,总结了干扰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电子设备抗干扰的方法和建议,促进了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二、强电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电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高压开关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 |
1.2.2 一二次融合开关的电磁干扰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暂态模型及干扰源分析 |
2.1 基于时域有限积分(FITD)的电磁暂态模型建立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干扰源的确立 |
2.2.1 雷电冲击的干扰源分析 |
2.2.2 开关动作燃弧干扰源分析 |
2.2.3 投切电容器组干扰源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干扰测试试验 |
3.1 试验目的与试验内容 |
3.2 雷电冲击测试及分析 |
3.2.1 模拟雷电压干扰试验 |
3.2.2 模拟雷电流干扰试验 |
3.3 模拟开关燃弧试验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一二次融合开关智能组件的受扰分析 |
4.1 含智能组件的二次回路模型 |
4.2 配电终端(FTU)屏蔽效能分析 |
4.3 智能组件电源线路差模干扰计算 |
4.3.1 频率缩放的时域有限积分法 |
4.3.2 智能组件差模干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干扰防护研究 |
5.1 基于智能终端安装距离的防护优化 |
5.2 基于信号采集单元安装位置的优化 |
5.3 基于增设屏蔽层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硬件在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计轴设备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设计 |
2.1 硬件在环技术原理 |
2.1.1 概述 |
2.1.2 LabVIEW开发平台 |
2.1.3 NI PXIe硬件 |
2.2 计轴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设计方案 |
2.3 本章总结 |
3 计轴系统工作原理及仿真实现 |
3.1 计轴系统工作原理 |
3.1.1 计轴系统的车轮传感器 |
3.1.2 计轴系统的处理单元 |
3.1.3 计轴系统的联锁和复位 |
3.2 计轴系统的仿真实现 |
3.2.1 鉴幅式计轴系统 |
3.2.2 鉴相式计轴系统 |
3.3 本章总结 |
4 计轴系统电磁环境及仿真实现 |
4.1 计轴系统的受扰机理分析 |
4.1.1 计轴系统工作现场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
4.1.2 计轴系统电磁骚扰耦合机理 |
4.2 计轴系统的现场电磁环境 |
4.2.1 计轴室外设备电磁环境 |
4.2.2 计轴室内设备电磁环境 |
4.3 计轴系统现场电磁环境的实验室仿真平台 |
4.3.1 软件闭环仿真平台 |
4.3.2 半实物仿真平台 |
4.4 本章总结 |
5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验证 |
5.1 模拟计轴系统的验证 |
5.1.1 模拟计轴系统的软件闭环验证 |
5.1.2 模拟计轴系统的半实物验证 |
5.2 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 |
5.2.1 模拟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软件闭环实验 |
5.2.2 模拟计轴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半实物仿真实验 |
5.3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采用交流25kV牵引制式的城市铁路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
1.2.2 多导体传输线串扰耦合机理及计轴器抗干扰性研究 |
1.2.3 城市铁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与周围电磁环境适应性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交流25kV供电城市轨道交通的电磁兼容概况 |
2.1 交流25KV城市轨道交通骚扰源分析 |
2.1.1 弓网离线骚扰 |
2.1.2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骚扰 |
2.1.3 牵引回流骚扰 |
2.2 交流25KV城市轨道交通EMC模型 |
2.3 交流25KV城轨信号系统EMC的突出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交流25KV城市铁路骚扰源耦合途径分析 |
3.1 强弱电缆耦合模型的搭建 |
3.1.1 强弱电缆耦合的理论模型 |
3.1.2 强弱电缆耦合的仿真模型 |
3.1.3 强弱电缆耦合的实验室测试模型 |
3.1.4 结果对比分析 |
3.2 轨旁强弱电缆耦合的仿真 |
3.2.1 仿真设置 |
3.2.2 轨旁强弱电缆串扰耦合仿真 |
3.3 不同因素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
3.3.1 不同线槽结构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
3.3.2 弱电线与扁钢间距对串扰的影响 |
3.3.3 屏蔽层接地方式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
3.3.4 扁钢不同接地方式对串扰的影响 |
3.3.5 线槽不同接地方式对串扰的影响 |
3.3.6 长距离传输对线间串扰的影响 |
3.4 25KV供电制式地铁线路轨旁强电电缆对邻近线缆耦合骚扰 |
3.4.1 测试布置及仪器 |
3.4.2 测试结果 |
3.5 交流25KV城市铁路系统辐射耦合传输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交流25KV城铁计轴及无线通信设备受扰分析 |
4.1 强弱电缆串扰耦合对计轴设备的影响 |
4.2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 |
4.2.1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概述 |
4.2.2 无线通信系统理论抗干扰模型 |
4.2.3 城市铁路试验线路电磁骚扰现场试验 |
4.2.4 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子技术应用于强电领域中的抗干扰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技术应用于强电领域中出现干扰的原因 |
1.1 电源回路产生的干扰 |
1.2 操作设备产生的干扰 |
1.3 大功率可控硅整流器与动力设备产生的干扰 |
1.4 雷电导致的干扰 |
1.5 电网故障导致的干扰 |
1.6 其他干扰 |
2 干扰源种类和抗干扰的方法 |
3 电子技术应用于强电领域中的抗干扰措施 |
3.1 减弱干扰源与受干扰电路的耦合效应 |
3.2 提升弱电装置的抗干扰能力 |
3.3 充分考虑电子元器件选择的合理性 |
3.4 合理规划“系统地”与“设备地” |
4 结束语 |
(5)简析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在强电环境下的主要干扰种类 |
1.1工频干扰类型 |
1.2瞬间干扰类型 |
1.3低压电路导致的干扰类型 |
1.4辐射干扰类型 |
二、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在强电环境下的抗干扰策略 |
2.1传输设施的抗干扰策略 |
2.2电子设备本身的抗干扰策略 |
2.3传输线路抗干扰策略 |
三、结束语: |
(6)HXN5内燃机车电机对机车信号干扰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和论文安排 |
2 HXN5内燃机车及电磁干扰 |
2.1 HXN5型内燃机车结构和原理概述 |
2.1.1 HXN5型内燃机车整体介绍 |
2.1.2 HXN5型内燃机车传动系统 |
2.2 机车信号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
2.2.1 铁路信号系统组成概述 |
2.2.2 铁路信号系统中的电磁干扰 |
2.3 HXN5内燃机车牵引电机电磁干扰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相异步电机运行状态分析与仿真 |
3.1 三相异步电机基本结构 |
3.2 三相异步电机铁磁材料 |
3.3 三相异步电机主磁路饱和模型 |
3.4 有限元分析 |
3.5 有限元建模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机车信号受干扰机理分析 |
4.1 交流计数电码机车信号 |
4.2 机车信号接收线圈工作仿真分析 |
4.2.1 机车信号线圈接收轨道电路信号 |
4.2.2 机车信号线圈接收牵引电机交变磁场信号 |
4.2.3 机车信号线圈接收轨道电路信号和牵引电机交变磁场信号 |
4.3 机车信号接收线圈现场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机车电磁干扰抑制措施 |
5.1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
5.1.1 滤波技术 |
5.1.2 屏蔽技术 |
5.1.3 接地技术 |
5.2 机车干扰源的主动屏蔽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电磁拓扑的BTM设备抗电磁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BTM设备电磁兼容分析 |
2.1 BTM简介 |
2.2 BTM设备存在的骚扰源 |
2.2.1 弓网离线放电 |
2.2.2 列车供电线 |
2.2.3 大功率设备 |
2.3 近场串扰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屏蔽电缆电磁拓扑模型 |
2.3.3 现场案例 |
2.4 辐射耦合 |
2.4.1 基本原理 |
2.4.2 孔缝耦合电磁拓扑模型 |
2.4.3 现场案例 |
2.5 小结 |
3 电缆槽屏蔽效能研究 |
3.1 屏蔽电缆基本理论 |
3.1.1 电场屏蔽 |
3.1.2 磁场屏蔽 |
3.2 电缆槽电磁拓扑模型 |
3.2.1 BLT方程 |
3.2.2 参数确定 |
3.3 仿真与实测对比 |
3.3.1 仿真分析 |
3.3.2 实测对比 |
3.3.3 屏蔽机理分析 |
3.4 小结 |
4 金属档板屏蔽效能研究 |
4.1 绕射理论 |
4.2 金属挡板电磁拓扑模型 |
4.2.1 BLT方程 |
4.2.2 参数确定 |
4.3 仿真与实测对比 |
4.3.1 仿真分析 |
4.3.2 实测对比 |
4.3.3 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中存在的干扰类型 |
1.1 工频干扰 |
1.2 瞬间干扰 |
1.3 低压电路引起的干扰 |
1.4 辐射干扰 |
2 抗干扰措施 |
2.1 对于传输设备的抗干扰方法 |
2.2 对于电子设备本身的抗干扰方法 |
2.3 对于传输线路的抗干扰方法 |
(9)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及建模计算方法介绍 |
2.1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 |
2.2 EMC建模计算方法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弱电系统电磁环境的测试与分析 |
3.1 测试概述 |
3.2 测试依据 |
3.3 测试仪器 |
3.4 测试车站简介 |
3.5 测试数据分析 |
3.5.1 高频电场 |
3.5.2 中高频磁场 |
3.5.3 低频电场 |
3.5.4 低频磁场 |
3.5.5 弱电设备低频磁场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电设备工频磁场干扰的建模仿真 |
4.1 FIT方法及CST仿真软件介绍 |
4.1.1 FIT方法简介 |
4.1.2 CST仿真软件简介 |
4.2 强电电磁干扰稳态仿真概述 |
4.2.1 仿真步骤 |
4.2.2 仿真说明 |
4.3 万胜围站强电设备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1 万胜围站整流变压器室仿真分析 |
4.3.2 万胜围站33kV高压开关柜室仿真分析 |
4.3.3 万胜围站1500V直流开关柜室仿真分析 |
4.3.4 万胜围站系统综合仿真分析 |
4.4 越秀公园站强电设备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4.5 强电电磁干扰瞬态场仿真概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址共建最小距离及合理布局 |
5.1 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最小距离 |
5.1.1 最小距离制定依据及相关标准介绍 |
5.1.2 最小距离理论值及建议值 |
5.2 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合理布局 |
5.2.1 合理布局示意图 |
5.2.2 合理布局简介 |
5.2.3 合理布局仿真结果分析 |
5.3 强电设备电磁干扰强度排序及弱电设备防护建议 |
5.3.1 强电设备电磁干扰强度排序 |
5.3.2 弱电设备低频磁场防护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10)关于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及干扰源 |
2.干扰的现象 |
3.抗干扰的措施 |
(1) 对于干扰源的抗干扰方法 |
(2) 对于传输设备的抗干扰方法 |
(3) 对于电子设备本身的抗干扰方法 |
(4) 对于传输线路的抗干扰方法 |
四、强电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抗干扰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D]. 路文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硬件在环的计轴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平台研究[D]. 王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交流25kV牵引制式下城市铁路信号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 王一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电子技术应用于强电领域中的抗干扰问题分析[J]. 张祖红.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3)
- [5]简析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J]. 叶凌. 中国新通信, 2020(15)
- [6]HXN5内燃机车电机对机车信号干扰防护研究[D]. 赵杨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电磁拓扑的BTM设备抗电磁干扰研究[D]. 黄昆.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研究[J]. 张玉升. 电子世界, 2017(10)
- [9]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D]. 焦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10]关于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方法研究[J]. 浦仕琳.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