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湖滨带作为水陆交错带,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意义。湿地枯落物分解是湿地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但湿地枯落物分解作为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仍然是目前研究最少的湿地功能和过程之一。芦苇作为一种应用成熟的大型挺水植物,以其高生物量,高N、P吸附、低成本以及优美的景观效应成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首选植物之一。本课题以东太湖芦苇死枯体为材料,采用实验室悬挂分解袋法,集中研究了水淹对芦苇死枯体分解过程的影响,探索了以芦苇为代表的大型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微生物数量及沉积物各项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实验初期分解进行的比较快,整个实验阶段分解速率比较为50%水淹(0.0017d-1)>完全水淹(0.0010d-1)>无水淹(0.0009d-1),生物量消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性显著(p<0.01),且三种情况下生物量的变化差异性显著(p<0.05)。有机质含量的变化随时间变化呈显著下降(P<0.05),TN、TP的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TN、TP的周年损失率大于生物量的周年损失率。死枯体分解过程中,真菌和放线菌是主要分解者,细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加。50%水淹下细菌的分解能力远远超过了真菌和放线菌。完全淹没时,放线菌是主要分解者。沉积物中细菌的含量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所占比例最少,这与沉积物pH呈碱性,且通气性差有关。死枯体生物量的变化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沉积物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呈负相关,相关性并不显著。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及现状1.1.1 湖滨带的主要生态功能1.1.2 湖滨湿地的现状及恢复措施1.1.3 湖滨湿地植物的选取及存在问题1.2 枯落物的研究进展1.2.1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2.2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1.2.3 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动态研究1.2.4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3 研究枯落物分解的方法1.3.1 分解袋法1.3.2 枯落物标记法1.3.3 室内分解培养法1.3.4 成对小样方法1.4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2.1 研究材料2.2 研究方法2.3 数据处理第三章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变化3.1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的生物量变化3.2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的有机质含量、TN、TP变化3.3 芦苇死枯体分解过程中元素的NAI值变化3.4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3.5 死枯体分解速率与各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3.6 死枯体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特征3.7 讨论第四章 死枯体分解中沉积物性质的变化4.1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沉积物微生物数量的变化4.2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变化4.3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沉积物pH的变化4.4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4.5 死枯体分解过程与沉积物指标间的关系4.6 讨论第五章 结论5.1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变化5.2 死枯体分解过程中沉积物性质的变化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参考文献详细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芦苇论文; 死枯体论文; 分解论文; 微生物论文; 沉积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