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

论文题目: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耿金虎

导师: 沈佐锐

关键词: 赤眼蜂,高温冲击,花粉,冷贮,分子鉴定,非靶标效应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赤眼蜂属是生物防治中广泛用来防治鳞翅目害虫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应用基础研究及某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生物防治学科发展的主体。我国赤眼蜂的应用虽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基础研究不足,与我国的世界赤眼蜂应用大国身份不符。本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我国主要研究应用的蜂种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生产和应用需求,针对与赤眼蜂应用密切相关的田间环境因子的影响、贮存、分类鉴定和非靶标效应等问题,具体开展了5项基础研究,旨在为推动我国赤眼蜂应用提供相应依据及科学工具。主要结果如下: 1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我国普遍应用柞蚕卵繁殖和大量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然而,某些地区夏季高温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为此,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于蛹中期和蛹后期经历6h35℃和6h40℃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有效繁殖个体数、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松毛虫赤眼蜂处于蛹中期阶段和蛹后期阶段,在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0℃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两指标明显降低,其中蛹后期经历6h40℃高温冲击后.几乎不能继续发育羽化;而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2 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螟黄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在室内评价了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Bt棉)花粉通过不同处理方式作为食物源对螟黄赤眼蜂寿命、寄生卵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等繁殖和存活特征的影响。共设计7个饲喂处理,即不饲喂(UNFED)、水(W)、水+常规棉花粉(W+P)、水+Bt棉花粉(W+BtP)、10%蜂蜜水(H)、10%蜂蜜水+常规棉花粉(H+P)和10%蜂蜜水+转Bt棉花粉(H+BtP)。在提供或不提供米蛾卵条件下,经W+P或W+BtP饲喂的雌蜂寿命与W或UNFED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短于H和H+P或H+BtP饲喂的雌蜂,而经H+P或H+BtP饲喂的雌蜂寿命又均显著长于经H饲喂的雌蜂。比较每雌寄生卵数和子代羽化数来看,各处理明显分为3类,即UNFED、W、W+P和W+BtP为最低,H为居中,H+P和H+BtP为最高。比较每雌子代性比来看,各处理也明显分为3类,即H、H+P和H+BtP为最低,W+P和W+BtP为居中,UNFED和W为最高。饲喂W+P和W+BtP的雌蜂寿命、寄生卵粒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分别与W+BtP和H+BtP饲喂间无显著差异。棉花花粉与蜂蜜组合成为螟黄赤眼蜂实现其最大存活和繁殖力的食物;初步表明Bt棉花粉对螟黄赤眼蜂无影响。 3 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是我国最主要的生防产品,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均可单独和互作显著降低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三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在4℃条件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条件下为卵期和蛹期,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其他虫期受冷贮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赤眼蜂生产、应用及研究概述

1.1.1 研究与应用的早期记录

1.1.2 规模繁殖中间寄主及工厂化生产

1.1.3 规模应用

1.1.4 质量控制

1.1.5 应用前景与展望

1.2 赤眼蜂的分类鉴定

1.2.1 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鉴定

1.2.2 生殖亲和性的测定

1.2.3 同工酶分析

1.2.4 基于DNA序列的分子鉴定

1.2.5 分子鉴定技术在生防作用物内寄生率研究中的应用

1.3 田间环境因子对赤眼蜂的影响

1.3.1 天气或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1.3.2 植物的影响

1.4 赤眼蜂大规模生产中的贮存问题

1.4.1 中间寄主卵的贮存

1.4.2 寄生卵的贮存

1.5 赤眼蜂散放的非靶标效应

1.5.1 “非靶标效应”问题的提出

1.5.2 寄主范围测试及研究概述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温冲击对松毛虫赤眼蜂当代的影响

2.2.2 高温冲击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螟黄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花粉

3.1.3 饲喂处理

3.1.4 测试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不同饲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寿命和存活的影响

3.2.2 不同饲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特征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处理设置

4.1.3 羽化出蜂率的测定

4.1.4 单卵羽化出蜂数和性比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出蜂率的的影响

4.2.2 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出蜂数的影响

4.2.3 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出蜂性比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分子鉴定体系及其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分子鉴定体系构建

5.1.2 分子鉴定技术在生防效力评估与田间蜂种调查中的应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分子鉴定

5.2.2 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寄生率检测

5.2.3 赤眼蜂蜂种田间调查样品检测

5.3 讨论

5.3.1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分子鉴定体系

5.3.2 分子鉴定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两种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卵的选择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卵的非选择性试验

6.1.3 赤眼蜂对具卵柄草蛉卵可达性试验

6.1.4 选择性试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卵的非选择性试验

6.2.2 赤眼蜂对具卵柄草蛉卵的寄生行为

6.2.3 赤眼蜂对靶标害虫和草蛉卵的选择性

6.3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

7.2.1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7.2.2 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螟黄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7.2.3 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7.2.4 我国主要应用蜂种的分子鉴定体系及其应用

7.2.5 两种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卵的选择性

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3.1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

7.3.2 研究内容的系统深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海南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田洪霞.福建农林大学2009
  • [2].赤眼蜂种间Wolbachia转染与生防潜力研究[D]. 张海燕.沈阳农业大学2009
  • [3].白僵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基础[D]. 王滨.浙江大学2003
  • [4].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马晓光.中国农业大学2003
  • [5].新疆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胡红英.福建农林大学2003
  • [6].两种土蜂的引种、保护、及生物生态学研究[D]. 陈红印.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小黑瓢虫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D]. 罗宏伟.福建农林大学2005
  • [8].中红侧沟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在新疆棉田释放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研究[D]. 李建成.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啊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eburg)(膜翅目:姬小蜂科)繁殖生物学研究[D]. 张李香.福建农林大学2006
  • [10].赤眼蜂分子鉴定及其种群分化研究[D]. 付海滨.沈阳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  ;  

我国主要应用赤眼蜂种的若干应用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