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象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象训练法,高职健美操,选修课
表象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彭有新,李健,伍方佳[1](2019)在《表象训练法在高职健美操中训练能力的有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体育的改革和不断深化下,高职院校健美操训练队日益昌盛,绝大多数高校近些年也陆续开展了健美操训练课。本文以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训练队2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训练操化、难度动作、过度与衔接、表现与音乐、总体因素五项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操化、表现与音乐、总体因素上成高度显着性差异,说明在健美操训练中表象训练法起到重要作用。在难度动作、过度与衔接上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运用表象训练法在训练中效果一般。(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刘薇[2](2019)在《丰富概念表象 提高判断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缘起】苏教版教材把升的认识与容量的认识结合在一起,作为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后练习时,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下面这样的习题(如下图)错误率特别高。为什么看上去这么简单的习题,学生的错误率却这么高呢?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对一些做错题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文来源于《小学数学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汤鼎立[3](2019)在《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法对中学生预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判能力是运动能力中常常被人们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人们对运动物体的预判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物体出现时间的预判,第二种是对物体出现位置的预判。在现有的研究中,发现运动水平越高的人预判能力也越强,所以提高运动水平也就能提高预判能力。表象训练作为体育教学中常被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战术,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升运动水平。所以本研究将表象训练与预判能力相结合,研究表象训练对预判能力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预判实验和空间预判实验中数据的前后数值的变化,研究分析出两种预判能力的变化,从而得出表象训练和预判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为体育教师使用表象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在保证学生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预判能力,为以后的体育课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为学生以后的运动技能学习做铺垫。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60名学生,其中初一(10)班男生15人以及女生15人为实验组,初一(8)班男生15人以及女生15人为对照组。采用2(组别)X2(时间)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在Matlab平台上使用Psychtoolbox3.0工具箱进行电脑编程,编写出时间预判和空间预判的实验程序。研究结果:时间预判结果:(1)综合时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2)小球移动速度为3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不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显着。(3)小球移动速度为6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4)小球移动速度为9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空间预判结果:(1)综合空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2)小球移动速度为3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3)小球移动速度为6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4)小球移动速度为9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两组被试的时间主效应显着,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体间效应不显着。研究结论:(1)表象训练与普通教学都能提高中学生的预判能力,但表象训练的影响效果更显着。(2)对不同移动速度的物体,表象训练对时间预判和空间预判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对于慢速移动的物体,时间预判能力基本没有显着变化,但空间预判能力有显着提高;对于中速移动的物体,空间预判能力的提高幅度更大;对于高速移动的物体,时间预判能力的提高幅度更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4-27)
王海倩[4](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目前的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相应的教学方法应用是非常关键的,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探索更为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丰富现代教学应用模式。(本文来源于《小学时代》期刊2019年10期)
丁亮[5](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表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象就是概括化了的形象,间接地对表象事物进行抽象,形成概念性特征。这个过程形同小学生思维特点,由形象到抽象。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以表象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一、拓展感知渠道,丰富表象积累心理学认为,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象是以感知为源(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S1期)
邓佳[6](2018)在《积累数学表象,提升学习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学生去积累数学表象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先从数到形进行学习,慢慢尝试积累数学表象;然后由形开始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他们对数学的思考越来越丰富;再由思考到理解,在多思考之后,学生的表象思维就会有所提高了;最后从理解到想,这时学生学习的数学表象已经在脑海里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系统,通过想可以将这个系统进行升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8年22期)
郭珊珊,孙志宏[7](2018)在《运用生物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释了生物表象的概念基础上,具体介绍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以及如何整合表象,并结合"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实例说明如何进行知觉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和整合表象教学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14期)
李岚,李佑发[8](2018)在《不同表象能力和表象形式对大学生武术技能习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研究探讨大学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象能力和表象形式对技能习得的影响。120名大学生根据表象能力高低随机分配到视觉表象组、动觉表象组和传统教学组,进行半年期武术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表象能力高低对学生套路技能学习有显着影响;视觉表象训练和动觉表象训练间差异不显着,但相较传统教学方法都取得了显着效果,表明表象训练对学生武术学习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王立枝[9](2018)在《基于地理表象转换能力培养提高的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表象转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理学科能力之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表象转换能力为目标,将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地理表象进行归类,探讨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地理表象转换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对我国当前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探索。文章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阐述,并论述其研究意义,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于地理表象转换研究的现状;基于相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培养提高学生地理表象转换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接着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涉及的地理表象信息为例,探究了实际教学中地理表象的转换手段与主要途径,并基于作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实现地理表象转换的制约性因素进行概括分析,最后提出培养提高地理表象转换能力的教学策略并做实证分析,以期对当前地理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有创新价值的参考与建议。论文主体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该部分主要通过对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现状、思路和方法五个方面作论述。其中,论文研究背景从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变革的分析,以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与学生能力发展两方面作详细论述,从而得出研究地理表象转换的必要性的结论;在研究意义方面主要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方面做主要分析。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中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涉及地理表象及其转换两个概念;理论基础方面以皮亚杰和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同时介绍了帕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以及库柏和谢波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的理论成果。第叁部分:该部分主要对论文所研究的培养学生地理表象转换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学生个体思维发展需求、表象转换在概念学习中的地位等必要性,以及目前教学中关于表象转换的可行性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该部分在简要概括地理表象的基础上,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所涉及的地理表象信息进行归类,并作不同种类的地理表象信息间转换的途径探讨,随后,以实际教学体验为依据对学生实现地理表象转换的制约性因素作分析说明。第五部分: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分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地理表象转换,以及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转换的教学策略,并且从人教版必修1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力求对当前地理教学提供有益借鉴。第六部分:该部分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得出几点结论。(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进磊[10](2018)在《浅议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象是指某些事物不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仍然能够对这些感知过的事物进行记忆和形象重现,是对客观形象的深刻记忆。对于小学生而言,感知能力对于他们抽象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的建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感知能力越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越强、理解程度越深。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活动,不断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期刊2018年03期)
表象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缘起】苏教版教材把升的认识与容量的认识结合在一起,作为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后练习时,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下面这样的习题(如下图)错误率特别高。为什么看上去这么简单的习题,学生的错误率却这么高呢?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对一些做错题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象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彭有新,李健,伍方佳.表象训练法在高职健美操中训练能力的有效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刘薇.丰富概念表象提高判断能力[J].小学数学教育.2019
[3].汤鼎立.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法对中学生预判能力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4].王海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时代.2019
[5].丁亮.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表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
[6].邓佳.积累数学表象,提升学习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8
[7].郭珊珊,孙志宏.运用生物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18
[8].李岚,李佑发.不同表象能力和表象形式对大学生武术技能习得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9].王立枝.基于地理表象转换能力培养提高的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8
[10].杨进磊.浅议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