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加权成像及CT灌注成像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MR扩散加权成像及CT灌注成像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建立实验性兔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及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对两组模型的淋巴结病变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CT灌注成像(CTPI)检查,着重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间的DWI量化指标相对ADC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DC)值及CTPI所得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各CT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的差异;以病理学为基础,将rADC值与淋巴结的细胞密度进行相关性研究,将BF、BV灌注参数值与淋巴结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尝试性研究,初步探讨DWI、CTPI对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4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建模,体重2.0-2.5Kg,随机平均分成2组,即炎症组和肿瘤转移组。炎症组于兔双侧第二对乳垫外上象限各注射0.5ml蛋黄乳胶,建立腋窝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模型;肿瘤转移组于兔双侧第二对乳垫外上象限各注射0.5ml VX2组织悬液,用于建立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者行MRI检查。另外1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建模方法同前,建模成功者行CTPI检查。2.对19只建模成功的炎症组实验兔和20只建模成功的肿瘤转移组实验兔双侧腋窝区行MR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 HDx超导型MRI成像系统,8通道头颈部联合相控阵线圈。先行常规轴位T1WI、T2WI检查和冠状位T2WI检查,然后对扫描范围内行ASSET CAT校正序列扫描后,采用周期性旋转重叠平行线采集和增强重建技术(periodically rotated overlapping parallel lines enhanced reconstruction, PROPELLER) FSE序列行轴位DWI扫描,b值取0、800s/mm2,在X、Y、Z轴三个方向上施加敏感梯度脉冲,得到两组实验兔腋窝淋巴结病变的DWI图及工作站处理后的ADC图,并分别测量两组淋巴结及同层面背部肌肉的信号强度和ADC值,计算出相应淋巴结的相对信号强度(SLN/M)和rADC值;对两组淋巴结的rADC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rADC值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并确定诊断阂值。在T2WI横断面或冠状面上分别测量两组淋巴结病变的长径(L)、短径(S)和长短径之比(L/S)、信号强度及相对信号强度(SLN/M)并进行比较。MRI检查完毕后获取全部实验兔腋窝淋巴结标本并按扫描方向切层,行常规HE染色及细胞密度测量,重点分析两组淋巴结的r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3.对另外14只全部建模成功的两组实验兔双侧腋窝区行CTPI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层Lightspeed VCT XT机、双筒双通道CT专用高压注射器(Nemoto),先行CT平扫确定双侧腋窝病灶范围,从而确定CTPI扫描起始和结束的层面,尽可能包括双侧腋窝最大范围所在层面和双侧第二对乳垫层面。扫描模式采取摆床式(axial shuttle scanning mode)动态扫描,延迟时间5s,用CT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兔耳缘静脉以0.8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omnipaque,350mgI/L),总量4ml,1次扫16层,扫描期相18次,扫描时间0.4s,间隔时间2.4s,总扫描时间55.4s,共获得576张2.5mm重组图像。将所得数据传输到GE Sun AW4.4工作站,选择CT perfusion 4软件包中的body tumor选项进行数据处理(去卷积算法),获得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 TDC)及各灌注参数值(BF、BV、MTT、PS值)。将TDC分为三型,即“速升速降”型(I型)、“低平型”(II型)及“缓慢上升”型(III型),分析并比较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TDC曲线类型;同时对两组淋巴结的BF、BV、MTT、PS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CTPI检查完毕后获取全部实验兔腋窝淋巴结标本并按扫描方向切层,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表达程度,重点分析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炎症组和转移组淋巴结于常规MRI上相对于肌肉均呈等T1、长T2信号,于DWI上均呈高信号,边界清楚;两组淋巴结的L、S、L/S及SLN/m,均无统计学差异。2.在b值为800s/mm2条件下,利用淋巴结同层背侧肌肉作参照脏器,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低于炎症组,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79,p=0.03),但两者间存在部分重叠;应用ROC曲线分析rADC值对区分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增生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效能,选取最佳rADC阈值为1.67时,所得Youden指数最大,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74.4%。3.炎症组淋巴结与转移组淋巴结的rADC值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0.5323,p=0.003)。4.转移组淋巴结的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分别为150±70 ml.min-1100g-1、75±40 ml.min-1100g-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V和PS值略高于炎症组,分别为9.00±5.12 ml.100g-1、7.96±3.52 ml.100g-1和25.42±9.26 ml.min-1100g-1、21.63±8.12 ml.min-1100g-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值短于炎症组,分别为5.31+3.69s、6.78±2.16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均呈I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表现为多样性(14枚炎性增生性淋巴结中11枚表现为III型,2枚为II型,1枚为I型)。6.转移组和炎症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且BF值与VEGF表达程度的相关性更强,二者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821,p=0.000;r=0.519,p=0.001)。结论1.MRI常规检查依淋巴结大小、形态、边缘等形态学表现并不能鉴别良恶性淋巴结。2.DWI检查的rADC值有助于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但良恶性淋巴结的rADC值存在小部分重叠,尚不能作为淋巴结良恶性鉴别的绝对标准。3.转移性淋巴结和炎性增生性淋巴结的rADC值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细胞密度可以影响肿瘤的rADC值,DWI有望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评估在体肿瘤密度的新方法。4.转移性淋巴结的BF值明显高于炎性增生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I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III型为主;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助于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5.良恶性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CTPI有望为在体评估血管生成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1.1.2 MRI设备及检查技术
  • 1.1.3 图像后处理
  • 1.1.4 常规MRI图像特点及相关参数测量
  • 1.1.5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病理学查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种植成功率
  • 1.2.2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常规MRI检查表现
  • 1.2.3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DWI表现
  • 1.2.4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病理表现
  • 1.2.5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关于兔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的建立
  • 1.3.2 常规MRI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
  • 1.3.3 DWI的基本原理、序列及新技术
  • 1.3.4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DWI表现特征的分析
  • 1.3.5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rADC值的差异分析
  • 1.3.6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 1.4 小结
  • 二、CT灌注成像鉴别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2.1.2 CT设备及检查技术
  • 2.1.3 图像后处理
  • 2.1.4 观察项目和测量的参数
  • 2.1.5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模型的病理学检查
  • 2.1.6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CT灌注成像表现
  • 2.2.2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CT灌注参数及其比较
  • 2.2.3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形态
  • 2.2.4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CT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2.3.2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CT灌注参数比较分析
  • 2.3.3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的TDC比较分析
  • 2.3.4 炎症组与转移组淋巴结各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2.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良恶性淋巴结的功能影像学鉴别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04)
    • [2].基于CT扫描试验的透水混凝土孔隙分布特征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9(11)
    • [3].多元文化区域主动脉夹层瘤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下的护理对照[J]. 影像技术 2020(01)
    • [4].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技术 2020(01)
    • [5].试论临床工程师开展CT维护工作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1)
    • [6].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7].综合护理在调强放疗患者增强CT定位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23)
    • [8].跖骨软骨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3)
    • [9].探究CT室检查中实行责任制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J]. 智慧健康 2019(33)
    • [10].消化道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底贲门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11].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医学综述 2019(23)
    • [12].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干预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6)
    • [13].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11)
    • [14].低剂量CT扫描在成人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20)
    • [15].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 2019(22)
    • [16].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部小结节的价值[J]. 医学信息 2019(23)
    • [17].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6)
    • [18].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心理月刊 2019(23)
    • [19].腹部X线与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4)
    • [20].腹部增强CT扫描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12)
    • [2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骨关节创伤诊断的价值研究[J]. 云南医药 2019(06)
    • [22].分析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3].螺旋CT在腹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4].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对肋骨、肋软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25].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2)
    • [26].X线机、CT设备联合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分析[J]. 智慧健康 2019(34)
    • [27].基于CT图像颈椎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及3D打印[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9(06)
    • [28].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4)
    • [29].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06)
    • [30].多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 慢性病学杂志 2019(11)

    标签:;  ;  ;  ;  ;  ;  ;  ;  ;  ;  

    MR扩散加权成像及CT灌注成像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