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佳丽的成长—《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斯佳丽的成长—《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文摘要

自1936年出版以来,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传世之作——《飘》一直被许多读者认为是最喜爱的长篇小说,并受到公众的肯定与赞誉。该书的成功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成功塑造了斯佳丽这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叙述了斯佳丽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其形成女性意识的过程。斯佳丽从一个懵懂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独立的女性。其成长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寻求独立和解放的过程。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论著《第二性》中提到:女人并不天生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女人被看做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男人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女人则是他者(the Other)。而妇女寻求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只要女性气质照这样一直存在,男女间的不和就会继续下去。男性将不会平等地对待女性,反之亦然。本文根据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飘》的主人翁斯佳丽成长过程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女性寻求独立和解放的问题。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同斯佳丽一样,不甘于“他者”身份,追求独立和解放的女性。借鉴斯佳丽成长过程的可取之处,避免其局限性与不足,对现实的解放道路具有指导作用。文章由四个章节组成。首先,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包括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平和《飘》的主题及故事梗概,关于《飘》的文学评论,对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的简单回顾以及此文的目的。第二章分别从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分析斯佳丽女性意识的逐渐形成过程。探讨斯佳丽在争取独立过程中的可取之处。第三章分析斯佳丽女性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四章探讨导致斯佳丽在寻求女性独立和解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总结全文,并重申主要观点: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应该学会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妇女寻求解放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必须学会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熟和成功,并在社会上赢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argaret Mitchell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one with the Wind
  • 1.2.1 The theme and the main idea of Gone with the Wind
  • 1.2.2 Literary review on Gone with Wind
  • 1.3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proposed by Simone de Beauvoir
  • 1.4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2 Scarlett's Gradual Formation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 2.1 Scarlett before the war: caught in the dilemma as a traditional woman
  • 2.2 Scarlett in the war time: seeking independence in a male-dominated society
  • 2.3 Scarlett in the reconstruction years: independence achieved after self-fulfillment
  • Chapter 3 The Limited Growth of Scarlett
  • 3.1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of feminist thinking
  • 3.2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in social aspects
  • 3.2.1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 3.2.2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of social position
  • 3.3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of moral character
  • Chapter 4 The Cause of Scarlett's Limited Growth
  • 4.1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herself
  • 4.1.1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her education
  • 4.1.2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her character
  • 4.2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the society
  • 4.2.1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the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 4.2.2 Scarlett's limitation due to her time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Publication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西蒙·德·波伏娃小说创作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2)
    • [2].波伏娃的激荡人生[J]. 世界文化 2015(04)
    • [3].超越与悖论:波伏娃“他者”再探讨[J]. 文教资料 2016(33)
    • [4].试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意识[J]. 赤子(下旬) 2016(03)
    • [5].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中的“他者”概念[J]. 山海经 2016(09)
    • [6].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1)
    • [7].在咖啡馆中逗留春光[J]. 齐鲁周刊 2017(07)
    • [8].跑步观世界[J]. 时代青年(悦读) 2017(05)
    • [9].科技超常进步,文化难以稳定[J]. 当代工人 2017(11)
    • [10].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J]. 时代人物 2016(05)
    • [11].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存在主义研究[J]. 作家 2014(18)
    • [12].另一面波伏娃[J]. 新世纪周刊 2009(02)
    • [13].波伏娃 不甘做“第二性”[J]. 文史参考 2011(23)
    • [14].萨特和波伏娃[J]. 文苑 2008(08)
    • [15].波伏娃的中国阅读,过去与现在[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16].百年波伏娃[J]. 人物 2009(03)
    • [17].“他者”走向“自我”——从《第二性》揭示的女性处境探析波伏娃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思想[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1)
    • [18].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出路[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10)
    • [19].波伏娃:为西方见证社会主义[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03)
    • [20].波伏娃到龙应台:新教育让女性脱离第二性[J]. 齐鲁周刊 2015(10)
    • [21].萨特、波伏娃与中国[J]. 意林 2009(06)
    • [22].“女萨特”,还是女哲学家?——波伏娃哲学地位的重估[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6)
    • [23].普鲁斯特、波伏娃和卡夫卡的日常作息[J]. 文学教育(下) 2015(07)
    • [24].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波伏娃《第二性》解读[J]. 山西青年 2020(18)
    • [25].波伏娃与法兰西自由主义文化精神[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 [26].重访《第二性》:波伏娃的“模糊性”[J]. 法国研究 2018(02)
    • [27].追怀成长的岁月——波伏娃自传《端方淑女》的自我探寻[J]. 世界文化 2012(10)
    • [28].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探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08)
    • [29].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J]. 新西部 2019(02)
    • [30].波伏娃的女性主义[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21)

    标签:;  ;  ;  

    斯佳丽的成长—《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