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鞍山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舒梅[1](2021)在《安徽省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经过不断地艰苦奋斗,短短几十年,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地改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受到经济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农村的发展做出更加全面具体的要求,为中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动力,合理地运用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效率,发挥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对于加快乡村振兴进程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选取安徽省2010-2019年16个地市十年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EA-BCC-Malmquist模型实证研究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效率,为安徽省如何实施政策,提高金融效率,支持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收集整理了安徽省2010-2019十年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金融发展现状,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论证了两者存在相关性;其次,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BCC-Malmquist)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安徽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效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为安徽省如何施策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两点:(1)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论证得出: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两者之间不断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融合度不高,多数年份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个别年份处于高级协调阶段,且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市,耦合协调度较高;(2)通过DEA模型测算得出:采用DEA-BCC方法进行静态测算时发现,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效率较高,且呈稳步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发现,合肥市、亳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这四个城市长期处于金融支持效率有效状态,这可能与这四个地市的经济水平较高,金融投入力度大有关。淮北市、淮南市、滁州市、芜湖市多次达到DEA有效状态,发挥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强力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DEA-Malmquist指数大于1的城市主要有合肥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宣城市、池州市,这些地市的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金融支持投入较多,因此,乡村振兴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较高,其余地市Malmquist指数小于1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退步。因此,应改进技术,提升技术水平,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周和萍[2](2020)在《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绝大多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依旧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増收速度缓慢等问题。众所周知,城乡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其职责便是行使本辖区的行政职能,担负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事务扮演着组织、协调、管理的角色。同时,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履行有效的行政职能,十分必要。而地方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城乡差别的缩小与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和谐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作为多年在基层一线服务的政务类工作人员,笔者利用工作上的便捷性,对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增收中所作出的各项努力和所采取的多项措施,以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优化农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经营主体技能,确系扬州市政府近年来所做的重要努力,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客观存在着诸如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给予农民指导的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的速度和力度。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扬州市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对农村教育投入职业培训不充足等作用发挥不足。因此,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应当成为扬州市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并坚持事实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落实农民増收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实系扬州市政府职能发挥之根本举措。
熊坤[3](2019)在《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民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好农民问题重点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农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亟待解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资金引导和配置作用,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资源有效利用不足问题,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国情复杂,不同省份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时,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安徽省是华东地区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是我国最早开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省份之一,因此研究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可为其他省份研究提供一个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将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寻求解决安徽省的“三农”问题,以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首先,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研究两者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指出其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本文基于安徽省实际统计数据,建立了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为负;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为正;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为正。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安徽省农民收入是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之间没有互动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函数的预测,安徽省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从长期看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农村金融结构的改变会对农民收入起一定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给出政策建议,用以进一步发挥农民收入提高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作用。包括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遏制农村金融资源流失、加强农村金融支农能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等。
肖雄[4](2018)在《股改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规模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三农”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三农”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自2003年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开始向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并于2014年底顺利完成下辖83家行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改制,成为我国率先完成全面改制的省份。伴随着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改制,其产权关系更加明晰,股权结构逐渐优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业务发展不断多元化、服务“三农”能力持续提升,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然而,股改的效果如何及股改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否真的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股改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股改后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绩效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影响,列表同期全国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外部对比分析;考虑到不同规模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差异,将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83家行社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进行内部对比分析。其次,在对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下辖83家行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获得83家银行2010—2017年的总资产、资本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等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全样本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与累计净利润呈正相关关系;而全面改制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与累计净利润呈正相关,对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没有影响;全面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与经营规模的扩张呈负相关,对资本利润率和累积净利润没有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安徽省下辖行社在全面改制以后,其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得打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总资产增速、累积净利润、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表现上的趋势表现都要优于同期的全国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指标绝对值表现优于全国农村商业银行,但较商业银行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将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大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表现较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更优的结论。据此,提出了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强风险管控等针对性建议,通过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农商行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能力继而提高其经营绩效,从而更好的为安徽省“三农”事业服务。
胡乃婷[5](2016)在《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制中的攀比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进入加速期。但“金融排斥”问题却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大量撤并机构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缓慢等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较小,严重阻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进而拉大了城乡差距。在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要求下,急切需要破解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国家积极引入出台相应政策,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而农村信用合作社正是这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其改制工作也开始加速。国家鼓励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较高的地区,将农村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干预或者控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少地区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地方政府塑造的痕迹,最终形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相当程度上从属于地方政府”的局面。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地方政府的烙印。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地方政府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的积极性,即根源于农村信用社有望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在以经济绩效为主的官员考核体制下,良好的经济表现往往被认为是获得政治晋升的重要前提,经济分权和政治晋升构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在追逐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下,金融资源无疑成为了地方政府争夺的主要对象。地方政府都有干预金融业的内在冲动,而推动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则成为其最直接有效的做法。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以每年120多家的数量增加,在银监会的全力推动之下,各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明显提速。但为什么有的县市已经成功地将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而另一些县市却尚未完成?各县市在改制农村商业银行上,是否存在策略互动?在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还没有进行全面覆盖之前,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设立的原因进行全面、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此,本文以安徽省农信社改制为例,在第二章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第三章对农信社发展情况及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描述。第四章通过理论和现实分析提出农信社的改制可能存在攀比效应。第五章运用实证分析,检验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改制是否存在攀比效应,以帮助我们理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设立的逻辑。第六章提出相关建议,为其他地区农信社的改革工作和未来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设立上存在的攀比效应来合理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促进区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在绪论中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相关理论界定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述评、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其次,对农信社发展改革历程、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进行描述。再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来提出本文需要验证的命题。然后,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权重构造,对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存在的攀比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发现: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自主度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具有显着性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越倾向于将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基于空间Probit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政绩竞争体制的考虑下,周边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会刺激本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存在攀比效应,本文也通过稳健性分析和反事实推断证明了农村商业银行在设立上存在攀比效应。这些结论对于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合理地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祖亚楠[6](2015)在《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供应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印发《关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涉农资金整合的意见》,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启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和变革的一次试验,试验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性,强调各地市政府应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提出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生产质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增长水平显着提高。随着近些年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主要生产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分流,导致大量农用耕地空闲,闲置耕地寻求转包,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模式逐步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过渡,区域农业生产由家庭化向规模化发展,种植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伴随着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批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设备投入及生产扩张所带来的资金需求旺盛。然而,受自身积累不足、外源融资渠道单一、扶持政策滞后等多方因素限制,资金短缺早已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种植大户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采取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的方式,运用实际调查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走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所属的12个乡镇,从中选取种植大户为调研对象,集中搜集相关调研数据。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对黑龙江省种植大户的定义及相关融资理论进行界定;其次,通过整理调研数据,分析样本种植大户发展现状、资金供求情况,总结导致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资金短缺的成因,然后,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对制约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因素进行排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实例梳理相关共性影响因素;最后,从种植大户自身、农村金融环境、政府政策三方面入手,为满足黑龙江省种植大户在延伸产业链条,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有效提高对种植大户的金融供给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种植大户为研究对象,根据种植大户的资金需求特点,运用农村金融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结合调研数据,对导致种植大户融资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解决其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试图为解决以种植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境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邓雅静[7](2014)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离不开农村信贷的支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了效益高的非农部门,使得农村信贷资金没有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原因。首先,本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明确了研究问题的重要意义。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解了对于农业产业化融资难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提高金融支农效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自身的融资能力。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是理论部分,一方面阐述了信贷支农的相关理论,清楚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贷的特征,从而得到信贷支农理论上的必要性,同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更是明确了我国信贷支农的方向;另一方面,结合数据说明安徽省信贷支农的现状,农村信贷供求中问题,分析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实证部分,由两个模块构成。一是本文通过安徽省2011-2001年的农业产业化和信贷的纵向指标数据和2011年安徽省十六个地市的横向相关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农业产业化与信贷正相关性。二是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农村信贷支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程度,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农村信贷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农村信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存在时滞因而效率不高。最后根据研究的实证结论以及理论分析,本文从构建健全的安徽农村信贷市场;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着重发展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和农村信贷新产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完善农村信贷保险的保障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的扶持力度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杨炯[8](2014)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以和县为例》文中认为农业是第一产业,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现实。城乡经济二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进一步阻碍“三农”向良性方向转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同于城市金融服务体系,有其特殊性。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是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号称南京市的“后花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县有独立金融法人机构新华村镇银行以及农民合作组。本文从县域经济实体出发,以安徽省和县为例,结合对本地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调查研究,做出调研报告和数据分析,为论文的开展准备原始素材。论文先从和县农业的概况入手,通过分析得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和县GDP的增长速度。通过对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分析,笔者研究其中特点。“贷款难,贷款贵”也是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面的重要特征。农村金融供不应求,且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导致贷款利率较高。而农户缺少必要的抵押物,导致农户贷款难。民间借贷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成为和县非正规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华村镇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该银行与和县农民合作组积极创新,开创了极具和县特色的农村金融创新模式。通过对和县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笔者得出农户的融资需求意愿强烈,但融资额度较小,需求目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于和县农村保险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户储蓄的首要目的为养老治病。在完善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分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面对当代农民工消费多元化的特点,和县积极完善符合当地农民工需求的金融服务。和县是蔬菜种植大县,与江苏省签约超市的“农超对接”是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又一个重要特色。征对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笔者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有“二元经济”机构,国有银行改革缓慢,在农村地区的不作为,农村保险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征对和县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笔者从国外的经验借鉴、外部环境对策建议以及和县当地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有独立的资金运作渠道,要有坚强的法律体系做后盾,需要更为灵活的利率制度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倾斜。结合和县当地的实际需求,农村金融还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和县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创新担保制度。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农村金融服务要做好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本文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和县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刘勇[9](2013)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以当涂县为例》文中认为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延绵千年,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对政治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要发展需要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区域差距问题不容回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政府、专家学者都对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中国经济当前矛盾、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给与厚望。在国家扶持政策、城镇化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县域经济的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是县域未来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关键一环就在于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匹配。本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无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优势的当涂县为例,客观阐述了该县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通过相关模型和量化指标,运用统计回归分析和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就样本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当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实现经济较快较好发展发挥了显着积极作用结论,进而探究有待完善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提出建议。期冀通过分析当涂一县,对亟待振兴的中西部地区各县发挥金融资源撬动资本,加快发展提供参考。
吴斌[10](2013)在《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弊病,无法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金融供求不一致的问题,国家对于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2001年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成为首批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地。2004年改革在21个省市全面推开。截止2012年6月份全国一共组建了247个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改造进程迅速,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农村商业银行较信用社具有管理更加规范、资本更加雄厚、股东更加多元化等一系列优势,相对于信用社能够更好的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然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是否全面摆脱了农村信用社时期的弊病?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内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应对?本文选取了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合肥市信用社改制而成,于2007年2月成立。近几年来各项经营性指标呈增长趋势。本文首先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中探析了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缘由,通过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年报和其它数据分析了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然后分析了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利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从企业布局、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内部产权结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外部环境主要利用了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PEST分析法中主要得出了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着较严峻的声誉风险和较强的监管力度。波特五力竞争模型中得出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大客户较强议价能力和替代产品生产商的威胁。最后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这些不利环境因素的建议与对策。在应对内部不利环境上,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文化与人才建设;加强内部管理;针对外部不利环境,应该加大宣传以应对严峻的声誉环境,加强业务创新以应对替代产品生产商的威胁,加强客户定位与大客户的营销、管理与维护以降低议价能力。
二、马鞍山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鞍山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 |
2.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2.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的研究 |
3.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 |
4.文献评述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乡村振兴战略 |
2.金融支持效率 |
(三)理论基础 |
1.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金融支持相关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安徽省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
(一)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
1.产业发展现状 |
2.生态宜居现状 |
3.乡风文明现状 |
4.治理有效现状 |
5.生活富裕现状 |
(二)安徽省金融支持现状 |
1.金融效率现状 |
2.金融结构现状 |
3.金融规模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相关性分析—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 |
(一)金融支持评价指标 |
1.财政支持力度 |
2.金融效率 |
3.金融结构 |
4.金融规模 |
(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 |
1.产业兴旺 |
2.生态宜居 |
3.乡风文明 |
4.治理有效 |
5.生活富裕 |
(三)模型的构建 |
1.指标的标准化 |
2.权重的计算 |
3.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4.耦合度模型 |
5.耦合协调度模型 |
6.耦合度协调度的划分标准 |
(四)结果分析 |
1.耦合度分析 |
2.耦合度协调度分析 |
(五)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分析 |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金融支持效率静态分析——基于DEA-BCC模型 |
1.模型的构建 |
2.结果分析 |
(三)金融支持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模型 |
1.模型介绍 |
2.结果分析 |
(四)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制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引导政策 |
2.拓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融资渠道 |
3.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息互通机制 |
4.引导金融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快速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和存在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收入 |
2.1.2 农民増收 |
2.1.3 服务型政府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农业政策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初步成效 |
3.1 扬州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
3.1.1 扬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
3.1.2 扬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3.1.3 扬州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 |
3.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3.2.1 强化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农业布局 |
3.2.2 打造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
3.2.3 突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 |
3.2.4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经营主体技能 |
3.3 扬州市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健全 |
3.3.2 农民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
3.3.3 农民增收潜力不断激发 |
3.3.4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
3.3.5 农民增收保障不断加强 |
第4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
4.1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 |
4.1.1 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 |
4.1.2 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 |
4.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 |
4.1.4 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 |
4.1.5 给予农民指导力度不足 |
4.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 |
4.2.2 政府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保障不健全 |
4.2.3 政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 |
4.2.4 政府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 |
4.2.5 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和服务水平不高 |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农民増收中可借鉴的经验 |
5.1 国外经验 |
5.1.1 美国等国通过有效的价格支持及收入补贴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
5.1.2 法国等国通过发展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
5.1.3 英国等国通过努力提高服务来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2 国内经验 |
5.2.1 山东省潍坊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
5.2.2 山东省临沂市——创新模式建立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
5.2.3 盐城市盐都区——着力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
第6章 完善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
6.1.1 调优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
6.1.2 调好生产方式,提升发展质效 |
6.1.3 调顺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融合 |
6.2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 |
6.2.1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 |
6.2.2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 |
6.2.3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6.3 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 |
6.3.1 积极发展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
6.3.2 统筹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 |
6.3.3 建立健全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体制机制 |
6.4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 |
6.4.1 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
6.4.2 加大施策力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用地模式改革 |
6.5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
6.5.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
6.5.2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政府为农民服务水平 |
6.5.3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文献综述评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一、金融发展理论 |
(一) 金融结构理论 |
(二) 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
(三) 金融约束理论 |
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一)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二)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三)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分析 |
(一) 金融发展门槛效应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 |
(二) 金融发展减贫效应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 |
(三) 金融发展非均衡效应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一、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一) 安徽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历程 |
(二)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
(三)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一) 农民收入衡量标准 |
(二) 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 |
(三)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一) 反映农民收入水平指标 |
(二) 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指标 |
(三) 数据来源 |
二、实证分析过程 |
(一) 分析方法 |
(二) 单位根检验 |
(三) 协整检验 |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
(五) 脉冲响应函数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对策 |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一) 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
(二)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
二、遏制农村金融资源流失,加强农村金融支农能力 |
(一) 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
(二) 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渠道 |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
(一)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 |
(二)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优化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股改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规模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农村合作金融 |
2.2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
2.3 银行绩效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公司治理理论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两权分离理论 |
3.2 范围经济理论 |
3.3 外部经济理论 |
3.4 市场势力理论 |
第四章 农村商业银行股改历程与发展现状分析 |
4.1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改历程 |
4.2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股改后经营规模与绩效现状分析 |
4.2.1 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股改情况介绍 |
4.2.2 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股改后效率变化情况 |
4.2.3 安徽省不同规模农村商业银行股改后经营绩效变化情况 |
第五章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绩效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
6.2.2 明确服务“三农”宗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
6.2.3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速经营管理质效提升 |
6.2.4 鼓励管理层合理持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2.5 加强风险管控,严格监管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制中的攀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 |
二、攀比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一、金融排斥与金融普及度研究 |
二、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信用社发展中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效应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国金融排斥现象的相关研究 |
二、农信社改制的必要性研究 |
三、关于农信社改制原则的相关研究 |
四、农信社改制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效应研究 |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农信社发展改革历程 |
第一节 农信社发展历程 |
一、从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 安徽省农信社发展改革历程 |
一、安徽省农信社发展历程 |
二、农信社改制中的政府行为 |
第四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政治锦标赛理论 |
二、政府竞争理论 |
第二节 相关分析 |
一、理论模型分析 |
二、现实情况分析 |
第五章 计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 |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
一、实证模型的构建 |
二、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三、数据和统计描述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
二、空间权重矩阵稳健性分析 |
三、反事实推断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大户 |
2.1.2 融资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金融抑制理论 |
2.2.4 公共财政支农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现状及困境分析 |
3.1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资金需求情况 |
3.1.1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资金需求特点 |
3.1.2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资金用途分析 |
3.1.3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主要融资渠道 |
3.2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现状 |
3.2.1 农业财政资金 |
3.2.2 农户自筹资金 |
3.2.3 农业信贷资金 |
3.2.4 民间借贷 |
3.3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困境分析 |
3.3.1 种植大户自身经营特点限制其获取融资 |
3.3.2 农村金融环境不理想导致种植大户融资难 |
3.3.3 政府供给制度不完善导致种植大户融资难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种植大户融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1.1 种植大户资产规模 |
4.1.2 种植大户收入水平 |
4.1.3 种植大户信用等级 |
4.1.4 种植大户个人特征 |
4.1.5 种植大户所处的政策环境 |
4.2 种植大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排序 |
4.2.2 构建模型 |
4.2.3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实例分析及相关启示 |
5.1 蔬菜种植大户张某融资情况分析 |
5.1.1 基本种植情况分析 |
5.1.2 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5.2 玉米种植大户李某融资情况分析 |
5.2.1 基本种植情况分析 |
5.2.2 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实例总结及相关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6 促进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种植大户自身实力 |
6.1.1 规范经营增强自身实力 |
6.1.2 加强大户间联合 |
6.1.3 增强自身信用意识 |
6.2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
6.2.1 现有金融机构提高相关业务水平 |
6.2.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6.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6.3.1 设立政策性中介担保机构 |
6.3.2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理论框架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材料依据、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材料及依据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 |
2. 安徽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信贷的理论论述 |
2.1 农业产业化有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的科学界定 |
2.1.2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
2.2 农村信贷的概念及特征 |
2.2.1 农村信贷的概念 |
2.2.2 农村信贷的特征 |
2.3 农村信贷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 |
2.3.1 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理论 |
2.3.2 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
3. 安徽省信贷支农的现状分析 |
3.1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需求分析 |
3.1.1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经营主体 |
3.1.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 |
3.1.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现状 |
3.2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供给分析 |
3.2.1 正规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信贷供给不足 |
3.2.2 非正规金融机构难当农村信贷供给的重任 |
3.3 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
3.4 小结 |
4 安徽省农村信贷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 |
4.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实证分析 |
4.2.1 横向数据的实证分析 |
4.2.2 纵向数据的实证分析 |
4.3 小结 |
5. 基于VAR模型的信贷支农效率分析 |
5.1 评价体系 |
5.2 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率实证分析 |
5.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5.2.2 模型设定 |
5.3 实证检验 |
5.3.1 滞后阶数确定和单位根检验 |
5.3.2 协整检验 |
5.3.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高安徽省农村信贷支农效率的政策建议 |
6.2.1 构建健全的安徽农村信贷市场 |
6.2.2 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 |
6.2.3 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和农村信贷新产品 |
6.2.4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 |
6.2.5 完善农村信贷保险的保障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6.2.6 政府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扶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以和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概述 |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
(一) 农业补贴论 |
(二) 农村金融市场论 |
(三)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四) 经济学供需原理 |
第三章 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需求分析 |
一、和县农业概况 |
二、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分析 |
(一) 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特征 |
(二) 典型独立法人金融机构--和县新华村镇银行 |
(三) 和县农民合作组 |
(四) 非正规借贷方式--和县民间借贷分析 |
三、和县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一) 和县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 |
(二) 和县农民工金融需求 |
(三) 苏皖“农超对接”金融需求 |
第四章 和县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原因 |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作为使其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途径 |
三、农信社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迟缓,支农力度不够 |
四、农业保险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
五、金融机构惠农金融政策不透明,农户信息不对称 |
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不到位 |
(一) 和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二) 当前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
一、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经验借鉴 |
(一)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概述 |
(二)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外部环境对策 |
(一) 大力培养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 |
(二) 通过法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三) 实行区域性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 |
(四)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保险体系 |
(五) 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
三、和县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
(一) 规范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二)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 |
(三) 创新担保制度 |
(四) 加强对生态旅游农业的金融服务支持 |
(五) 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以当涂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简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阐述 |
2.1 县域经济概述 |
2.2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当涂县经济金融现状 |
3.1 当涂县情概述 |
3.1.1 当涂县经济情况简介 |
3.1.2 当涂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分析 |
3.1.3 当涂县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3.2 当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简介 |
3.3 当涂县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
3.3.1 丰富市场主体 |
3.3.2 信贷资金回流 |
3.3.3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
3.3.4 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全覆盖 |
3.3.5 金融创新初显成效 |
3.3.6 提升服务质量 |
第四章 以当涂县为例进行县域经济金融相关性分析 |
4.1 统计回归分析 |
4.1.1 选取变量建模 |
4.1.2 回归分析 |
4.1.3 主要结论 |
4.2 金融相关比率分析 |
第五章 当涂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吸储资金大量外流 |
5.1.2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源人均水平较低 |
5.1.3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均衡 |
5.1.3.1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不尽合理 |
5.1.3.2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不尽科学 |
5.1.3.3 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投放不均 |
5.1.4 结算渠道不通畅 |
5.1.5 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
5.1.6 风险防控能力有待加强 |
5.2 原因探究 |
5.2.1 银行方面 |
5.2.1.1 县域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 |
5.2.1.2 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滞后 |
5.2.1.3 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缺陷 |
5.2.1.4 金融创新不切实际 |
5.2.1.5 银企错位两难问题依旧突出 |
5.2.2 企业方面 |
5.2.3 市场环境 |
5.2.3.1 县域信用文化缺失 |
5.2.3.2 县域抵押担保难 |
5.2.3.3 信息交流不畅 |
第六章 银行业进一步做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贯彻落实金融科学发展观 |
6.2 完善金融体系 |
6.3 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
6.3.1 直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
6.3.2 拓宽融资渠道 |
6.3.3 着力推进保险下延服务 |
6.4 统筹城乡做好三服务 |
6.4.1 加大三农服务力度 |
6.4.2 切实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
6.4.3 发挥金融服务民生的作用 |
6.5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
6.5.1 加强组织健全机制 |
6.5.2 加大扶持共御风险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三)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发展趋势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过程及发展现状 |
(一) 农村信用社经历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
(二) 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后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弊病 |
(三)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 |
三、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缘由及发展现状 |
(一) 组织结构 |
(二) 存贷款规模与增长速度 |
(三) 自身盈利能力 |
(四) 资产质量 |
(五) 股本总额逐年增加 |
四、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内部环境 |
(一) 固守本土发展将会引致的问题 |
1. 不利于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
2. 单一城市发展会形成城市依赖,不利于增强竞争力 |
(二) 人才储备尚不充分 |
(三) 业务发展存在短板 |
1. 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
2. 信用卡业务短缺 |
(四)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1. 内部员工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2. 缺乏科学完善的外部信贷风险评估机制 |
(五) 企业文化建设 |
(六) 委托代理问题和搭便车行为严重 |
五、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 宏观环境分析 |
1. 政治法律环境 |
2. 经济环境 |
3. 社会环境 |
4. 科技环境 |
(二) 微观环境分析 |
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5. 现有的行业内竞争 |
六、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
(一) 改善内部环境的发展建议 |
1. 在巩固本地市场发展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
2. 加强文化与人才建设以提升企业发展内核 |
3. 加强内部管理 |
(二) 完善直面竞争的策略以应对严峻的宏微观环境 |
1. 多样化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声誉氛围 |
2. 加强市场研究,明确客户定位 |
3. 补齐基本业务缺口的同时大力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四、马鞍山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研究[D]. 刘舒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D]. 周和萍. 扬州大学, 2020(05)
- [3]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D]. 熊坤. 安徽大学, 2019(07)
- [4]股改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规模与绩效关系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肖雄.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5]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制中的攀比效应研究[D]. 胡乃婷. 安徽财经大学, 2016(06)
- [6]黑龙江省种植大户融资问题研究[D]. 祖亚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6)
- [7]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研究[D]. 邓雅静.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8)
- [8]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以和县为例[D]. 杨炯. 安徽大学, 2014(09)
- [9]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以当涂县为例[D]. 刘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10]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D]. 吴斌. 安徽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