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构建

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构建

论文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30年的改革是一个“总体性社会”的全能型“国家”逐渐退出“市场”和“社会”领域的过程,或者是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过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党政分开”等举措,均意味着国家职能的转变,个人的经济活动、话语表达、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等的空间逐渐被释放出来,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格局正在形成,“公民社会”的话语开始在中国悄然地萌生和兴起,并迅速成为学术界特别是政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为对象的第三部门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初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20世纪90年代,二者逐渐实现了融合,当代公民社会论者多把第三部门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有人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第三部门是公民社会结构要素中最为主要、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对培育公民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运用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分析的方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该部分深入的分析了第三部门和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以及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指出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回应,只不过最终是两个结果而已。公民社会理论与第三部门研究二者融合的直接结果是,公民社会为第三部门提供理论支持,而第三部门则成为公民社会理论的现实载体和实践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壮大有赖于第三部门的大力发展。第二部分,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评析。在该部分里,首先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第三部门兴起的背景,其次分析了目前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水平,从三个方面介绍: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发展的多元化和力量的壮大以及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第三,在分析第三部门发展成绩的同时,指出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管理体制、管理法制、第三部门自身理念以及公民社会基础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促进第三部门的有序发展,推进公民社会的构建。在这一部分里,首先从五方面阐述了第三部门发展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意义,其次从政府和第三部门自身两个视角探讨了推进我国第三部门有序发展的对策。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1.1 第三部门的内涵
  • 1.1.1 第三部门的概念界定
  • 1.1.2 第三部门的特征
  • 1.1.3 第三部门的类型
  • 1.2 公民社会的内涵
  • 1.2.1 公民社会的含义
  • 1.2.2 公民社会的构成要素
  • 1.3 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关系
  • 1.3.1 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的融合
  • 1.3.2 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的关系
  • 第二章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评析
  • 2.1 我国第三部门兴起的社会背景
  • 2.2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水平
  • 2.2.1 数量上的急剧增长
  • 2.2.2 发展的多元化和力量的壮大
  • 2.2.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 2.3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政社不分,缺乏自治
  • 2.3.2 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 2.3.3 人才匮乏、能力不足
  • 2.3.4 发展不平衡
  • 2.3.5 第三部门组织自律机制不健全
  • 2.4 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管理体制不科学
  • 2.4.2 管理法制不健全
  • 2.4.3 第三部门自身理念的缺乏
  • 2.4.4 第三部门的公民基础薄弱
  • 第三章 促进第三部门的有序发展,推进公民社会的构建
  • 3.1 第三部门发展对我国公民社会培育的意义
  • 3.1.1 公民权利意识的通晓和自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第三部门的政治参与
  • 3.1.2 第三部门参与生产和提供准公共物品,并提高其供给效率
  • 3.1.3 第三部门承载着大量微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 3.1.4 第三部门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3.1.5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助、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区和平、解决局部冲突等,第三部门的参与必不可少
  • 3.2 推进我国第三部门有序发展的对策
  • 3.2.1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
  • 3.2.2 从我国第三部门自身发展的视角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 文教资料 2011(29)
    • [2].廓清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迷雾[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02)
    • [3].公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新社会运动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4].中国晚近二十多年公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与学理透视[J]. 文史哲 2013(06)
    • [5].洛克的公民社会理论解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6].廓清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迷雾[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04)
    • [7].国家与社会的链接——公民社会理论溯源及其未来发展[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 [8].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基础[J].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1(01)
    • [9].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的构建[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3(01)
    • [10].研究: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0)
    • [11].重构公民社会理论——读《公民社会与政治理论》[J].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0(01)
    • [12].洛克公民社会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15)
    • [13].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实践批判[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10)
    • [14].异地商会:寻求地方政府与异地企业的良性互动——基于公民社会理论的探讨[J]. 传承 2010(18)
    • [15].国内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综述[J]. 求实 2013(S1)
    • [16].论公民社会理论的源头[J]. 理论界 2011(08)
    • [17].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 [18].借鉴现代公民社会理论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 [19].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关系之探微[J].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11(02)
    • [20].洛克的公民社会理论的神学根源[J]. 基督宗教研究 2008(00)
    • [21].转型期民意表达的合法性与可行性——兼论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公民社会理论重构[J]. 新闻前哨 2012(04)
    • [22].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J]. 大庆社会科学 2012(03)
    • [23].公民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 成才与就业 2010(11)
    • [24].公民社会理论研究[J]. 神州 2013(21)
    • [25].论第三部门对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形塑作用——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J]. 改革与开放 2014(17)
    • [26].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大众传播研究[J]. 当代传播 2010(04)
    • [27].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 党政干部学刊 2013(03)
    • [28].基于非营利组织困境的公民社会之建构[J]. 鸡西大学学报 2012(03)
    • [29].越南公民社会建设研究:理论、实践与展望[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 [30].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的校长权力表达[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08)

    标签:;  ;  ;  ;  

    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