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

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义位为分析单位,选取动作义位作为典型群,整合结构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相关意义理论,分析动作义位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相匹配的语义分析式。通过定量一定性分析,考查汉语单语学习词典在动作义位释义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动作义位的系统性释义模式。 在理论构建方面,我们认为,意义具有多元性与内部结构性,因此对意义的研究呈现出非单一性特点。结构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处于不同层次,因而不具有同一性。结构语义学将语言视作封闭的系统,认为义位意义由其在语言系统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个轴线交叉后所确定的位置决定,属于语言分析一描写层面;认知语义学则认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对义位意义的理解必须参照义位所对应的认知框架,属于认知一识解层面。在词典编纂中,二者同时对词典释义具有投射作用。因此,词典释义过程是一个贯穿意义不同层面的过程,涉及三个相互独立、同时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层面,即认知一识解层面、语言分析一描写层面和词典描写层面。 与意义分析的三个层面相对应,本研究提出框架的三分观——认知框架、语言框架和释义框架。每一个语言单位在特定的意义分析过程中总是与特定层面的框架相联系,意义的呈现形式与表述范围总是与其所参照的背景框架相匹配。意义对背景框架的选择,决定了意义研究的具体范式;背景框架的特点,决定了所对应意义的特点。意义是以不同框架为背景的差异性凸显,因此,在认知框架中,凸显的是认知意义;在语义框架中,凸显的是语言意义;在释义框架中,凸显的则是词典意义。 具体到动作义位而言,其词典意义描写同样贯穿了认知框架、语言框架和释义框架。在认知层面,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叙事语篇,经过次范畴化规则、凸显规则和有序规则的过滤,进入到语言框架。动

论文目录

  • 论文原创性声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主题和对象
  • 1.1.1 研究主题
  • 1.1.2 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限定
  • 1.1.2.1 本研究中对学习词典和学习者的限定
  • 1.1.2.2 动作义位及其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理据
  • 1.2.1 意义研究的重要性
  • 1.2.2 动词义位词典释义的缺陷与不足
  • 1.2.2.1 语文词典和学习词典中动词义位释义情况的分析
  • 1.2.2.2 专门动词词典的释义情况分析
  • 1.2.2.3 现有研究中动词义位释义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问题、方法及论文主体框架
  • 1.3.1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主体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节 按范畴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根据
  • 2.1.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范畴中范畴成员隶属度的研究
  • 2.1.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言范畴相似性的研究
  • 第二节 按词类不同进行区别释义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按词类释义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国内按词类释义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3 按词类释义的词典实践
  • 2.2.4 小结
  • 第三节 针对动词义位进行的相关研究
  • 2.3.1 从语法视角对动词及其共现成分的研究
  • 2.3.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动词及其共现成分的研究
  • 2.3.2.1 俄罗斯语义学派对动词义位的研究
  • 2.3.2.2 FrameNet对动词义位的研究
  • 2.3.2.3 对俄罗斯语义学派和FrameNet的动词语义研究的思考
  • 第四节 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 第三章 意义的不同层面及其对应框架
  • 第一节 词典编纂视角下意义分析的三个层面
  • 3.1.1 对“意义”的意义的回溯
  • 3.1.1.1 不同学科对意义进行的研究
  • 3.1.1.2 语言学语义学对意义进行的研究
  • 3.1.2 词典释义的整合意义观
  • 3.1.2.1 结构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意义观在词典释义过程中的整合
  • 3.1.2.2 “静态意义观”和“动态意义观”在词典释义过程中的整合
  • 3.1.3 词典释义过程中的意义分层观
  • 第二节 在词典编纂视角下对“框架”模式的分析和分类
  • 3.2.1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 3.2.2 对认知语言学中意义分析模式术语的梳理
  • 3.2.3 对意义分析的“框架”模式的分析
  • 3.2.3.1 “框架”的总体溯源
  • 3.2.3.2 对Fillmore框架观的分析
  • 3.2.4 对“框架”的探索性分类
  • 第三节 认知框架与认知意义
  • 3.3.1 认知框架的内部结构
  • 3.3.2 以认知框架为参照的认知意义
  • 3.3.2.1 认知意义是以认知框架为背景的概念凸显
  • 3.3.2.2 认知意义是多维度的百科式意义
  • 3.3.2.3 认知意义是认知主体直接感知或体验的经验意义
  • 3.3.2.4 对认知意义的描写是核心定义和认知程序的融合
  • 3.3.3 认知意义在词典编纂过程中的作用
  • 3.3.4 小结
  • 第四节 语言框架和语言意义
  • 3.4.1 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分别对应的意义分析法
  • 3.4.2 语言框架的内部结构
  • 3.4.2.1 指称关系与系统意义
  • 3.4.2.2 语言框架与语义场
  • 3.4.2.3 对语言框架内部结构的具体阐述
  • 3.4.2.4 小结
  • 3.4.3 以语言框架为参照的语言意义
  • 3.4.3.1 语言意义是封闭的系统意义
  • 3.4.3.2 语言意义是认知意义在语言系统内的选择性凸显
  • 3.4.3.3 语言意义是语言共同体集体的约定
  • 3.4.4 语言意义在目前词典释义中的地位
  • 第五节 释义框架和词典释义
  • 3.5.1 单层框架制约下的两类语义-语法范畴
  • 3.5.1.1 认知框架制约下的基本层次范畴词释义
  • 3.5.1.2 语言框架制约下的功能词释义
  • 3.5.1.3 小结
  • 3.5.2 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双重制约下的词典释义
  • 3.5.3 词典释义框架的内部结构
  • 3.5.4 词典释义框架制约下的词典意义
  • 3.5.4.1 释义框架中语言参数制约下词典意义的特点
  • 3.5.4.2 释义框架中非语言参数影响下的词典意义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认知和语言框架双重制约下的动作义位
  • 第一节 义位的压缩型编码与扩展型解码
  • 第二节 谓词的非自足性
  • 4.2.1 谓词非自足性的哲学溯源
  • 4.2.2 语法层面动词义位的非自足性
  • 4.2.3 语义层面动词义位的非自足性
  • 4.2.4 动词义位非自足性研究的拓展性补充
  • 4.2.4.1 动词义核对相关语义成分依赖的单向性
  • 4.2.4.2 复合单向依赖关系中各语义关涉成分的前景化和背景化
  • 第三节 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
  • 4.3.1 作为叙事语篇的动作义位的扩展式
  • 4.3.2 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
  • 4.3.3 认知框架下动作义位的认知意义
  • 第四节 动作义位的语言框架
  • 4.4.1 动作义位认知框架到语言框架的转换原则
  • 4.4.1.1 次范畴化规则
  • 4.4.1.2 凸显规则
  • 4.4.1.3 有序规则
  • 4.4.1.4 聚合规则
  • 4.4.2 在语言框架中对动作义位意义的分析
  • 4.4.2.1 从聚合维度对动作义位意义的分析
  • 4.4.2.2 从组合维度对动作义位意义的分析
  • 第五节 动作义位释义框架中的分析性语义单位:抽象意义参数
  • 4.5.1 义位中的“义素”与动作义位中的“抽象意义参数”
  • 4.5.1.1 义素分析法的源流
  • 4.5.1.2 对义素分析法的批判性继承
  • 4.5.1.3 义素与抽象意义参数的比较
  • 4.5.2 动词的配价与动作义位中的抽象意义参数
  • 4.5.2.1 配价及其相关研究
  • 4.5.2.2 Jackendoff语法层面的概念角色对动作义位意义分析的启发
  • 4.5.3 对动作义位中抽象意义参数的界定
  • 4.5.4 抽象意义参数在动作义位释义中的作用
  • 4.5.4.1 动作义位中的抽象意义参数与语义赋值
  • 4.5.4.2 抽象意义参数在动作义位释义中的作用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汉、英词典中动作义位释义的统计分析: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定性研究
  • 第一节 动作义位内部的分类
  • 5.1.1 对动词整体进行分类的相关研究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作用
  • 5.1.1.1 以宾语为参数对动词的分类及其在词典中的反映
  • 5.1.1.2 以意义为参数对动词的分类及其在词典中的反映
  • 5.1.1.3 以语法—语义为参数对动词的分类及其在词典中的反映
  • 5.1.2 系统描写目的驱动下的动作义位内部的次范畴化
  • 5.1.2.1 本研究中对动作义位内部的次范畴化
  • 5.1.2.2 典型群的确定及其在释义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动作义位释义过程中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定性分析
  • 5.2.1 动作义位样本的来源和确定
  • 5.2.2 对动作义位释义配列式中抽象意义参数的定量-定性研究
  • 5.2.2.1 抽象意义参数的分类
  • 5.2.2.2 抽象意义参数的描写
  • 5.2.2.3 抽象意义参数的分布特点
  • 第三节 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汉语、英语词典中动作义位释义情况分析
  • 5.3.1 汉语学习型词典与理解型词典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1.1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1.2 《应用汉语词典》与《现汉》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1.3 《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与《现汉》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1.4 《汉语8000词词典》与《现汉》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2 英语学习型词典与理解型词典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3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5.3.2.1 COBUILD3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4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5.3.2.2 LDOCE4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6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5.3.2.3 OALD6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1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5.3.2.4 MEDAL1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1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5.3.2.5 CIDE1与COD中相关动作义位释义的比较分析
  • 5.3.3 讨论
  • 5.3.3.1 对相关统计结果的讨论
  • 5.3.3.2 补充和说明
  • 5.3.4 从抽象意义参数角度分析汉语学习词典在动作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 5.3.4.1 只凸显义核,其余抽象意义参数全部省略
  • 5.3.4.2 抽象意义参数在语义赋值过程中产生的释义偏差
  • 5.3.4.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抽象意义参数的动作义位释义的优化模式
  • 第一节 动作义位抽象意义参数组合过程中的内在结构性
  • 6.1.1 关于语义结构有序和无序论的回溯
  • 6.1.2 动作义位语义结构的有序性
  • 第二节 动作义位意义描写的两个维度:内在维度和关系维度
  • 6.2.1 典范义位与内在维度
  • 6.2.1.1 典范义位及其特点
  • 6.2.1.2 对典范义位进行内在维度的意义描写
  • 6.2.2 非典范义位与关系维度
  • 6.2.2.1 非典范义位及其特点
  • 6.2.2.2 对非典范义位进行关系维度的意义描写
  • 6.2.3 内在维度和关系维度在动作义位系统释义中的结合
  • 第三节 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观
  • 6.3.1 框架释义模式的个案研究:以“索取类”动作动词为例
  • 6.3.1.1 对“索取类”动作动词的简单说明
  • 6.3.1.2 “索取类”动作义位的认知框架
  • 6.3.1.3 “索取类”动作动词在语言框架内的调整和再分类
  • 6.3.1.4 “索取类”动作动词的框架释义
  • 6.3.1.5 系统释义过程中语言框架对认知框架的继承和调整
  • 6.3.2 基于同一语义框架内义位关系的释义
  • 6.3.2.1 交叉型
  • 6.3.2.2 包含型
  • 6.3.2.3 对立型
  • 第七章 基于语义与语法对应关系的动作义位例证的选择
  • 第一节 对例证预期作用的回顾和思考
  • 第二节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 7.2.1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7.2.2 汉语词典中动词义位的例证所对应的论元结构构式
  • 7.2.2.1 《现汉学习》中对动词句型的处理及其问题
  • 7.2.2.2 论元结构构式在汉语动作义位例证中的显现
  • 第三节 动词义位释义和例证之间的内在联系
  • 7.3.1 释义和例证之间的关联性
  • 7.3.2 动词义位释义和例证之间的相互映射
  • 第四节 抽象意义参数在表层句法结构中投射情况的描写和分析
  • 7.4.1 抽象意义参数与表层结构中句法题元的映射关系
  • 7.4.2 抽象意义参数对表层句法结构中状态元的影响
  • 7.4.2.1 不受抽象意义参数制约的状态元
  • 7.4.2.2 受抽象意义参数及其语义赋值限制的状态元
  • 7.4.3 抽象意义参数在表层结构中“位”的差异
  • 第五节 动词义位例证配置的可能模式
  • 第八章 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对动作义位释义的影响
  • 第一节 较少影响共时词典释义准确度的历时演变
  • 8.1.1 同一词位内义位数目的变化——动作词位的丰化和简化
  • 8.1.2 同一动作义位中内化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
  • 8.1.2.1 某一抽象意义参数在现代汉语中完全脱落
  • 8.1.2.2 某一(些)抽象意义参数及其语义赋值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改变
  • 第二节 抽象意义参数的历时演变对动作义位释义的影响
  • 8.2.1 义位意义负载量的增加
  • 8.2.2 语义角色的历时性残留
  • 第三节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及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9.2.1 理论价值
  • 9.2.2 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 9.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9.3.2 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J]. 现代语文 2020(02)
    • [2].《孟子》农作物词语探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8)
    • [3].论悲哀类情感义位的意义构成和表达[J]. 华夏文化论坛 2012(02)
    • [4].汉语成语的新义位成因[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5].义位结构与义素分析模式[J]. 榆林学院学报 2013(03)
    • [6].论构形义位与常用义位非显性理据——以“羞”为例[J]. 传承 2012(06)
    • [7].现代汉语动名型复合词义位内部组合研究[J]. 语言研究集刊 2019(01)
    • [8].从语义的角度谈反义词的判定[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3)
    • [9].新时期汉语新增义位词研究[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10].概念义素与功能义素的不均衡分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1].义位组合中的选择理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11)
    • [12].语用义位非常规变体的表现[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3].义位组合的对立异化研究[J]. 语文研究 2015(04)
    • [14].传统绿色文化义位系统研究[J]. 汉字文化 2012(02)
    • [15].汉语学习词典中动作义位的释义分析:认知图式视角[J]. 辞书研究 2008(01)
    • [16].“等”的“等待”义位的由来[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17].山东济宁方言义位组合差异的比较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9)
    • [18].汉语义位“腿”“脚”比较研究[J]. 南开语言学刊 2011(01)
    • [19].“嘿!”的语用义位浅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10)
    • [20].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J]. 汉语学习 2014(03)
    • [21].甲骨词义系统的整体性与义位归纳[J]. 兰州学刊 2009(02)
    • [22].论多义词义项的设立[J]. 辞书研究 2015(04)
    • [23].“赁”和“租”的语义发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12)
    • [24].新词语新义位的表现形式初探——以《2006汉语新词语》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04)
    • [25].21世纪汉语词汇新旧义位关系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 2019(04)
    • [26].浅议义位及词典中义位的划分[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4)
    • [27].语义属性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义位确立中的应用[J]. 辞书研究 2018(01)
    • [28].动词义位的事件图式及其释义特点:语篇视角分析[J]. 辞书研究 2009(04)
    • [29].《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括注“跟……相区别”的同场词语指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12)
    • [30].从词汇语言学看“Keep Moving——永不止步”——义位的基义与陪义[J]. 考试周刊 2008(29)

    标签:;  ;  ;  ;  ;  

    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