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上海的内城住宅呈现出相对单一的成片式开发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当今的中国背景下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它也暴露出了忽视住宅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导致了住宅破坏城市结构的局面。与此同时,欧洲的内城住宅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填充式的发展模式,通过谨慎的插入来弥合城市的空隙,利用住宅激活城市。随着上海的发展,内城填充式住宅的需求随之出现,而这正是本文研究选题的原因之一。上海和欧洲这两种不同的内城住宅模式具有迥异的特征,论文前半部分的比较性阐述和分析揭示了它们不但在具体的案例上具有差异,而且在抽象的规模、边界、朝向、密度和功能等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然而,秉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欧洲的内城填充式住宅发展仍旧能够为上海的内城成片式住宅开发彰显其意义。虽然有着国情体制方面的困难,但是上海的内城填充式住宅依然由于诸如旧城改造、工作/生活方式改变等社会的转换而充满了潜力。通过借鉴欧洲的经验,例如混合开放、政策扶持等,论文的后半部分在阐释内城成片式和填充式住宅定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设计的一系列概念设想,涉及形态、朝向、密度、选址、界面等方面。本文的研究试图能在上海成片式住宅开发的途径之外,再寻找到一条填充式发展的道路,形成符合上海需求的以成片式开发为主、辅以填充式发展的内城住宅方式。当然,对于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这一新生事物的探索总是具有乌托邦的色彩,而它驱使着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其可行性上。不管如何,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成为对上海住宅发展一个富有意义的再思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1.1.1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开发的现象及其优劣1.1.2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发展的情况及其作用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缺乏1.3 研究目的1.4 相关的定义1.4.1 "内城"的定义1.4.2 "填充式"的定义1.4.3 对"住宅"一词的范围界定1.5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2章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发展模式2.1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特征2.2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历史发展和研究传统2.3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类型2.3.1 边界2.3.2 规模2.4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案例2.4.1 柏林Alte Lok-Fabrik和维也纳Sargfabrik、Miss-Sargfabrik项目2.4.2 柏林Friedrichswerder联排公寓和莱比锡广场项目2.4.3 东京"迷宫住宅"第3章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的开发模式3.1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的现象3.2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的特征3.2.1 规模3.2.2 边界3.2.3 布局3.3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的利弊3.3.1 优点3.3.2 缺点3.4 上海内城成片式住宅的案例3.4.1 中远两湾城3.4.2 瑞虹新城第4章 欧洲和上海内城住宅模式的比较4.1 欧洲填充式和上海成片式的案例比较4.2 欧洲填充式和上海成片式的模式差异4.2.1 规模4.2.2 边界4.2.3 朝向4.2.4 密度4.2.5 功能4.3 小结:欧洲填充式和上海成片式的明确阐释第5章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的设计5.1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的困难5.1.1 城市结构5.1.2 现实国情5.1.3 体制5.1.4 气候及其法规5.1.5 文化习俗5.2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的潜力5.2.1 旧城改造5.2.2 人口结构5.2.3 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5.2.4 住房市场的形势5.3 欧洲内城填充式住宅的成功经验5.3.1 混合开发5.3.2 使用者5.3.3 密度和强度5.3.4 舒适和成本5.3.5 体制5.4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的概念设想5.4.1 形态5.4.2 朝向和布局5.4.3 高度和密度5.4.4 建筑形式5.4.5 基地5.4.6 界面5.4.7 混合开发5.4.8 政策和法规5.4.9 工业化生产5.5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面临的问题5.6 小结: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6章 结语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内城住宅论文; 成片式论文; 填充式论文; 上海内城填充式住宅设计论文; 概念设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