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生产中所用的不育系均存在包穗现象,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产量。水稻中包穗现象主要是由最上节间缩短造成的。阐明包穗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对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穗问题,创造水稻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两方面对包穗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包穗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两个环境下种植一个由热带粳稻品种DZ60与籼稻品种H359杂交而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调查最上节间长(UIL)、剑叶鞘长(FLSL)和最上节间长与剑叶鞘长比率(UFR)。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对这3个与包穗有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3个控制UIL,位于1、4、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3.20%-14.59%;4个控制FLSL,位于1、6、8、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59%-20.70%;3个控制UFR,位于4、6、8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89%-6.00%。qUIL-1与qFLSL-1的位置完全重叠,且效应最大,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稳定,是一个同时控制UIL和FLSL的主效QTL。对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查询结果显示,该QTL所在区间正好包含半矮秆基因sd1,因而推测其效应来自sd1基因。2. esp1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利用物理诱变方法从籼稻恢复系早R974中获得了一个包穗突变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抽穗延迟、最上节间短缩、半包穗、穗型短小、穗粒数减半、二次枝梗数目减少以及部分颖花退化等特征。我们将该突变体命名为esp1。解剖观察发现,esp1最上节间的薄壁细胞纵向平均长度(41.29μm)仅为野生型(59.11μm)的69.85%,说明esp1最上节间中部细胞延伸受阻,使其最上节间伸长不足,是导致包穗的原因。遗传分析表明,esp1受一隐性基因控制,能稳定遗传,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喷施GA3试验表明,esp1对赤霉素表现钝感。将esp1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构建了F2和BC1F1群体,将ESP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SSR标记RM26281和GRM40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048 cM。根据ESP1所在区域的物理图谱,初步确定突变体esp1在SSR标记GRM88和GRM40之间发生了大约260 kb的缺失。基因预测表明该区域包括52个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ESP1基因奠定了基础。3. esp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从籼稻品种明恢86的组织培养后代中获得了一个包穗突变体,其穗部被剑叶叶鞘完全包裹,最上节间几乎完全退化,而其余各节间长度则没有明显改变。我们将该突变体命名为esp2。解剖观察发现,esp2的最上节间细胞数目大幅减少,细胞生长分化停顿,茎秆空心髓和维管束发育受阻。遗传分析表明,esp2受一隐性基因控制,能稳定遗传,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显然,ESP2是控制水稻最上节间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基因互作分析表明,就最上节间长度这个性状而言,ESP2对ESP1以及两个最上节间伸长基因(EUI1和EUI2)都表现为隐性上位,双突变体esp1esp2、eui1esp2和eui2esp2皆表现为几乎没有最上节间。这说明ESP2功能的丢失使水稻最上节间无法发育,因而也就无从表现出由ESP1、EUI1和EUI2基因突变所造成的最上节间长度的数量变异。喷施GA3试验表明,esp2与esp1相似,对赤霉素也表现钝感。利用esp2与粳稻品种秀水13杂交的F2群体,将ESP2精细定位在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一个14 kb的区域内。根据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注释,该区域内只存在1个完整的基因,亦即一个假定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utative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基因。DNA测序分析表明,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5287 bp的反转座子序列。因此把该基因作为ESP2的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ESP2候选基因在野生型明恢86的各个时期和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受外源赤霉素的诱导上调。本研究结果为ESP2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瓜银叶突变体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遗传学分析[J]. 中国瓜菜 2020(04)
- [2].一株晚花和镉敏感拟南芥突变体的分离与鉴定[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3].凤尾鸡冠花耐盐突变体的RAPD鉴定[J]. 吉林农业 2016(23)
- [4].水稻脆茎突变体的主要性状比较研究[J]. 杂交水稻 2017(05)
- [5].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6)
- [6].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2)
- [7].烟草叶形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与关键基因表达差异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3)
- [8].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9)
- [9].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筛选[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0].尿酸酶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方法[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1].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04)
- [12].水稻白化突变体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11)
- [13].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的遗传及生理特性[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4].N-脱氧核糖转移酶Ⅱ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方法及迭代饱和定点突变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06)
- [15].糜子穗型突变体光合特性比较[J].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6)
- [16].红掌黄化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特征分析[J]. 绿色科技 2020(09)
- [17].水稻穗发芽突变体的筛选及候选基因鉴定[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5)
- [18].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J]. 作物学报 2016(07)
- [19].籼稻93-11类病斑突变体的特征研究[J]. 核农学报 2015(03)
- [20].烟草幼苗期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6)
- [21].水稻类病变突变体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7)
- [22].水稻黄色突变体的生理特性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9)
- [23].笃斯越桔耐弱碱突变体的离体筛选与鉴定[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05)
- [24].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 上海农业学报 2014(03)
- [25].水稻无种子类突变体的保存方法研究[J]. 中国稻米 2013(02)
- [26].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01)
- [27].水稻脆秆矮生突变体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J]. 核农学报 2012(01)
- [28].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2)
- [29].植物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检测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06)
- [30].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糖基化位点突变体的构建[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