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隔震基础技术作为结构被动控制技术的一种,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写入了国家规范。并联基础隔震技术作为隔震的一种形式,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普通基础隔震结构的造价,而且具有显著的基础隔震效果。然而目前对并联基础隔震的研究存在下面问题: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深入;对其震后残余位移研究很少;地基基础对其的影响作用不够清楚。 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首先对并联基础隔震以及地基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出了论文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了并联基础隔震在有限单元法中的实现,并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某十层框架剪力墙并联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的一些结论可以作为并联基础隔震建筑物设计的参考依据,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并联基础隔震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通过算例对并联基础隔震建筑的隔震周期,摩擦支座最大滑动摩擦力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2)推导了并联基础隔震建筑的水平残余位移计算公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隔震周期、最大滑动摩擦力,不同地震波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控制残余位移的方法。 (3)研究了桩承基础的并联基础隔震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分析讨论了不同地基土对结构顶层最大水平位移、最大水平加速度、隔震层最大水平位移、最大水平加速度以及底层柱水平剪力的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1.2 基础隔震的发展1.2.1 隔震技术的产生1.2.2 基础隔震技术早期研究1.2.3 现代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1.3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1.3.1 理论研究1.3.2 数值分析1.3.3 试验与工程实例1.4 存在的问题1.5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1.5.1 本文主要内容1.5.2 技术路线第二章 并联基础隔震原理及计算方法2.1 引言2.2 基础隔震原理与方法2.2.1 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2.2.2 基础隔震系统的组成2.2.3 并联基础隔震原理2.2.4 并联基础隔震设计方法2.3 工程实例2.3.1 徐州市奎山小区隔震工程概况2.3.2 计算模型2.3.3 输入地震波2.3.4 隔震层参数与等效滞回曲线2.3.5 分析结果2.3.6 隔震支座设计第三章 并联基础隔震有限单元法3.1 引言3.2 并联隔震层整体建模方法3.2.1 上部结构及隔震层的简化3.3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3.3.1 土体本构模型参数3.3.2 土体动力本构线性变形模型和非线性变形模型3.4 本章小结第四章 并联基础隔震影响因素分析及震后残余位移研究4.1 并联基础隔震计算说明4.1.1 地震动的选取4.1.2 基础隔震设计步骤4.2 并联基础隔震结构计算及设计参数分析4.2.1 计算事例选取及并联基础隔震周期变化的影响分析4.2.2 并联基础隔震最大摩擦力变化的影响分析4.3 并联基础隔震结构中的残余变形分析4.3.1 并联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残余位移4.3.2 隔震层残余位移的数值计算分析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不同地基条件下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5.1 引言5.2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理论5.2.1 SSPI的解析法5.2.2 SSPI有限元法5.2.3 对比分析5.3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5.3.1 土体等效线性化模型5.3.2 无限场域边界单元设定5.3.3 数值计算结果5.3.4 结果分析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并联基础隔震论文; 夹层橡胶支座论文; 滑动摩擦支座论文; 水平残余位移论文; 桩土相互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