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浪蛤论文-全汉锋,肖志忠

大西洋浪蛤论文-全汉锋,肖志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西洋浪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西洋浪蛤,生态习性,底质,理化因子

大西洋浪蛤论文文献综述

全汉锋,肖志忠[1](2011)在《大西洋浪蛤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西洋浪蛤的生态习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不同的底质和水温、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对大西洋浪蛤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浪蛤养殖池的底质以沙质为好,稚贝对泥沙底质和无底质的栖息环境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稚贝的生存温度为-1~30℃,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适应盐度为10.0~50.5,pH值为4~9。(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1年03期)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2](2007)在《饥饿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浪蛤软体部干质量为0.049g±0.003g,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d。结果表明:(1)饥饿对浪蛤的耗氧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7d时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d以后,其耗氧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饥饿对浪蛤的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5d时其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5d以后,其排氨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在实验期内浪蛤的O/N(O为呼吸氧原子数,N为排出氨态氮原子数)值为17.05~34.18,平均值为21.1。(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3](2007)在《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浪蛤新陈代谢活动规律和变化特点,2004年10~12月,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的温度为6℃,10℃,13℃,16℃,19℃,22℃,25℃共7个梯度;浪蛤的规格为W(软体部干质量)=(0.044±0.005)g。实验的盐度为13,19,25,31,37,43,49共7个梯度;浪蛤的规格为W (软体部干质量)=(0.043±0.005)g。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浪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随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氨率增加,其中耗氧率在22℃达到最高值,25℃时开始下降,而排氨率则继续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二者之间的O/N为9.01~19.24,16℃时最大为19.24。浪蛤为低温品种,养殖温度不宜超过25℃。(2)盐度对浪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在盐度19~43之间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大,43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盐度进一步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二者之间的O/N为16.14~39.72。浪蛤为广盐种类,高盐度海水对其代谢影响较小,低盐度海水对其代谢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郭海燕[4](2006)在《大西洋浪蛤摄食和代谢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组织学、扫描电镜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西洋浪蛤摄食、呼吸和排泄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饵料密度、体质量、温度对浪蛤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在适宜的饵料密度范围内浪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函数关系;(2)体质量对浪蛤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滤水率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滤水率下降。当温度为21℃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77L/h。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饥饿对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浪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随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氨率增加,其中耗氧率在22℃达到最高值,而排氨率则继续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二者之间的O/N为9.01-19.24,16℃时最大为19.24。(2)盐度对浪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在盐度19-43之间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大,43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盐度进一步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二者之间的O/N为16.14-39.72。(3)饥饿对浪蛤的耗氧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7天之间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天以后,其耗氧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对浪蛤的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5天其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5天以后,其排氨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实验时间内浪蛤的O/N值为17.05~34.18,平均值为21.1。运用组织学方法和扫描电镜对浪蛤摄食和呼吸器官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浪蛤具两对鳃瓣,分列于内脏团两侧,每一鳃瓣又由内外鳃小瓣构成,每一鳃小瓣由许多与身体纵轴平行的鳃丝组成。一龄浪蛤和二龄浪蛤鳃丝按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前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侧纤毛扁平上皮细胞、立方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四种上皮细胞构成。两个鳃小瓣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其内有血管分布;相邻鳃丝通过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二龄浪蛤比一龄浪蛤瓣间宽度增加,呼吸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6-02)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林志华[5](2005)在《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0-12月,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的温度梯度为6℃,10℃,13℃,16℃,19℃,22℃,25℃共7个梯度, 试验浪蛤的规格为W(软体部干质量)=0.044g±0.005g。实验的盐度梯度为13,19,25, 31,37,43,49共7个梯度,试验浪蛤的规格为W(软体部干质量)=0.043±0.005g。实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浪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随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期刊2005-09-01)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6](2005)在《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4月~7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繁殖培育的一龄蛤进行滤水率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在适宜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西洋浪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函数关系;(2)体质量对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y=0.1622W0.848(R2=0.9988);(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滤水率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滤水率下降。当温度为21℃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77L/h。(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9-01)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7](2005)在《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4月~7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繁殖培育的一龄蛤进行滤水率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在适宜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西洋浪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函数关系;(2)体质量对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y=0.1622W0.848(R2=0.9988);(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滤水率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滤水率下降。当温度为21℃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77L/h。(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5年08期)

林志华,柴雪良,单乐洲,应雪萍,方军[8](2005)在《大西洋浪蛤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 ,在浙江温州对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西洋浪蛤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的大西洋浪蛤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水温19.5~25℃ ) ,可大量产卵二次 ;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10.37 % ,最低出现在2月份 ,为4.66 %。个体产卵量为14.1×104~111.1×104粒 ,卵沉性 ,卵径50~60μm ;受精卵在水温19.5~23℃ ,经16~20h孵化成D形幼虫 ;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75μm×62μm ,浮游幼虫经12~13d培养进入壳顶后期 ,15~16d进入附着变态期 ,壳长为260~290μm ,发育变态为稚贝。(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林志华,柴雪良,方军,单乐洲,张炯明[9](2003)在《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外形呈椭圆形,壳色淡黄色至棕黄色,隶属于瓣鳃纲、帘蛤目、蛤蜊科,原产于北美大西洋近海海域,从加拿大St.laurence海湾至美国南卡罗莱纳州Cape Hatteras海湾均有分布,由于该贝生长速度快,一年可长至商品规格壳长50,被认为是美国最具养殖潜力的经济贝类之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于1998年10月首次从美国引进大西洋浪蛤(本文来源于《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期刊2003-10-01)

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10](2003)在《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4月~7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繁殖培育的一龄蛤进行滤水率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在适宜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西洋浪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函数关系;(2)体质量对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 y=0.1622W~(0.848)(R~2=0.9988);(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滤水率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滤水率下降.当温度为21℃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77L/h.(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3-10-01)

大西洋浪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浪蛤软体部干质量为0.049g±0.003g,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d。结果表明:(1)饥饿对浪蛤的耗氧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7d时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d以后,其耗氧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饥饿对浪蛤的排氨率影响极显着(P<0.01)。浪蛤在饥饿1~5d时其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5d以后,其排氨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在实验期内浪蛤的O/N(O为呼吸氧原子数,N为排出氨态氮原子数)值为17.05~34.18,平均值为21.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西洋浪蛤论文参考文献

[1].全汉锋,肖志忠.大西洋浪蛤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1

[2].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饥饿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7

[3].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郭海燕.大西洋浪蛤摄食和代谢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5].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林志华.温度、盐度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2005

[6].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7].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5

[8].林志华,柴雪良,单乐洲,应雪萍,方军.大西洋浪蛤繁殖生物学研究[J].海洋科学.2005

[9].林志华,柴雪良,方军,单乐洲,张炯明.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繁殖生物学研究[C].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2003

[10].郭海燕,王昭萍,于瑞海,王芳,林志华.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标签:;  ;  ;  ;  

大西洋浪蛤论文-全汉锋,肖志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