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比”的语法化研究

汉语“比”的语法化研究

论文摘要

“比”是现代汉语比较范畴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比”作为现代汉语比较句的比较标记和其他语法标记一样,经历了由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语法化过程。“比”最初为动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一方面继续保持动词的语法功能,另一方面却是动词性逐渐淡化,最后虚化为表比较的语法标记。本文在对“比”的历时演变进行系统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语法化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性阶段特征及其动因机制,并从整个语法系统出发,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对信息的理解这一角度解释“比”字句兴起的心理动因及其对“比”语法化历程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章前言部分介绍了“比”的语法化研究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语料的来源、符号说明。第二章对语法化现象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对语法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以及对“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对“比”句法语义的历时演变进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第四章从整个语法系统出发,探讨古汉语形比句的衰落与解体对“比”字句兴起的影响,并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对信息的理解这一角度出发解释“比”字句兴起并代替形比句的心理动因。第五章主要探讨探讨“比”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语义基础,并分析导致“比”语法化的两个重要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作用。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语部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 语料来源
  • 1.4 符号说明
  • 第二章 语法化及“比”的研究综述
  • 2.1 语法化现象
  • 2.2 语法化理论研究回顾
  • 2.2.1 语法化的诱因
  • 2.2.2 语法化的规律
  • 2.2.3 小结
  • 2.3 关于“比”的研究综述
  • 2.3.1 “比”的研究现状
  • 2.3.2 小结
  • 第三章 “比”句法语义的历史演变过程
  • 3.1 春秋时期——等比比动句的产生与发展
  • 3.1.1 比动句的界定
  • 3.1.2 等比比动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3.1.3 等比比动句序列格式的变化
  • 3.2 战国末期——泛比比动句的产生和发展
  • 3.2.1 泛比比动句的产生与发展
  • 3.2.2 泛比比动句序列格式的变化
  • 3.2.3 泛比比动句中比较结论段W 的语义指向问题
  • 3.2.4 “比1”向“比2”发展的句法语义变化
  • 3.2.5 小结
  • 3.3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泛比连谓句的产生和发展
  • 3.3.1 魏晋南北朝时期——泛比连谓句的产生和介词“于”的脱落
  • 3.3.2 唐及宋元时期——泛比连谓句比较结论段的句法扩充
  • 3.3.3 小结
  • 3.4 明清时期——“比”字句的产生和“比”语法化的最终完成
  • 3.4.1 明代“比”字句
  • 3.4.2 清代“比”字句
  • 3.4.3 现代汉语“比”字句
  • 3.5 小结
  • 第四章 形比句的演变对“比”句法语义演变的影响
  • 4.1 形比句的解体对“比”字句兴起的影响
  • 4.2 “比”字句取代形比句的认知心理动因
  • 4.2.1 语言表达信息的原则对“比”字句和形比句的影响
  • 4.2.2 新信息居后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 4.2.3 新信息原则对语言理解的作用
  • 4.3 小结
  • 第五章 “比”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5.1 “比”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语义基础
  • 5.1.1 “比”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 5.1.2 “比”语法化的语义基础
  • 5.2 “X 比YW”格式的重新分析
  • 5.3 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比”语法化的类推作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动句产生机制再探[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汉语带宾被动句现象与带宾被动句研究[J]. 汉语学习 2020(01)
    • [3].英语致使移动句的认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8)
    • [4].日汉被动句差异性在日译汉中的体现和处理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2)
    • [5].重动句焦点分析[J]. 语言科学 2020(02)
    • [6].《庐山远公话》中的被动句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14)
    • [7].《三国演义》中的被动句汉维翻译策略[J]. 文学教育(下) 2020(10)
    • [8].再论现代汉语重动句[J]. 语言与翻译 2020(01)
    • [9].被动句发展历程综述[J]. 今传媒 2018(12)
    • [10].英汉互译时被动句的处理方法与技巧[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11)
    • [11].汉语供用句和中动句的比较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9(06)
    • [12].关于中日被动句的对比研究——以间接被动句的汉译为中心[J]. 赤子(上中旬) 2016(20)
    • [13].例谈被动句表达效果的优化路径[J]. 语文建设 2017(02)
    • [14].浅析重动句的语义结构与语义功能[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03)
    • [15].英汉特殊被动句的非范畴化[J]. 新余学院学报 2017(04)
    • [16].姚安方言“着”字被动句浅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9)
    • [17].重动句、把字句及物性差异及其话语动因[J]. 世界汉语教学 2017(04)
    • [18].“被动受益型テモラウ句”与被动句互换的可能性[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9].试论日语被动句的汉译技巧[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5(12)
    • [20].汉语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的类型学意义[J]. 世界汉语教学 2016(01)
    • [21].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J]. 戏剧之家 2016(06)
    • [22].话题特征与被动句的生成机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3].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J]. 戏剧之家 2016(08)
    • [24].近代汉语重动句的来源及其分类[J]. 民族语文 2016(04)
    • [25].对大学基础日语教材中被动句描述的提案[J]. 科技视界 2015(03)
    • [26].《吕氏春秋》被动句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7].浅析英汉被动句的特点及互译[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04)
    • [28].英汉被动句的比较及翻译[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5(01)
    • [29].“他做饭好吃”及重动句相关问题研究[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30].日语被动句的误用探析[J]. 吕梁学院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  

    汉语“比”的语法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