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治理的制度与绩效研究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与绩效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组织形式在生产经营中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也成为产业组织中最典型的趋势之一。对于这种现象,主流的理论研究通常关注并强调其“融合一体化和纯市场”的效率优势。然而,从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乐观。事实上,尽管许多企业成功地利用了企业间组织形式,获取了降低成本、诱发创新、强化柔性等正面效应;但也有大量的企业间合作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事与愿违。这意味着,在个体层面上,不同企业在利用该组织形式时存在显著的绩效差异;在整体层面上,企业间组织形式相对于科层和纯市场的优势只是潜在的,并非“想当然地”得到实现。企业间组织也会发生失灵,并且具有普遍性。因此,揭示这种绩效差异的原因,对于提升整体层面上企业间组织的绩效、促进当前生产组织模式的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在企业异质性的基本前提下,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能力理论展开讨论,试图将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与能力结合起来,用以解释现实中企业间治理的绩效差异。沿着治理制度、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在第三章讨论了企业间治理的必要性和制度的功能,并以正式合约和非正式关系为基础建立了企业间治理的制度架构和多维特征刻画体系,同时提出本研究的主题假设;第四章以企业间治理能力为中间变量,详细论证了治理制度作用于治理绩效的机理和路径,并转化成一系列可操作性假设,在此基础上给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和假设树;第五章交代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六章主要运用了SEM数据分析技术对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第七章对本研究的结论、适用性与局限性、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研究结论与观点主要有:(1)样本企业在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上体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反映在合约精确性、合约适应性、合约平衡性、关系强度、关系持久性和关系公平性六个维度。但总体而言,样本企业更关注于关系治理;(2)企业间治理在制度安排上的异质性通过影响治理能力在联合激励、联合行动和创造知识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最终影响了治理绩效;(3)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来提高治理能力,进而改善治理绩效;而那些无法在短期内完善制度安排的企业可能求助于其它组织形式;(4)无论如何强调企业间沟通、信任等关系性治理对于企业间合作的积极作用,正式合约都是基础。只是对于合约的理解需要超越控制机会主义的狭隘视角。企业间合约还具有类似企业内部计划、指挥、协调等功能,并且合约设计与执行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相互适应的平台;(5)正式合约与关系性治理互补而非替代。那些能够通过学习、并且综合利用正式合约与非正式关系的企业,会不断地精练、优化合约设计,提高关系性治理的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企业间治理效果,这些企业必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拥有竞争优势。较其他相关研究而言,本文的创新之处总体上反映为:将研究层面深入到企业间治理的微观细节、路径与绩效,对于企业间治理的绩效差异给出了一个融合制度主义和能力视角的解释,并据此为提升企业间治理绩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以正式合约和非正式关系为基础,建构了企业间治理的制度架构和多维特征刻画体系,为从制度视角来研究企业间组织及其治理问题提供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工具;(2)提出“企业间治理能力”的概念,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为联合激励、联合行动和创造知识三个维度,一定程度上,为将能力理论具体运用到企业间组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3)建构了企业间治理“制度——能力——绩效”的分析模型,对于将新制度经济学和能力理论融合于经济组织的分析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为解释企业间治理的绩效差异、如何改善企业间治理绩效提供了相对新颖的分析方法和观点。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企业间组织
  • 1.2.2 企业间治理
  • 1.2.3 治理绩效
  • 1.3 研究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逻辑框架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创新说明
  • 2 企业间组织及其治理:文献综述
  • 2.1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间组织
  • 2.1.1 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与企业间组织
  • 2.1.2 产权、激励与企业间组织
  • 2.1.3 交易成本理论的修正与企业间组织
  • 2.2 能力视角下的企业间组织
  • 2.2.1 能力利用、效率与企业间组织
  • 2.2.2 能力创造、学习与企业间组织
  • 2.3 实物期权视角下的企业间组织
  • 2.3.1 实物期权与股权联盟
  • 2.3.2 实物期权、学习和非股权联盟
  • 2.4 关系视角下的企业间组织
  • 2.4.1 关系、企业间组织与竞争优势
  • 2.4.2 关系性治理、企业间组织与合作绩效
  • 2.5 结论性评述
  • 3 企业间治理与绩效: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架构与主题假设
  • 3.1 企业间治理的必要性与治理制度
  • 3.1.1 企业间组织的优势、劣势与治理
  • 3.1.2 企业间治理的目标与治理制度的功能
  • 3.2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架构及其特征刻画
  • 3.2.1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正式合约与非正式关系
  • 3.2.2 正式合约与非正式关系的互补性
  • 3.2.3 治理制度的多维特征刻画
  • 3.3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与绩效:主题假设的提出
  • 3.3.1 企业间治理制度的异质性分布
  • 3.3.2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异质性与绩效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安排与绩效:机理与分层假设
  • 4.1 企业间治理能力
  • 4.1.1 企业间治理能力的提出
  • 4.1.2 企业间治理能力的建构
  • 4.2 企业间治理制度对治理能力的作用
  • 4.2.1 正式合约与企业间治理能力
  • 4.2.2 非正式关系与企业间治理能力
  • 4.3 企业间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
  • 4.3.1 联合激励能力与治理绩效
  • 4.3.2 联合行动能力与治理绩效
  • 4.3.3 创造知识能力与治理绩效
  • 4.4 概念模型与假设树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5.1.2 问卷的设计过程
  • 5.2 变量设计与测度指标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中间变量
  • 5.3 数据收集及有效性控制
  • 5.3.1 样本和调研对象选择
  • 5.3.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5.4 研究方法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间治理制度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 6.2.1 样本效度检验
  • 6.2.2 样本信度检验
  • 6.3 Pearson相关分析
  • 6.4 SEM模型分析与评价
  • 6.4.1 初始模型建构
  • 6.4.2 SEM初步估计与分析
  • 6.4.3 模型修正与检验
  • 6.4.4 假设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与比较
  • 7.2 研究适用性与局限性
  • 7.3 理论与现实意义
  • 7.4 研究展望与进一步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企业间合作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企业间治理的制度与绩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