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标志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丹颖,李贲,纪世博,邢卉春[1](2021)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早期准确诊断肝纤维化至关重要。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是通过超声波传递速度间接反映肝脏硬度从而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技术,已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将TE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联合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总结了TE技术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优缺点及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非病毒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周怡驰[2](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唐梦怡[3](2021)在《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了解汉族与维吾尔族患乙肝肝硬化后肝脏病变有无差异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共228例,分为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83人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组145人。检测两组AST、ALT、ALB、T BIL、TBA、GGT、BMI等指标,进行LSM测定,比较各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LSM和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LSM值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组下汉族的LSM值均较维吾尔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的性别、AST、GGT、ALT、TBIL、TBA、ALB、LSM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中的汉族与维吾尔族各项指标比较均显示性别、BMI差异明显(P<0.05),汉族患者的BMI显着低于维吾尔族。(3)LSM与AST、ALT、TBA、TBIL、GGT、BMI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ALT、TBIL可能是乙肝后肝硬化发生失代偿的危险因素,ALB可能为保护因素。(4)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19.7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 I(0.853-0.934)],敏感度为0.834,特异性为0.800;汉族中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19.3k Pa,曲线下面积0.985[95%CI(0.871-0.956)],敏感度0.822,特异度0.889;维吾尔族中诊乙肝后断肝硬化失代偿LSM临界值为20.05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28-0.969)],敏感度0.816,特异度0.862。结论:瞬时弹性成像可有效地评估出乙肝后肝硬化硬度值,进而界定肝硬化分期,但需要注意肝功能对其的影响;汉族与维吾尔族的LSM可能存在差异,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程龙浩[4](2021)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期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诊断和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临床诊断肝纤维化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但仍需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药物可供使用,因此在临床研究前期,需要建立能模拟不同病因导致肝纤维化的小鼠模型,作为解决肝纤维化防治问题的基础研究手段。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工具,生物标志物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意义,考虑到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手段,通过代谢组学筛选肝纤维化模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不仅能为临床疾病代谢组学提供前期理论基础,也对肝纤维化代谢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物,寻找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和代谢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四氯化碳化学毒性诱导的急、慢性肝纤维化模型,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晚期肝纤维化模型和胆管结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分析及纤维化标志物等验证肝纤维化模型的成功性。运用UPLCHDMS技术对以上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性化合物,再与代谢组学数据库匹配,鉴定得到各组模型特定的内源性代谢物,通过通路分析研究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代谢通路变化。最后将五种肝纤维化模型的差异性代谢物信息和代谢通路进行整合,筛选共同的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结果:五种肝纤维化模型中Model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AST和ALT水平均较Control组有不同升高,但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中升高不明显,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发生炎症反应和肝损伤;肝纤维化评价方面,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表明,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积,肝纤维化轻重不同,编码肝纤维化基因Acta2和Col1a1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肝纤维化病理结果,Model组Acta2和Col1a1的基因表达升高。以上结果说明五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随后就上述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基于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得到四氯化碳急性模型的81个差异性代谢物,四氯化碳慢性模型的63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早期模型的88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晚期模型的107个差异性代谢物和胆汁淤积性模型的147个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相关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五种肝纤维化模型差异性代谢物整合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有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结论:成功复制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并就其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肝纤维化发生涉及的代谢通路变化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这8个代谢物可作为肝纤维化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杨悦[5](2021)在《肝豆扶木汤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对TX-J小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临床部分采用Fibro Touch评价肝豆扶木汤(Gan Dou Fu Mu Decoction,GDFMD)联合西药综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肝纤维化疗效,为WD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及中药干预疗效提供依据。并结合动物实验研究,观察GDFMD对通过调控WD模型毒乳鼠(Toxic milk,TX-J)JNK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影响,进一步阐明GDFMD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GDFMD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2方法2.1临床研究选取来自2019年09月至2020年09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的WD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嘱患者低铜饮食,对照组采用保肝排铜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GDFMD口服。分别于治疗后24周进行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s,LSM)、肝功能(ALT、AST)、肝纤四项(HA、LN、PC-Ⅲ、C-IV)、中医证候积分、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Uniform Wil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WDRS)肝脏功能评分。2.2实验研究经基因鉴定后选取纯合型TX-J小鼠50只,另选取野生型TX-J小鼠10只为对照组,均为6月龄。分为将50只TX-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青霉胺组及GDFM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按组别不同予以不同药物、剂量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2.2.1观察GDFMD对TX-J小鼠血清学和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T、AST、HA、LN、MDA、SOD指标;HE、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组织病理学改变;2.2.2观察GDFMD对TX-J小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检测肝组织线粒体ROS含量、ATP含量以及MMP变化。2.2.3观察GDFMD对TX-J小鼠JNK通路及下游因子影响:采用Western Blot观察JNK、P-JNK、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3结果3.1临床部分:3.1.1临床疗效:GDFMD联合西药综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3.1.2 LSM数值比较:治疗前两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SM数值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LSM数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3.1.3血清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ALT、AST、HA、LN、PC-Ⅲ、C-I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LT、AST、HA、LN、PC-Ⅲ、C-IV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ALT、AST、HA、LN、C-IV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3.1.4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UWDRS肝脏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UWDRS肝脏功能评分(P<0.01)和中医证候积分(P<0.05)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3.1.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33%,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14%,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实验部分3.2.1各组TX-J小鼠血清ALT、AST、HA、LN对比:(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ALT、AST、HA、LN水平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PCA组以及GDFMD低、中、高剂量组ALT、AST、HA、LN水平均降低(P<0.01)。(3)与PCA组比较,GDFMD低剂量组ALT、AST水平(P<0.05)和HA、LN水平(P<0.01)均明显升高。(4)与GDFMD高剂量组比较,GDFMD低剂量组ALT水平(P<0.05)和AST、HA、LN水平(P<0.01)均升高;GDFMD中剂量组AST升高(P<0.01)。3.2.2各组TX-J小鼠血清SOD、MDA对比:(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PCA组以及GDFMD低、中、高剂量组SOD含量均升高(P<0.01),GDFMD低剂量组(P<0.05),PCA组和GDFMD中、高剂量组MDA含量均下降(P<0.01)。(3)与PCA组比较,GDFMD低剂量组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4)与GDFMD高剂量组比较,GDFMD低剂量组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3.1.3各组TX-J小鼠肝组织线粒体ATP、ROS以及MMP对比:(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ROS含量升高,ATP含量、MMP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GDFMD低剂量组ROS含量降低(P<0.05);GDFMD中、高剂量组和PCA组ROS含量下降,ATP含量、MMP变化升高(P<0.01);(3)与PCA组比,GDFMD低剂量组ROS含量升高,ATP含量、MMP降低(P<0.01);(4)与GDFMD高剂量比,GDFMD低剂量组ROS含量升高,ATP含量、MMP下降(P<0.01);GDFMD中剂量组ROS含量升高(P<0.05);PCA组ROS含量升高、MMP含量(P<0.01)和ATP含量(P<0.05)均下降。3.1.4各组TX-J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镜下观察,正常组可见细胞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清,有明显纤维组织沉积。与模型组比,GDFMD低剂量组组织病理学恢复不明显,而PCA组、以及GDFMD高、中剂量组纤维组织沉积不同程度减少,其中以GDFMD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3.1.5各组TX-J小鼠JNK、p-JNK、p-JNK/JNK表达水平:(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肝组织p-JNK、p-JNK/JNK表达上调(P<0.01)。(2)与模型组比较,PCA组以及GDFMD低、中、高剂量组p-JNK、p-JNK/JNK表达下调(P<0.01)。(3)与PCA组比,GDFMD低剂量组p-JNK、p-JNK/JNK表达水平上调(P<0.01)。(4)与GDFMD高剂量组比,GDFMD低剂量组p-JNK、p-JNK/JNK表达水平上调(P<0.01);GDFMD中剂量组JNK、p-JNK/JNK表达水平上调(P<0.05);PCA组JNK、p-JNK/JNK表达水平上调(P<0.05,P<0.01)3.1.6各组TX-J小鼠Caspase-3、Bcl-2、Bax表达水平:(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肝组织Caspase-3、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P<0.01)。(2)与模型组比较,PCA组以及GDFMD中、高剂量组Caspase-3、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1)。(3)与PCA组比,GDFMD低剂量组Caspase-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P<0.05),Bax表达上调(P<0.01)。(4)与GDFMD高剂量组比,GDFMD低剂量组Caspase-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P<0.05),Bax表达上调(P<0.01);青霉胺组Bax表达上调(P<0.01)。4结论(1)经过治疗后,GDFMD联合西药综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LSM,改善肝功能、肝纤四项和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2)GDFMD能有效改善TX-J小鼠肝纤维化病理,降低ALT、AST、HA、LN、MDA含量,升高SOD活力,逆转WD肝纤维化;(3)GDFMD能降低ROS含量,升高ATP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恢复受损线粒体功能,减轻氧化损伤;(4)GDFMD能下调JNK信号通路关键磷酸化蛋白水平以及Caspase-3、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
何丹青[6](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郑瑞鹏[7](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成茂源[8](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李佳娜[9](2020)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学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肝硬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吉大一院肝胆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177例,其中包括乙肝肝硬化103例,丙肝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34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0例,不明原因肝硬化7例;选取同期慢性肝炎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51例,丙型病毒性肝炎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8例。收集并整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采取病例对照的方法,用spss24.0软件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法分析;双变量关联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结果1.肝硬化组与肝炎组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208.48±93.59和156.79±57.49,肝硬化组的GP73表达水平较肝炎组显着升高(p<0.001);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157.34±90.22和223.75±90.14,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血清GP73水平显着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组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115.00±48.84、159.32±47.37和181.16±46.68,轻度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中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与重度组之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与血清AST(r=0.404,p<0.05)、ALT(r=0.226,p<0.05)、TBil(r=0.527,p<0.05)、PT(r=0.477,p<0.05)呈正相关;与ALB(r=-0.611,p<0.05)、血小板计数(r=-0.179,p<0.05)、PTA(r=-0.398,p<0.05)呈负相关。慢性肝炎组中血清GP73水平与血清AST(r=0.258,p<0.05)、ALT(r=0.312,p<0.05)、TBil(r=0.437,p<0.05)、PT(r=0.541,p<0.05)呈正相关;与ALB(r=-0.447,p<0.05)、血小板计数(r=-0.379,p<0.05)、PTA(r=-0.516,p<0.05)呈负相关。3.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及不明原因肝硬化组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199.62±100.01、204.21±71.17、235.67±91.28、192.14±124.62和218.50±94.19,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组中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136.76±57.64、198.66±80.37和207.91±94.40,肝硬化各级组内GP73水平呈逐级递增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乙型肝病HBV DNA<50IU/ml与HBV DNA≥50IU/ml组中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99.00(88.25,149.25)和204.00(151.00,257.00),在HBV DNA≥50IU/ml的慢性乙型肝病组的血清GP73水平显着高于HBV DNA<50IU/ml的慢性乙型肝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组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17.39±80.44、187.89±87.83,消化道出血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与肝硬化未合并肝性脑组中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分别为318.71±126.83、198.40±85.08,肝性脑病组血清GP73水平显着高于未合并肝性脑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升高,显着高于肝炎组;2.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C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A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3.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不明原因肝硬化组其血清GP73水平无差异。
刘丽[10](2020)在《血浆miR-30a、miR-29c联合FIB-4、APRI评分对慢性乙肝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导致肝纤维化的病因诸多,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为常见,准确评估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不同阶段、区分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是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的关键环节。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但由于有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瞬态弹性成像(Fibro Scan)是一种可靠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但成本昂贵。为此国内外学者构建了多种无创血清诊断模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index,FIB-4)等,然而这些模型不能独立预测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进展过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研究显示miR-30a、miR-29c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但循环中miR-30a、miR-29c对乙肝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健康体检者和慢性乙肝患者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中血浆miR-30a、miR-29c的表达水平及FIB-4、APRI两种评分,探求血浆miR-30a、miR-29c和FIB-4、APRI评分对慢性乙肝患者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并建立早期肝硬化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根据Fibro Scan结果分为F0-F2组(轻中度肝纤维化)、F3组(重度肝纤维化)、F4组(早期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每组各4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iR-30a、miR-29c在各组中的表达量,收集临床数据并计算FIB-4、APRI评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各指标对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早期肝硬化的预测模型。结果:1.血浆miR-30a、miR-29c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血浆miR-30a、miR-29c在慢性乙肝患者各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乙肝肝纤维化程度增高,miR-30a、miR-29c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其中,miR-30a在F0-F2组和F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iR-29c在F0-F2组和F4组间、F3组和F4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FIB-4、APRI评分在各组中的比较FIB-4在慢性乙肝患者各组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PRI在慢性乙肝患者各组中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仅在F4组和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FIB-4、APRI逐渐升高,两者均在F0-F2组和F4组间、F3组和F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浆miR-30a、miR-29c、FIB-4、APRI的预测价值血浆miR-30a、miR-29c、FIB-4、APRI区分健康体检者和乙肝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患者的AUC分别为0.782,0.839,0.775,0.750。血浆miR-30a、miR-29c、FIB-4、APRI区分乙肝轻中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患者的AUC分别为0.736,0.741,0.735,0.726。血浆miR-30a、miR-29c、FIB-4、APRI区分乙肝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患者的AUC分别为0.705,0.781,0.799,0.848。4.早期肝硬化预测模型建立将miR-30a、miR-29c、FIB-4、APRI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29c、FIB-4、APRI是肝纤维化进展为早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建立早期肝硬化的联合预测模型Y=2.717×FIB-4+2.043×APRI-0.86×miR-29c,该模型在区分早期肝硬化患者和肝纤维化患者最佳临界点为-3.048,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0%,AUC为0.95,与单一指标相比,预测效能提高。结论:1.血浆miR-30a、miR-29c、FIB-4、APRI对慢性乙肝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早期肝硬化的联合预测模型为:Y=2.717×FIB-4+2.043×APRI-0.86×miR-29c,当Y<-3.048时对早期肝硬化有较强提示作用,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
二、血清标志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标志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E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
2 TE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
3 TE技术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 |
3.1 TE技术在慢性HCV感染者的应用 |
3.2 TE技术在慢性HBV感染者的应用 |
3.3 TE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 |
3.4 TE技术在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 |
3.5 TE技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Corpechot等[19] |
3.6 TE技术在其他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中的应用邵清等[21] |
3.7 TE技术在预测肝病相关事件中的应用 |
3.7.1 用于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相关并发症 |
3.7.2 TE技术用于预测HCC发生的风险 |
3.7.3 TE对慢性肝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 |
4 TE技术与血清学诊断模型的比较及联合应用 |
5 TE技术的应用前景 |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指标检测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调查资料收集 |
1.5 采样及实验室检测 |
2.统计学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3.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动物实验方法 |
3.2.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
3.2.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
3.2.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
3.2.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
3.2.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BDL模型) |
3.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4 病理切片分析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
3.5.1 肝组织样本处理 |
3.5.2 Total RNA的提取 |
3.5.3 逆转录(RT) |
3.5.4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 |
3.6 数据统计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
4.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
4.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
4.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
4.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 |
5.讨论 |
6.结论 |
第二章 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3.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样本处理 |
3.2.1 血清样本前处理 |
3.2.2 质控(QC)样本前处理 |
3.3 仪器分析方法 |
3.3.1 色谱条件 |
3.3.2 质谱条件 |
3.3.3 质量轴调谐与校正和质量控制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多元统计分析 |
3.4.3 物质鉴定 |
3.4.4 生物标志物筛选 |
3.4.5 代谢通路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质控(QC)样本考察 |
4.2 各组肝纤维化模型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4.3 多元统计分析 |
4.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筛选 |
4.5 潜在肝纤维化共同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分析 |
4.6 肝纤维化模型代谢标志物含量分析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肝纤维化临床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肝豆扶木汤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对TX-J小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豆扶木汤联合西药综合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肝豆扶木汤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改善TX-J小鼠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统一肝豆状核变性(UWDRS)评分量表 |
附录 2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
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病理学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
4 讨论 |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
5 结论 |
5.1 全文研究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
2.4 2D-SWE监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病毒性肝病 |
1.1.2 酒精性肝病 |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
1.1.4 药物性肝病 |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
1.2.2 肠-肝轴学说 |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 |
附录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2 影像学检查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3 肝脏弹性硬度检查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4 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4.1 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率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4.2 FIB-4 指数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5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
2.5.1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生物学特性 |
2.5.2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发现与表达分布 |
2.5.3 高尔基体蛋白73 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关系 |
2.6 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慢性病毒性肝炎分度标准 |
3.1.2 肝硬化分期 |
3.1.3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中表达水平的比较 |
4.2.1 GP73 在肝硬化组和肝炎组中的表达水平及分析比较 |
4.3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表达水平与反应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其他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1 GP73与AST、ALT、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血小板、PT、PTA的相关性分析 |
4.4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 |
4.4.1 GP73 在不同病因肝硬化组中的水平比较 |
4.4.2 GP73 在肝硬化不同肝脏损伤程度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 |
4.4.3 分析GP73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中与乙肝病毒定量的关系 |
4.5 GP73 在肝硬化合并并发症组与未合并并发症组中的表达水平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血浆miR-30a、miR-29c联合FIB-4、APRI评分对慢性乙肝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清标志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J]. 程丹颖,李贲,纪世博,邢卉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1(04)
- [2]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瞬时弹性成像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D]. 唐梦怡.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D]. 程龙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肝豆扶木汤治疗Wilson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对TX-J小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 杨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8]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李佳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血浆miR-30a、miR-29c联合FIB-4、APRI评分对慢性乙肝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D]. 刘丽.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标签:肝硬化论文; 肝硬化失代偿期论文; 肠道菌群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慢性肝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