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农用地分等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对农用地分等的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等做了全面的阐述,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为依据,借鉴已有的农用地分等经验,在综合分析陕西省地貌、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具体情况,采用资料分析与实际调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依托GIS的理论与技术,以陕西省子长县为例,进行县域农用地分等的全面研究。论文首先综述了农用地分等的理论与技术,结合陕西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参与分等的各因素、因子以及权重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了分等因素指标区,确定了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最大产量、产量比系数等,通过特尔菲法确定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权重编制了“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对各因素权重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最后以子长县为例,进行了耕地分等中的数据采集,录入、编辑与数据建库,在此基础上,在GIS环境中进行了农用地分等的相关计算与专题图件制作。子长县耕地的自然等别为三、四、五等,自然等指数分布在[527.8634,969.3066]之间,利用等别为三、四、五、六、七等,利用等指数分布在[264.9839,662.9124]之间,经济等为二、三、四等,经济等指数分布在[109.0655,305.0822]之间。理论和实际验证,表明结果可靠合理,对子长县在农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以及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2 农用地分等意义1.3 农用地分等综述1.3.1 国外研究进展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二章 农用地分等理论.2.1 概述2.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2.1.2 农用地分等原则.2.2 农用地分等的基本概念2.2.1 标准耕作制度2.2.2 分等因素指标区.2.2.3 分等单元2.3 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2.3.1 分等因素2.3.2 分等因素分值2.4 因素法农用地分等.2.5 样地法农用地分等.2.6 等指数及等别2.6.1 自然质量等指数及自然等2.6.2 利用等指数及利用等2.6.3 经济等指数及经济等2.7 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流程第三章 陕西省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3.1 自然概况3.1.1 地貌3.1.2 气候3.1.3 降水量3.1.4 土壤3.2 标准耕作制度确定.3.2.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的原则3.2.2 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结果.3.3 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确定3.3.1 基准作物确定3.3.2 指定作物确定3.4 分等基本参数确定.3.4.1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α确定3.4.2 指定作物的最大产量、产量比系数β确定3.4.3 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确定.3.5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3.5.1 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原则3.5.2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依据3.5.3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结果3.6 分等因素的确定及属性值的获取3.6.1 分等因素确定方法3.6.2 分等因素属性值获取3.6.3 分等因素权重确定3.6.4 “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的编制第四章 子长县农用地分等4.1 子长县基本概况4.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4.1.2 自然条件4.1.3 土地利用现状4.2 农用地分等基础工作4.2.1 基础资料整理4.2.2 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4.2.3 划分分等单元4.2.4 数据调查4.3 基础数据库建立4.3.1 基础底图编制4.3.2 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4.3.3 属性数据库建立4.4 自然质量等别划分4.4.1 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4.4.2 自然质量等别划分及描述4.5 利用等别划分4.5.1 利用等指数计算4.5.2 利用等指数划分和描述4.6 经济等别划分4.6.1 经济等指数计算4.6.2 经济等别划分和描述4.7 图件的制作及结果查询、分析第五章 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5.1 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中的应用.5.1.1 问题的提出5.2.2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思路5.2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5.2.1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5.2.2 关于耕地需求量预测5.2.3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用地论文; 分等论文; 光温生产潜力论文; 气候生产潜力论文; 最大产量论文; 产量比系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