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论文-高卫泉,周敏

莎乐美论文-高卫泉,周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莎乐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比较神话,历史书写

莎乐美论文文献综述

高卫泉,周敏[1](2019)在《比较神话与历史书写视域中重读《莎乐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佩特对达·芬奇的评论,为王尔德创作《莎乐美》提供了一种美学启迪,即在基督教人物身上增添异教神话人物色彩,为男性人物增添女性特征。与达·芬奇不同的是,王尔德所依凭的神话,从希腊罗马神话系拓展至兴起于19世纪的"雅利安神话系"。作为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的拥趸,王尔德秉持的是科学史观。这种科学史观尤其体现为王尔德对约瑟夫斯《犹太古史》的接受,即希律囚禁施洗是出于防止后者会借助宗教影响发动群众起义,王尔德借《莎乐美》表达了对英帝国主义合流打压爱尔兰天主教与民族主义的不满。(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高黎[2](2019)在《《圣经》中的莎乐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圣经》文学开始,莎乐美就被历代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反复书写、塑造,铸就了一部莎乐美形象演变史。在整个圣经故事中,莎乐美的形象是单薄的、模糊的,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她只是母亲复仇的工具而已。她的行动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仅仅是母亲话语的傀儡而已。(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马玉峰[3](2019)在《歌剧《莎乐美》人物主导动机及其和声处理的戏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剧《莎乐美》是由德奥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独幕歌剧,他创造性地继承了瓦格纳歌剧创作中的"主导动机"手法,从歌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出发,将剧中人物的主导动机在音高关联性、调性布局以及多样化的和声处理方面都进行了巧妙设计与组织,准确诠释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过程,与戏剧情节达成了高度契合,从而使人物主导动机及其和声处理对戏剧性的准确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景[4](2019)在《于何处寻觅崇高?——王尔德《莎乐美》的另一种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莎乐美"的形象从《圣经》中的无名公主历经几个世纪的流变,其致命、邪恶、美、非理性、肉体、欲望、颓废等特性愈显鲜明,并在19世纪末王尔德处被推至巅峰。本文将从"崇高"范畴切入(1),对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进行文本细读,揭示王尔德在重编圣经故事之后赋予"莎乐美"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7期)

汪云霞,耿叶[5](2019)在《从复仇者形象看西方女性主体的压抑与抗争——以王尔德的“莎乐美”和福克纳的“爱米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卡·王尔德戏剧中的"莎乐美"与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爱米丽"因其癫狂的复仇行为被视为西方文学中女性复仇者的经典形象。在父权制和宗教禁欲观念的束缚下,女性被迫走向失语的境地,身心备受摧残。对爱情盼而不得的苦闷使她们疯狂,进而采取毁灭的方式占有情人,甚至将男性社会的"女性想象"作为复仇的利刃,通过疯狂的行为给男性社会以震颤。复仇行为是女性悲剧抗争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王云云[6](2019)在《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解读悲剧《莎乐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黑格尔的戏剧冲突理论出发,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莎乐美》呈现了近代悲剧特有的冲突与和解方式。当莎乐美对约翰的主观情欲之爱和约翰代表的坚定维护的基督教伦理力量之间产生冲突时,冲突双方由于坚定的性格选择以破坏的方式来否定对方肯定自己,冲突的结局是莎乐美的主体性原则获得阶段性胜利。莎乐美作为唯美主义的化身为了得到一瞬间的爱情引发了戏剧中的第二个冲突戏剧,即希律王的精神力量的差异对立所引发的冲突。在意识到莎乐美的行为会亵渎上帝,为了维护宗教的伦理力量,他采取行动将莎乐美杀死,以毁灭的方式再次否定了主体性原则,冲突的结局最终还是以宗教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胜利实现和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戴春雷[7](2019)在《论王尔德《莎乐美》中的酒神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莎乐美任性、偏激、残忍,对约翰从激赏到毁灭,然后又自我毁灭,其审美价值何在?在莎乐美癫狂乖张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真相是,世俗权力、自由意志、虔诚信仰叁种力量间的纵横博弈,是莎乐美的生命强力意志在"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的困厄中"不自由,毋宁死"的酒神式精神超越。(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欧阳汝云[8](2019)在《《莎乐美》的田汉译本与孙法理译本比较研究—文学文体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唯美艺术主张的集中体现。该戏剧于1920年以译本的形式首次出现在中国,随后20多年里出现过多个译本,其中以1921年田汉译本的信息和风格最接近原着。在新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中又出现了多个重译本,其中以1998年孙法理译本的信息和风格最接近原着。目前对《莎乐美》的研究多集中在该戏剧的接受和影响,但两个译本本身从用词、句法、风格和传达主题等方面看,亦应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田汉和孙法理两位译者的《莎乐美》版本进行描述性文本分析,以文学文体学中的“逐层推进法”分析模式为理论依据,从词汇、句法和修辞叁个层面观察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莎乐美》艺术效果和唯美主义的理解与传达,考察“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译者对该剧理解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发现,田汉译本词汇较书面;倾向于保留原文句式过长、华美的特点;修辞效果更接近原文。田汉的语言选择削弱人物之间纯爱欲的感情强度和恐怖艳丽的气氛,较之原作凸显了主人公莎乐美敢于反抗父权和压迫的气质,这暗含了田汉对唯美主义注重形式、强调个性解放、宣扬自由内涵的理解。孙法理译本词汇更接近口语;倾向于拆分长句和复杂句,译文更流畅;修辞效果整体较弱。孙法理的译本清楚阐述了人物之间的爱欲感情,并传达了剧中阴郁神秘、色彩瑰丽、恐怖凄冷的气氛,这体现了孙法理对唯美主义注重官能享乐、艺术追求纯粹美而不含道德说教的理解。两位译者对唯美主义的理解差异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和翻译、创作理念,通过对两个佳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旨在体现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身份转换——从服务于社会变革的工具回归到唯美主义本身。(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2)

邵冰钰[9](2019)在《解读戏剧《莎乐美》中约翰之死的必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所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王尔德对《圣经》中莎乐美情节的改动,特别是结局中莎乐美杀死约翰并抱着他的头颅亲吻这一惊悚场面,使之成为众多莎乐美改编作品中无可超越的存在。据调查,鲜少有学者研究约翰之死。因此,本文将从唯美主义和文化两个视角出发,研究约翰这个人物走向灭亡所蕴含的深刻美学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比亚兹莱[10](2019)在《莎乐美梳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9年03期)

莎乐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圣经》文学开始,莎乐美就被历代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反复书写、塑造,铸就了一部莎乐美形象演变史。在整个圣经故事中,莎乐美的形象是单薄的、模糊的,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她只是母亲复仇的工具而已。她的行动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仅仅是母亲话语的傀儡而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莎乐美论文参考文献

[1].高卫泉,周敏.比较神话与历史书写视域中重读《莎乐美》[J].中国比较文学.2019

[2].高黎.《圣经》中的莎乐美[J].传播力研究.2019

[3].马玉峰.歌剧《莎乐美》人物主导动机及其和声处理的戏剧表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4].陈景.于何处寻觅崇高?——王尔德《莎乐美》的另一种意义[J].北方文学.2019

[5].汪云霞,耿叶.从复仇者形象看西方女性主体的压抑与抗争——以王尔德的“莎乐美”和福克纳的“爱米丽”为例[J].社会科学动态.2019

[6].王云云.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解读悲剧《莎乐美》[J].北方文学.2019

[7].戴春雷.论王尔德《莎乐美》中的酒神精神[J].戏剧文学.2019

[8].欧阳汝云.《莎乐美》的田汉译本与孙法理译本比较研究—文学文体学视角[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9].邵冰钰.解读戏剧《莎乐美》中约翰之死的必然性[J].北方文学.2019

[10].比亚兹莱.莎乐美梳妆[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9

标签:;  ;  ;  ;  

莎乐美论文-高卫泉,周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