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规范性内涵及其论证方式的近代转换 ——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仁”的规范性内涵及其论证方式的近代转换 ——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仁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我们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化的一个很好的标本。本文要做的工作就是以“仁”的规范性内涵及其论证方式为线索和视角考察谭嗣同仁学思想对于传统仁学思想所实现的这种转化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首先,本文简要考察了从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到宋明新儒学的仁学历史发展。孔子创立仁学,以“忠恕”和“中庸”具体规定了“爱人”的“仁”的规范性内涵,并在其中已经蕴含了一种平等的价值规范要求。孔子还初步提出自我实现的理论来说明这种“仁”的规范性理解的依据。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问题,就人为什么应该自我实现和如何自我实现问题提出了“心”、“性”和“天”的范畴,来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依据。孟子以“心善”显示“性善”,再将其上溯于“天”,以“天”作为“心”之普遍必然性的保证。但是孟子没有对于“性”、“天”提出独立的具有实质内容的理解,最终无法为“心”的内容提供一个清楚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形上依据,并没有从这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仁”的规范性内涵。但是孟子完成了一个对于“仁”的规范性内涵的形式论证。直到“生生之仁”和“一体之仁”的提出,以“生生”和“一体”赋予“性”、“天”具有实质内容的理解,仁学的道德形而上学最终得以完成,“仁”的规范性内涵及其论证问题才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其次,本文分析了谭嗣同的仁学思想,指出谭嗣同的仁学继承了“生生之仁”和“一体之仁”的理解和论证,但是作出了自己的一些重要补充和转换。谭嗣同用“以太”代替“气”作为说明万物一体和生生不息的基础概念,不仅有为中国人提供一个奠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新的世界观的努力,而且也在试图为中国人构筑一个能够容纳现代性优秀价值的新的价值观。一方面,谭嗣同以“以太”之“微生灭”来理解“生生”,突出了“生”之“不已”的特征。不仅论证了“日新”的要求,并将“日新”与“仁”联系起来,使得“生生之仁”具有了“新民”和“自新”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促进民、物生长、发育的爱人利物意义上。另一方面,谭嗣同用“人我通”来概括“一体之仁”的规范性要求,并突出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乃是人我相通的题中之义。这就更新和发展了传统“一体之仁”的规范性内涵理解。而在其背后,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变化。谭嗣同在保留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又引入了主客二分的思维,这就是其“破对待”必先“辨对待”所蕴含的深义。所以,谭嗣同的仁学思想是既吸取了西方主客二分的分析精神,以收发展民主和科学之利;又保留了传统天人合一、人物交融的伦理和谐和诗意境界的优势。本文认为,谭嗣同的仁学在“仁”的规范性内涵的规定及其论证上的这种发展和转换对于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及其伦理学的近现代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具有指明方向的重要启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 仁学的历史考察
  • 第一章 孔子与仁学的创立
  • 第一节 孔子"仁"的规范性内涵:爱人与忠恕之道
  • 第二节 "仁"的规范性论证:自我实现
  • 第二章 尽心知性知天:仁学的先天学
  • 第一节 "义"与"五伦"
  • 第二节 "义"与心、性、天
  • 第三节 "义"与"扩而充之"
  • 第三章 生生之仁与一体之仁:仁学的形上学
  • 第一节 生生之仁
  • 第二节 一体之仁
  • 下编: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 第四章 "以太"之世界本原地位与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论证
  • 第一节 "以太"作为世界本原的地位
  • 第二节 "以太"学说与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 第五章 "以太"的特征与"仁"的规范性内涵的理解
  • 第一节 "以太"之"微生灭"与"生生之仁"
  • 第二节 "以太"之"相吸"与"一体之仁"
  • 第六章 "心力"与"仁"的规范性内涵的论证
  • 第一节 以太与心力的体用关系
  • 第二节 心力相通
  • 第三节 化"机心"为"愿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命的学问与幸福之道: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 枣庄学院学报 2019(06)
    • [2].孔子仁学思想的形上解读[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3].孔子仁学思想的德育启示[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12)
    • [4].孔子仁学思想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知识文库 2017(12)
    • [5].中医仁学思想视角下的临终关怀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17)
    • [6].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再探[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7].孔子的仁学思想浅论[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1)
    • [8].论李光地的仁学思想[J]. 求索 2012(09)
    • [9].孔子仁学思想考辨[J]. 兰台世界 2012(33)
    • [10].儒家仁学思想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0)
    • [11].论孔子基于人之社会属性思考的仁学思想[J]. 理论界 2010(07)
    • [12].论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嬗变[J]. 人民论坛 2010(23)
    • [13].陈献章的仁学思想和孝道观念[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4].论孔子仁学思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5].略论孔子仁学思想[J]. 传播力研究 2020(14)
    • [16].孔子仁学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分析[J]. 农家参谋 2019(17)
    • [17].孔子仁学思想对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2(S7)
    • [18].儒家仁学思想与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J]. 新闻爱好者 2010(06)
    • [19].中医与仁学思想[J]. 中医药文化 2009(02)
    • [20].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中“德性生命”的系统探讨[J]. 中国出版 2020(11)
    • [21].孔子仁学思想与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融合研究[J]. 语文建设 2017(21)
    • [22].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 [23].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11)
    • [24].孔子仁学思想的心理学意蕴探微[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5].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论[J]. 人民论坛 2012(35)
    • [26].孟子仁学思想简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 [27].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对家庭伦理的影响[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10)
    • [28].解读《论语》的仁学思想[J]. 学园 2019(02)
    • [29].从孔子的仁学思想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J]. 体育世界(下旬刊) 2014(02)
    • [30].浅析罗汝芳仁学思想[J]. 法制与社会 2008(21)

    标签:;  ;  ;  ;  ;  ;  ;  

    “仁”的规范性内涵及其论证方式的近代转换 ——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