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澄锡虞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暴雨洪水,重现期,水利工程
武澄锡虞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1](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典型雨量水文站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逐日降雨与水位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皮尔逊频率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水位进行还现分析以及对暴雨洪水重现期进行分析,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武澄锡虞区不同量级降雨重现期均有提前,极端降雨频率增大;武澄锡虞区小量级洪水事件(T=5, 10, 20 a)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而量级较大(T=50 a)的洪峰水位重现期在城区与郊区则差异显着。受圩垸影响的常州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增至68年一遇,洪峰水位整体降低,而郊区白芍山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则提前至32年,洪峰水位整体有所增加。(2)小量级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由降雨增加、城镇扩张以及河网水系衰减所致,同等量级的暴雨导致洪峰水位不断增长;而闸泵和圩垸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较高量级洪水的调节作用,使高量级洪峰水位有所降低,减小了城区圩垸内洪水风险。对于不同量级的洪峰水位,下垫面特征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分析结果可为研究该地区防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桂风,宋丽花,李灿灿[2](2016)在《江苏省武澄锡虞区水量调度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武澄锡虞区特点及工程条件,采用太湖流域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对引排方案进行计算,以水质改善程度为依据,河网水位、引排水量为次要评判因子,确定"北控新沟专排"方案为该区域调水引流最优方案,指出水环境改善的根本措施是对污染源的治理,需加强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6年10期)
蔡娟[3](2012)在《太湖流域腹部城市化对水系结构变化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澄锡虞区位于太湖流域腹部,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大量城市河流水面被侵占,低等级河道、小水体等被填埋,造成区域水面率不断下降,河网结构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偏离了自然发育规律,逐渐趋于单一化、主干化,最终导致区域河网调蓄功能萎缩,防洪排涝压力加大,洪涝灾害频发。因此,从河流地貌学角度出发,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其调蓄能力的变化,对探讨区域水面率及水系结构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区域调蓄功能至关重要。论文依托水利公益专项科研项目“改善长江叁角洲地区水系结构与河湖连通研究”(编号:201201074),基于3期土地利用数据、水系数据及代表性水位站的特征水位值,以武澄锡虞区为研究区,借助ArcGIS、SPSS软件,运用自然地理综合分析法,从多时相、多尺度及多指标角度对比分析了研究区近16年来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近50年来的河网水系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水系结构变化下的河网调蓄功能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自身特点,分析了区域水系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提出了基于调蓄功能变化的水系保护对策,以便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河网水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论文基于1991、2001和2006年3期土地利用图,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结构变化及转移方向变化等角度,对比分析该区域在1991-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水田、城镇用地为主,两者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以上;(2)近16年来城镇用地共增加126.9%,水域共减少79.8%;(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量不断增加,城镇用地每年以6倍于转移速度的新增速度增长,水域则以10倍于新增速度的转移速度减少,城镇、水田是水域最主要的流向地类;(4)城镇用地主要集中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无锡、常州两市,不同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均表现出城镇用地大幅增加,水田、水域不断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尽相同,且无锡在各地类总量变化上最突出。论文采用4项河网水系结构表征指标,即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和水系分维,对比分析1960s、1980s和2009年3个不同时期的河网水系结构特征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水系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河流总长度不断减少,近50年来总减幅达35.74%,且1980s后变化更为剧烈;(2)不同等级的河流总长度均不断减小,且等级越低,河流总长度的减幅越大;(3)研究区总体水面积变化趋势与河流总长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逐年代不断减少;(4)研究区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以及水系分维均不断下降,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河网复杂度越小,河网结构就越简单,河网发育正趋于主干化、单一化;(5)研究区不同城市的水系结构参数均呈现出逐年代减少的趋势,这不仅与各市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有关,还与其城市发展建设速率相关;(6)无锡、常州两市的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与河网水面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城市化对河网水系影响的显着性。论文选取研究区4个代表性水位站,采用河道槽蓄容量C、可调蓄容量AC、单位面积槽蓄容量SR和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ASR4个参数,对比分析不同等级河道容蓄能力和可调蓄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区域水面率与区域调蓄功能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河道的SR和ASR均表现为逐年代不断减小,且河道等级越低,河道容蓄能力、可调蓄能力减小越多;(2)与高等级河道相反,叁级河道ASR减小率大于SR减小率,说明其在河网水系中的调蓄、汇水作用更明显,高等级河道用于调蓄的那部分容积占河道总容积的比例相对较小;(3)不同城市的SR和ASR逐年代不断减小,其数值大小顺序与四市水面率大小顺序一致;(4)研究区水面率Wp-SR、Wp-ASR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水系结构与调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拓宽河道、沟通水体、增加人工水体等措施提高区域水面率,从而实现区域水系结构的保护和恢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王柳艳,许有鹏,余铭婧[4](2012)在《城镇化对太湖平原河网的影响——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对太湖流域腹部地区平原河网水系的影响,选取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城镇化程度很高的武澄锡虞区为例开展了研究。以1960年代、1980年代和2003年水系为基础,依据河道宽度对水系分级,并从河流地貌学角度定量分析了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河网结构稳定度、分维数等结构特征及长时间序列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要素基本上都在减小;不同等级的河流长度和河湖面积除一级河流面积增加外,均呈减少趋势。河网密度、水面率、分维数均变小,河网复杂度、河网结构稳定度下降,河网演化趋于主干化、单一化,河湖连通性下降。城镇化前后变化显着,且1980年代以来变化加快。同时城镇化背景下的水系衰减对河网蓄泄功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年平均水位和汛期水位呈现上升趋势,导致洪灾风险增大。故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遵循河网演变规律,促进水系的保护。(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2期)
张良平,王珏,徐骏[5](2009)在《调水改善武澄锡虞区河网水质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从长江引水改善太湖水质的方法,进行了通过调水改善武澄锡虞河网水质的试验。调水试验是通过连通长江和太湖的望虞河上的水利控制工程以及相关的水利枢纽进行,共实施进行了3种试验方案。试验中,对武澄锡虞区河网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资料分析,发现3种调水方案中的方案一对水质的改善情况最好,因此,推荐方案一为调水改善武澄锡虞区水质的运行方案。(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09年07期)
展永兴[6](2005)在《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武澄锡虞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然而与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已有的20年一遇治理标准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区域下垫面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对象的转移、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圩区排涝动力的增加和区域水环境问题,将增大区域洪涝灾害压力,削弱已建工程的防洪能力。因此,编制太湖流域武澄锡虞防区洪规划具有十分重要且迫切的现实意义。 论文紧密结合区域的实际,以数模计算、定量化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区域洪涝灾害和成灾原因、设计典型年及设计洪水、现状工程能力、区域治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论证。主要内容如下: 1.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地理和水系情况,认真总结区域洪涝灾害,得出区域成灾原因和面临的防洪形势; 2.根据区域治理目标,选定治理标准,并通过实况降雨典型的分析,选定合理的典型年,明确设计暴雨的缩放方法和地区组成,选定合适的设计时段,采用降雨径流模型推算设计洪水。 3.在复核区域现有工程能力的基础上,依据已有工程格局合理提出区域治理工程思路,通过多方案的定量计算和分析论证比较,提出了区域治理工程,同时明确了非工程措施,从而形成完整的区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4.根据规划布局,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工程实施的效益。(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5-10-01)
武澄锡虞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武澄锡虞区特点及工程条件,采用太湖流域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对引排方案进行计算,以水质改善程度为依据,河网水位、引排水量为次要评判因子,确定"北控新沟专排"方案为该区域调水引流最优方案,指出水环境改善的根本措施是对污染源的治理,需加强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澄锡虞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2].王桂风,宋丽花,李灿灿.江苏省武澄锡虞区水量调度方案研究[J].江苏水利.2016
[3].蔡娟.太湖流域腹部城市化对水系结构变化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
[4].王柳艳,许有鹏,余铭婧.城镇化对太湖平原河网的影响——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5].张良平,王珏,徐骏.调水改善武澄锡虞区河网水质效果评估[J].人民长江.2009
[6].展永兴.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D].河海大学.2005